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谁创造的
太极拳的创始,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1、太极拳创自陈王廷。陈卜善武艺,精拳械,曾设武学社于村中,始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陈王 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
2、张三丰创建了武当派,创始了内家拳。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尊称张三丰为祖师,是一种自然归属。 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从道教经书中汲取了精华,引申而来。
扩展资料:
老人练太极的方法:
1、练拳必站桩,双腿增力量
太极拳包含了很多内容,如站桩、套路、推手、器械等。很多老人为求快,一上来就练套路,但是长时间保持半屈膝的状态会让他们很不适应,再加上一开始不能掌握正确的身法、步法,很容易产生疼痛感。
老人应该从基础的站桩练起,不仅能增加腿部软组织力量,保护脆弱的膝关节,还能为掌握正确的身法打下基础,之后再练习套路,反而会事半功倍。
2、拳法要正确,不求高险美
很多老人学拳时,总爱和教练做对比,想掌握正确的身法。但是,太极拳技术的提高要循序渐进,不能强求,如老师的腿可以蹬得很高,身形可以压得很低,若直接去模仿他们的样子,很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要清楚作为年纪较大的初学者,身体状况和老师不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极拳
有二种说法,一种说法,太极拳创自明朝末年陈王廷。另一种说法,宋末张三丰创建了武当派,创始了内家拳,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
1、张三丰相关太极记载
张三丰是元明之际的一个著名道士,对推动发展道家理论起了重要作用,对阴阳太极文化也有较深研究,太极拳,承内丹修炼之法,观自然之行,为修行之法,后与传统武术文化相交融,开创了传统武术的新局面和方向,同时也奠基了武当这一道教洞天为“内家”武术的祖庭之道。
2、陈王廷相关太极记载
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炮捶一路。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被吸取了二十九势。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
扩展资料
特点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极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三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王廷
2013-12-19
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流派纷呈(分陈、杨、武、吴、孙等派)。追根溯源,它的发祥之地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为常阳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 ,越二年,因嫌地势低洼,复迁常阳。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陈氏总结了许多拳术套路。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这些拳械套路均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械的雏形,在陈氏家族中世代相传,形成陈氏太极拳。 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收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福魁(露禅)为徒。杨福魁艺成回乡后,教拳于北京,因教拳需要,将师传老架太极拳中的高难度动作逐步舍弃,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成为目前流行的杨氏太极拳,满族人全佑跟杨福魁之子杨班候学得杨氏小架太极拳后,传与其子鉴泉,在上海开办武学,将师承太极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鉴泉后从汉姓吴,故世人称其为吴氏太极拳。
http://baike.baidu.com/view/8183.htm
关於太极拳起源和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种不同说法。
唐代许宣平,安徽歙县人,李白东游,见许宣平题诗传舍,以为是“仙诗”,至歙县屡访之,不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本末》说许“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於市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於望仙桥”。说他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则无他证。
宋张三峰为武当丹士之说,宋、元、明三代并无史料可据。黄黎洲于清初为明遗民内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志铭》,系据高辰四所写王征南言行而成,以为内家拳“盖起于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阙明,以单丁杀贼百馀”。其言荒诞不足信。
明代内家拉扯宋徽宗时代有所谓武当丹士张三峰为祖师爷,原与清初创造的太极拳无关。
张三丰,据《明史•方伎传》记载,“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但《明史》又说:“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後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至於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後的一种附会而已。
王宗与王宗岳是两个时代的人。据现有资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人,著有《太极拳论》。关於王宗岳的生平待後详述。
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陈王廷是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
陈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後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如《遗词》上半首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馀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廷于明亡时正当壮年,到“年老残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创造太极拳,应在十七世纪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後的三十年光景。《黄庭经》,是道家“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从《陈氏拳械谱》可知,太极拳套路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结合导引、吐纳,成为内功拳一种流派。他的《拳经总歌》却总括了其所创拳套的理法,录於後: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此歌诀见於陈氏两仪堂《拳谱》,歌词深受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影响.戚继光是明代整理民间拳术的杰出人物,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编成拳套,收入《纪效新书》中,被称作士练武之源。戚氏的《拳经》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远及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三十二式,长拳短打,去芜存精,用刚用柔,兼收并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大矫正了当时流行的满片花草,华而不实的花拳之弊害,成为新的拳派。
戚继光与陈王廷相隔约半个多世纪,对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式》被陈王廷吸收了二十九式编入太极拳套路,如《拳经》以“懒扎衣”为起式,陈王廷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为起式。甚至陈式《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造戚氏的《拳经》,可见影响之深了。然而,这仅仅是说继承和影响,并不是说陈王廷的太极拳抄自戚继光,更不能说戚继光创造了太极拳。陈王廷的功绩在於继承了戚继光的拳术遗产,并推陈出新,创造了一种新的拳派,这就是太极拳。举个例子来说,如陈式太极拳中专门练习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陈冲斗等拳术著作中均无记载,其他各派拳术中也无此训练方法,而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竞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