为什么重度耳聋患者不植入人工耳蜗?
“为什么重度耳聋患者不植入人工耳蜗?”确实大多数是因为经济原因。全世界仅有五家人工耳蜗的成熟厂商,其中法国耳蜗市场占有率忽略不计,在国内主要是:澳大利亚(60%占有率)、美国(10%)、奥地利(30%),价格在16-30万不等。2011年开始,国产杭州诺尔康耳蜗上市,价格在6-10万。
人工耳蜗需要做手术,手术费约1万。人工耳蜗植入后每年保养和电池成本约3000,对语前聋患者(主要是孩子)需要接受1-2年的语言训练,大约需要2万。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重度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助听器无法有效助听,人工耳蜗是目前唯一的重建听力方法。因此大部分人不做耳蜗的原因是——太贵了。
还有别的原因不做耳蜗的么?有。还有三个,一个是错过了听力和语言康复的最佳年龄(1-6岁),效果无法保证;第二个是对人工耳蜗的认知不足,对手术植入损伤不认可,拒绝做耳蜗,其中有些人是被一些无良助听器从业人员洗脑的;第三个是很多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心理和对自我认知问题,这点不多说,会引起一些问题。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器官,基于循证医学的人工耳蜗已经被认可,目前全球植入人数约30万,中国植入人数约4-5万。目前的瓶颈一方面是价格贵,从人工耳蜗目前的市场来看,很难降下来;另一方面是医生、调机、售后、语言训练水平都还很不够。
需要说明的一点:目前中国人工耳蜗年植入量约7000例,其中约4500例是国家项目,免费为6岁以下的儿童植入,其余2500例为自费(其中有一些是公益项目资助,如启聪项目、爱的分贝项目;有一些是地方新农合或医保覆盖,如安徽和江西这几年植入量井喷)。
因此:归根结底,不植入人工耳蜗的原因是1、植入及保养费用居高不下;2、目前受产业链其他环节限制,效果有折扣。但归根结底是经济难以承受。
从更长远来看,随着国家项目和相关报销政策出台,人工耳蜗植入量会更大,市场的公平、透明竞争也会出现。再有最多五年时间,中国内地的人工耳蜗会像欧美、香港等地一样,出现一个相对较快的增长,使得市场更加成熟,进而降低成本,实现更多的植入,良性循环。
需要说明的另一点:人工耳蜗和其他医疗器械不一样的是它更像一个给到终端消费者的医疗产品,有一些消费电子的属性。
我觉得首先要从适应症的角度考虑是否适合做人工耳蜗,听力损失程度只是一个标准,经济因素又是一个考虑条件,需要综合考虑。
比如:1)适应症:如果是大前庭综合征患者,听力是波动性下降,人工耳蜗将是最终的选择,那此时听力损失在重度,也是可以做的。如果是耳蜗缺如,硬化,听神经缺失(听损程度可能更重一些)就不适合做人工耳蜗。
2)经济因素:产品本身昂贵,加上后期康复,产品维修维护,家人的支持的确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3)植入者本身的条件:比如年龄,耳聋性质,耳聋时长,本身言语康复水平等,或者身体仍然患有其他综合型病症的,这点需要耳鼻喉科医生考虑;
4)期望值:刚开机使用的时候,毕竟是个电子产品,和自然的声音输入有很大差别,甚至比助听器的失真度还要高,这个过程将是植入者和家人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第一次回答。。好紧张。。不对的地方还请路过的前辈指教。。)
对于重度或极重度之听力损失患者而言,植入人工耳蜗可有效协助他们使用残存听力,然现阶段人工耳蜗的植入之成效,主要取决于临床专业医师之临床经验,包括耳鼻喉科医师、语言治疗师与听力检查师之临床经验、知识与临床专业技能,因此建置人工耳蜗植入临床评估指引,能有效协助临床专业医师之经验传承,提升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的便利性与准确性,进而促进人工耳蜗植入后之使用成效。本研究藉由跨领域合作,整合具人工耳蜗植入经验之耳鼻喉科临床医师、听力检查师、语言治疗师及工程领域之人员,以实证医学为基础,进行相关研究文献之搜寻,寻找医学证据以建置人工耳蜗植入评估指引,透过系统性回顾方式整合临床人员经验与临床病历信息,发展人工耳蜗植入之电子病历系统,以验证人工耳蜗植入临床评估指引;最后利用AGREE评估临床指引工具进行临床指引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