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唱中国风歌曲的演唱者是谁? 5

第一代的演唱者有谁?有哪位知道?最好有有关资料。急用~谢谢... 第一代的演唱者有谁?有哪位知道?最好有有关资料。急用~谢谢 展开
 我来答
邝邝_冰凝雪
2012-11-09 · 超过4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0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9万
展开全部
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中国没有经历过西方的大工业时代,也没有一个文艺复兴时期,因而中国的音乐一直非常完整地保留着农业时代的原始形态。这恰恰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作曲家与同代西方作曲家相比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拥有广阔而丰厚的未开垦的处女地。 因此,前辈作曲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重视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开掘和研究,尽管各自的途径和方式大不相同。萧友梅、黄自等前辈,就曾倡导用民歌的素材来创作外来形式的器乐音乐。肖友梅先生所说的“从旧乐及民乐中搜集素材,作为创造新国乐的基础”,就是这个意思。在四十年代,贺绿汀根据一首蒙古族民歌改编成同名管弦乐《森吉德玛》,马可根据一组陕北民歌创作了《陕北组曲》,冼星海以五首中国民歌为素材在苏联完成了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与此同时,另一些从欧洲、日本回国的作曲家,如马思聪、丁善德、谭小麟、郑志声、江文也等,也在创作实践中探索民歌旋律同西方作曲技法的结合。马思聪的《思乡曲》就直接引用了《城墙上跑马》这首内蒙民歌,他的《回旋曲》主题用的是另一首内蒙民歌《你走那天刮了一阵风》。江文也的《台湾舞曲》不仅在和声方面,同时也在节奏组织和管弦乐配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些探索,为后来中国民族交响音乐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经验。
交响音乐(这里指的是用交响乐队演奏的各种形式和体裁的器乐音乐)是伴随欧洲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的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华。经过历代艺术家的伟大创造,它已经成为西方音乐中表现力最丰富,适应性最广泛的音乐艺术形式。在同世界各民族独特的传统音乐相融合的过程中,又产生了一大批反映不同民族社会生活,表现不同民族心理素质的风格多样的交响音乐作品,并成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我们所说的包括交响音乐在内的欧洲专业音乐,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地理疆域产生的人类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可能涵盖地球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极其丰富的音乐遗产。欧洲专业音乐是从西方宗教音乐发端而以严格的节拍记谱法和统一的和声理论为基础的,它一方面拓展了音乐的多声部张力,完善了音乐的逻辑性结构,另一方面却使旋律、音色和节奏的发展以及音乐的个体表现力受到了制约。而这些方面,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则有着西方专业音乐难以望其项背的独特神韵和丰富积淀。这些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古老而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灿烂音乐遗产向我们展示了无比广阔的艺术创造天地。“中国风”的宗旨,就是以交响音乐这种开放的艺术形式,作为联结东方同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空间差的桥梁,作为联结古代与现代不同时代审美需求时间差的桥梁,使中国传统音乐打开同世界文化隔绝,同现实生活隔绝的封闭状态,从而在去粗取精,消化融汇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取得开放性发展。
真正被提出“中国风音乐”这个概念的应该是在1980年。
一九八零年全国交响乐音乐作品评奖,几部主要获奖作品,象王西麟的《云南音诗》、刘敦南的《山林》钢琴协奏曲、李忠勇的《云岭写生》都是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当然这些作品都是一九八零年以前创作的。云南确实民族众多,民歌丰富,而且未经开发,所以全国各地的作曲家都到那里去采风。五十年代马思聪根据一位云南人寄给他的几首少数民族民歌曲谱创作的管弦乐组曲《山林之歌》,对后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那确是一组奇妙的音画,引人入胜。但是我想,中国其他地方的民歌也并不逊色,汉族民歌更有着自己的悠久传统,而我们自己总觉得司空见惯,不以为奇,反倒被忽略了。
在外国音乐史上,也有类似的情况。欧洲一些作曲家曾经对西班牙语系包括一些南美洲国家独特的民间音乐发生兴趣,并以那些地区的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过一些作品,如格林卡的《马德里之夜》、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等等。后来,西班牙语系的作曲家登上乐坛,如西班牙的德一—法亚、阿尔贝尼兹、格拉纳多斯、巴西的维拉—罗勃斯、墨西哥的恰维斯,他们创作了韵味纯正的西班牙和南美洲的拉丁民族专业音乐,这就使其他民族的作曲家在这一方面望尘莫及。对西亚音乐也是如此。十九世纪末,俄国作曲家曾经一窝蜂地注视使他们感到神奇的东方音乐——实际上是西亚阿拉伯风格的音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莫索尔斯基、居伊,甚至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都写过类似风格的音乐。后来,外高加索地区的三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成长起来一批优秀作曲家,如亚美尼亚的哈恰图良、阿鲁秋年、巴巴扎年,格鲁吉亚的塔克塔基什维里、秦差泽,阿塞拜疆的阿米罗夫、卡拉耶夫。其中,哈恰图良以其特有的西亚风韵和绚丽的管弦乐技巧在世界乐坛独树一炽,成了西亚风格专业音乐开宗立派的大师。其他地区的作曲家如无特殊需要,再也不必光顾这块人家自己民族的领地了。
“一首农民歌曲就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典范”  

关于民族传统音乐的艺术价值,许多大师有极其精辟的论述。引用了两句话:一是郭沫若的名言“风的价值高于雅,雅高于颂”。另一句是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说的:“一首农民歌曲就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典范,它足以同巴赫的赋格曲或莫扎特的奏鸣曲乐章相媲美。”巴托克在这里充分肯定了民歌的艺术价值。
实施《中国风》计划,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
这时,随着全球政治两极体系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东西方在物质文明方面的差别急剧缩小。同时, 西方文化由高度生产力而形成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随经济发展而日渐复兴的东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中国古老的精神文明,正以浴火再生之势,酝酿着下个世纪的蓬勃发展。
这时,中国同西方的文化交流不仅再是单向从西方吸收,中国需要世界文化,要“洋为中用”,世界也需要中国文化,需要“中为洋用”。
然而,这时,我们却发现,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了解,远不及我们对西方文化的尊重和了解。即使是在号称“世界民族大熔炉”的美国,我所看到的事实是,不要说音乐会和广播、电视这些公众媒介,就是在专门搜集非欧音乐的资料馆和研究所里,中国传统音乐的比重甚至不如日本、非洲、印度和南太平洋地区。
同时, 我们还发现,我们的交响音乐创作虽然已经从最简单的结构方式跨入了最复杂的序列体系,但我们却未曾系统地把我们中国原生音乐精华通过艺术音乐的形式介绍给当今世界。这一方面是由于历史上战争、政治运动和各种思潮的影响而被耽搁。一方面也由于在此之前,我们自身的思想,艺术条件尚未成熟。
中国风迅速走上国际乐坛,是随着东方文明的复兴而成为现实的。但是,我们丰富的传统音乐遗产还远远未被世界所认识。这首先需要我们的专业作曲家正视这个现实,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而我们现在对这件工作的意义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世界文化史上任何一次文艺复兴运动,都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艺术相互融合为基础的。中国艺术家为重构自己民族的新音乐文化,在洋为中用的路上已经苦苦探索了整整一个世纪。这个世纪,该是我们沿着中为洋用的回程走向世界的时代了。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531017.htm#3

wbh10000
2012-11-10
知道答主
回答量: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万
展开全部
费翔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edisoncocofan
2012-11-10 · TA获得超过40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6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59万
展开全部
都说中国风了,几千年前的谁会知道是谁先唱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