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 我来答
千年识遗
2019-08-27 · TA获得超过355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1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28.7万
展开全部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朝代,明朝皇帝朱元璋出生在极为贫寒的家庭,为了巩固自己及其子孙的皇位,朱元璋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无所不用其极,什么罢免宰相的权利,设立东厂西厂等特务组织,不让太监参与国政,严厉惩治贪官污吏。可是大明朝经历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之后,也走完了它的尽头。

 

      而明朝的灭亡令许多人磋叹不已,悲哀的王朝,悲哀的时代,许多人都在探讨明朝为什么会灭亡?几乎每个人都想穿越时空做回崇祯,来挽救大明王朝。流行的观点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明朝亡于党争。

        哪朝哪代都有党争,而且皇帝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人为地制造党争,以取得朝局的平衡与稳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党争不仅不会使天下灭亡,反而会稳固君主的统治。

  二,明朝亡于厂卫。

       锦衣卫和东厂是干什么的?有些人顺着满清的思维只会张口就骂锦衣卫不好,东厂不好,而连锦衣卫和东厂的实质都不明白。

         锦衣卫是监察百官,为皇帝刺探百官动向,调查百官有没有贪污、反叛行为的机构,当然也是保卫皇帝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安全局和反贪局。对百姓、对国家来说,这样的机构十分重要,国家有之安,民有之福。

        锦衣卫从来没有对百姓执行过一次镇压任务,他们的任务本来也是针对百官。大家明白了他们的任务,其实对他们的好坏就有个基本认识了,他们是国之柱石,民之依靠之一。

       实际上,厂卫的失势反而使皇帝失去了对官僚集团的控制权,就拿崇祯来说,他以不断更换首辅的方法试图摆脱困竟,但是,原来听话的官员,一放到内阁首辅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于是崇祯不断更换首辅的行为最后必然是以失败告终,而没有了耳目和手脚的皇权根本无法控制百官。所以说明朝亡于厂卫实在是笑话。

  三,明朝亡于宦官专政。

       明朝有宦官专政吗?貌似从万历中期以后,宦官的地位就衰落了,有人说魏忠贤。魏忠贤的确飞扬跋扈,但天启帝用魏忠贤正是为了对付东林党,所以魏忠贤再跋扈,乾坤也在天启那里掌握着。 

        四,明朝亡于万历三大征。

        哪个朝代的战争不频繁,天启,崇祯两朝的辽东战事还少吗?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时候的许多小国家每日都在进行战争,也没见哪个国家因为打仗就直接崩盘了。

       而当时明朝一边镇压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叛乱,一边又对付欲以剑指朝鲜的日本军队。可以说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十分辉煌的战绩。所以万历三大征到底有没有好处得答案是肯定的。

        万历三大征的好处首先是平叛了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维护了国内的稳定统一,同时也维护了与周边地区的和谐发展局面,为国家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赢得了条件和时间,保障了明朝的领土完整。并且沉重打击了丰臣秀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日本的统一发展。

        其次,三大征历时时间久,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事实上这三大征对明朝的财政并没有造成巨大的后果,财政仍有盈余。  三大征所耗帑银都是万历从内廷拿出来的,难道几百万两银子就能把大明朝玩完吗?更可笑。

  五,明朝亡于神宗不上朝。

        神宗不上朝,天下就会亡吗?

        首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埋葬万历的墓穴定陵,他们惊奇地发现,“无论是棺内万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状,还是尸骨复原后,右腿明显比左腿短的情形,都足以说明这位皇帝生前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

       这样的身体条件,严重地妨碍到了他出席各项活动,他也就因此背负上了“怠政”的恶名。对于臣子的指责和谩骂,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耐心解释,说自己:“腰痛脚软,行立不便”、又说“足心疼痛、步履艰难”。可是没有用,人们认为他这是推托之词,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直至晚年,他已经“面目发肿,行步艰难”了,大臣们还是不依不饶,说你活该,这是酒色所致,咎由自取。

       那么,万历到底有没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呢?明清史学家樊树志认为他做到了。他在《晚明史》中说:“神宗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处理朝政的主要方式是透过批阅奏疏,发布谕旨来进行。他始终牢牢地掌握着朝廷的大政方针,这从‘万历三大征’的全过程可以看得很清楚。

       况且,明朝有成熟的文官制度,类似民主议会,所以即使皇帝不做事,文官体制也可以保证国家正常运转。       

        而万历是巨变的时代,“万历时代”时“非君浪潮”高涨,民本主义盛行,是封建皇权统 治遇到极大冲击挑战的时代。“万历时代”是资本主义萌芽方兴未艾,是蕴育新型生产关系的时代。万历三大征,扬大汉雄威于寰宇,威震敌胆,蒙古、倭寇望而却步,再保大明六十年国运,实为不易。      

       万历年间出现了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位科学巨人以及朱载堉、李之藻,王征等众多科学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华夏科技文明再次站在世界高峰。李贽等大思想家纷纷涌现,政治社团纷纷出现,学派繁荣,徐渭和董其昌等顶级书画家也闪亮登场,市井文学灿烂,出现了世界级的戏剧家汤显祖,是个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艺术蓬勃发展、文化事业昌盛的时代。

  六,明朝亡于北半球气候的小冰河期。

      长达七十年的气候冰河期导致明末北方粮食减产,瘟疫流行,灾民增多,但这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吗?非也。我们要知道,唐朝贞观年间,明成祖朱棣时期也处在北半球气候冰河期,北方灾情也很严重,但都渡过去了,因为政府赈济,当时政府的控制力强。    

       七,明朝亡于土地兼并。

       古代封建地租十抽三,然后地主从“三”中拿零点五上交农业税,有了十之七,农民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好。

  八,明朝亡于白银输入减少。

        西方学者提出观点明末国外白银大量输入中国,导致通胀,后由于白银生产无利可图导致白银开采量减少,从而使得我国的白银输入量减少,而民间白银多窖藏,导致通缩,由于前期通胀已经发生,所以最终结果是物资贵,白银匮乏,导致经济崩溃。这种观点错,为什么错?

         因为白银输入减少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不足,导致物价下跌,而明末在市场上流通白银减少的情况下反而出现物价上涨,不是因为前期白银太多,前期白银多导致物价高在白银流通量减少的情况下物价自然会跌落,这个用不着担心,但为什么在白银减少情况下物价反而不跌呢?这是由于结构性通胀的原因,也就是由于基础商品——粮食的产量降低,导致粮价上涨,从而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上涨,所以根本问题还是粮食问题,而不是白银问题。至于说白银减少政府无银买粮赈济灾民更是笑话,明末粮食减产,就算你银子多难道就能买来粮食吗?所以明朝灭亡跟白银输入多少没有关系。

         九,明朝亡于贪官污吏,政治黑暗。

       这些都是大话空话,经不住推敲,站不住脚。

      明朝是杀戮贪官污吏最多的朝代,《大明律》对惩治贪官十分严酷,允许百姓将害民贪官直接越级“绑缚赴京治罪”,若各级官吏敢有阻拦者,全家族诛。贵州黔阳县安江驿丞李添奇,“恣意为非,贪污受贿,害民不止一端”,被百姓拿获赴京,了解案情后,朱元璋当即命人砍去其脚趾。

        洪武三十年(1397年),一贯等于一两银子的大明宝钞已经贬值到票面价值的20%之下,按照对粮食的购买力折成人民币不过两三万元。朱元璋采用更加严苛的贪赃枉法八十两银子处死的标准。按这个比例,现在一些村官贪污几千万元,够斩上万次头、做好几万次皮囊了。         

      处死的方法很多,有凌迟、挑筋、枭首、诛族等。还有用开水烫、用铁刷“洗刷刷”、抽肠、脸上刺字、割鼻子、阉割等等。

     不过死则死矣,做皮囊还算幸福,最残酷的的酷刑恐怕要数凌迟了。凌迟一刑在明朝之前,很少有超过割1000刀的,到明朝,对于贪官的凌迟,基本上都超过1000刀,最多超过3000刀,真的是千刀万剐。一次凌迟要延续几天,头一天,被施以凌迟的贪官还不会死。有些人在强调中国古代帝王的残暴时,往往举明朝的凌迟为例。以至于忽视了凌迟的对象,大都是罪大恶极的贪官。

       明朝先后处死了15万名贪官,其中二品以上官员152人。明朝大太监刘瑾,所贪钱财可抵国库,最后被凌迟3357刀,千刀万剐了三天三夜。老百姓掏钱从刽子手处买其血肉,或蒸、煮、烧、烹,和酒而食。

       严法之下,岂有贪官盛行?

  十,明朝亡于李自成起义和清兵入关。这是结果,不是原因。

  十一,明朝亡于气数。而这个理由完全是学者掩盖无知的表现。任何结果都固有发生的理由,千万不要归结于气数。

       那么明朝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江湖以为首先这要归结明朝皇帝包括朱元璋等人很复杂的用人问题,朱元璋起自草莽,一方面很重视人才,比如李善长、刘基、徐达等文臣武将,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可是等到大明王朝建立之后,又疯狂的杀害那些功臣们,以致“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人才不过是朱皇帝的棋子,他缺乏唐宋皇帝对大臣的尊重,因此他的后来的继任者也缺乏这一点,对官员的不信任乃至不尊重,以致让官员走向自己的反面。


  其次,文官集团势力过大,皇权受到抑制。事实上严嵩死后,大明的文官们一直是铁板一块,皇帝再也无法分化,控制,万历不上朝,正是基于此,万历上朝是那回事,不上朝还是那回事。这些信奉理学,心学的文官们有着类似宗教似的狂热,鄙视一切非科举出身的人员,他们把持朝政,压抑皇权,为了他们的信仰与教条不怕流血牺牲,其直接结果是皇帝也无可奈何。外加上只知空谈,放炮的海瑞给他们树立了楷模。一旦皇权受到抑制,那么国家制定的政策不是从全局考虑,而是从文官集团的利益考虑,也就是从资产阶级的利益考虑,大明的文官集团正是明末江南资产阶级的代表。由于明太祖出身寒苦,深知民情,加上明朝初年经过战乱后,百废待兴,所以太祖与民休养生息,其直接结果就是明朝赋税一直很低(黄仁宇观点),商业税更低,所以明朝财政一直很困难。


  其三,明末经济制度的超前发展(黄仁宇,杜车别观点)。中国古代为什么重农抑商,因为气候,河流,地理的因素决定了我国是个农耕国家,不像欧洲以商业为主,所以我国大部分人口是农业人口,这就决定了粮食生产安全是中国古代的第一要义,没了粮食,百姓就要造反。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禁止海外贸易,正是为了限制农业人口从事非农行业,导致粮食减产。

  而明末,江南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海外贸易活跃,大批的农业人口进入手工业或从事海外贸易,而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人们不生产粮食也可以交税。江南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的后果就是江南人口的口粮需要湖广供给,到了明末战乱时候,江南富商们有钱买宅子,买地,却买不来粮食,清兵南下后,南方四镇的二十万精兵因为没有军粮,全部投降清兵,政府无粮,征兵也困难。南方粮食姑且紧张,那么北方遇到了那么大的灾情,可以说天下已无粮赈济,设想,如果江南加大粮食生产,提前数年调运粮食储备于


       其四,对于农民的态度。朱元璋出身贫苦农民,他对农民自然是轻徭薄赋,出台了很多好政策。可明中后期,皇族及地主大量掠夺农民土地,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与日俱增,农民的负担日重一日。随着农民的不断起义和东北满族的兴起,明朝政府在田赋之外加派剿饷、辽饷,练饷。农民苦不堪言。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陕西澄城县王二率领抗粮农民冲入县地,杀死知县,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烽火在陕西大地燃烧起来后,形成了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他们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吸引了更多的农民。经过18年殊死搏斗,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崇桢皇帝在煤山(今北京市景山)自缢而死。

  

     

吕振雨2
2017-10-04 · 吕振雨,双塔乡秣坡村人。
吕振雨2
采纳数:10071 获赞数:2369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不知改革变化,发展自己的制度文化思想,领导人能力低,将领能力,行政人员能力,明国的制度文化都存在问题,在异族大规模入侵时,蒙古人建立的元国竟仍然被列为所谓正统而是明国主流史观,导致民族主义淡薄无法快速动员,保卫民族利益,民族主义是基于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习俗利益产生,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只是够不够系统罢了,清国军队虽然占领了明国各大中城市灭亡了明国,但对农村因为自身力量小没法控制,华夏的主要力量仍在,这就是半自由状态,华夏太大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居家小灵通
2014-01-31 · TA获得超过13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9万
展开全部
明末,宦官当道,皇帝无能,朝廷无人才,军事制度有问题,种种原因导致了明的灭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jia258221358
2014-02-01
知道答主
回答量:6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5万
展开全部
兴久必衰.人口膨胀.天灾不断.太监太多,满清刚好在最强盛的时候.所以就这样嗝屁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阳城干部
2014-01-31 · TA获得超过11.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9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5亿
展开全部
主要因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不够,虽引进了玉米土豆,但朝廷未推广。同样清初能巩固政权,也因大力推广玉米土豆的种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