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自己的“丹田之气”
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展开全部
.抱丹田
早晨(寅时最好)选一空气清新,有松柏树丛之处(湖泊河水边亦可),自然站立,左足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平行而立,身体微下蹬,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时,十指分开,手心向内置与腹前,两手相抱若抱球状。此时要身体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随意呼吸,莫令耳闻。这样站立一段时间后,再做下一动作。
2.转丹田
立正站立,开左脚向左与肩同宽,意守丹田,然后以意领气,以丹田为圆中心,自左向右转36下,吸一口气咽下。再从右向左转36圈,再吸一口气咽下。是为转丹田。
3.晃丹田
立正站定,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用腰部带动,自左向右作圆形晃动。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为圆中心。先随意呼吸,然后再由左向右作圆周晃动,当身体晃动时,先向左半周吸气,吸气时舌顶上腭。当身体转向右边时呼气,呼气时舌抵下腭。但晃动时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丝呆板之意,共约36下。这样的平行转圆可以使代脉得到锻炼。
4.揉丹田
如前两脚立正站立,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两手虎口张开对称放在丹田两旁。以丹田为圆心,自左向古作划圆运动,也是吸气舌顶上胯(搭鹊桥),呼气舌抵下腭。约36下。
5.击丹田
如前两脚站成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然后伸左脚向左前方半步,两臂鸟展翅一样向后用力展开,为白鹤亮翅,舌顶上腭吸气。然后左脚后收,与右足井齐,两掌变拳一齐向丹田两边猛击,舌抵下胯呼气。计36下。
6.折丹田
轻步站开始,上左步,左手掌向右腮护去。再上右步,右掌向左腮旁护去。然后两掌交叉一齐向前扑去,扑时叩首,为“以首叩碑”呼气;起时吸气。这样腹部会得到压迫的锻炼,丹田也会充实起来。
7.搓丹田
取一木凳,随意坐下,右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左腿压在右腿上。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右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右手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气,气贯丹田,如此36下。再换成左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右腿压在左腿上,有掌心向上,放在盲腿上。左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左掌由右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左手心翻往上,右手心向下,左手掌往回抽,吸气,气贯丹田,也36下。
8.喷丹田
两脚立正,并脚而立,两手掌从左右胯旁,手心向上,升到胸前交叉,两手心均向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吸气。然后一齐向前猛然推去,为“婴儿击食”,推出时喊“喝”,呼气,一共36下。
9.提丹田
立正站立,右子领左手,高举在头部,右手心向左,左手掌附在右掌根处,两脚尖掂起,向空中吸气。然后两手就像大有把柄被握住一样,用力一齐向下拽,两肘打坠劲,坠到两手落到胸前,呼气。这样子起吸气,下坠呼气,计36下。通过强行呼吸,丹田气足,内气鼓荡,能达到内壮的目的,只有内壮才能力源丰富,劲力浑圆,用之不尽。
四、丹田功的效应
练功练到一定的程度,会觉得丹田部位有一股热气感,或者形成一个“气”上感,这就是内气聚集、储蕴的表现。通过进一步的锻炼,这个“丹田”之气就会循经络系统运行全身,你会感到一条热气流下伸至会阴穴,往后向上升经督脉经络的尾阎、夹脊、玉枕、百会等穴,再向前往下,循任脉经络经“膻中穴”回到“丹田穴”,出现任督经气循环的感觉。再进一步锻炼,可出现内气沿周身十二条经络及奇经八脉路线循环感觉。练功到此,人就会感到周身经络气血通畅,精力充沛。功到高级的上乘功夫时,能做到不用眼睛而能视,不用耳朵而能听,那怕是芥未小物能知,微弱之声而能听。这样,你还愁动战不能胜吗?
早晨(寅时最好)选一空气清新,有松柏树丛之处(湖泊河水边亦可),自然站立,左足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平行而立,身体微下蹬,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时,十指分开,手心向内置与腹前,两手相抱若抱球状。此时要身体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随意呼吸,莫令耳闻。这样站立一段时间后,再做下一动作。
2.转丹田
立正站立,开左脚向左与肩同宽,意守丹田,然后以意领气,以丹田为圆中心,自左向右转36下,吸一口气咽下。再从右向左转36圈,再吸一口气咽下。是为转丹田。
3.晃丹田
立正站定,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用腰部带动,自左向右作圆形晃动。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为圆中心。先随意呼吸,然后再由左向右作圆周晃动,当身体晃动时,先向左半周吸气,吸气时舌顶上腭。当身体转向右边时呼气,呼气时舌抵下腭。但晃动时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丝呆板之意,共约36下。这样的平行转圆可以使代脉得到锻炼。
4.揉丹田
如前两脚立正站立,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两手虎口张开对称放在丹田两旁。以丹田为圆心,自左向古作划圆运动,也是吸气舌顶上胯(搭鹊桥),呼气舌抵下腭。约36下。
5.击丹田
如前两脚站成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然后伸左脚向左前方半步,两臂鸟展翅一样向后用力展开,为白鹤亮翅,舌顶上腭吸气。然后左脚后收,与右足井齐,两掌变拳一齐向丹田两边猛击,舌抵下胯呼气。计36下。
6.折丹田
轻步站开始,上左步,左手掌向右腮护去。再上右步,右掌向左腮旁护去。然后两掌交叉一齐向前扑去,扑时叩首,为“以首叩碑”呼气;起时吸气。这样腹部会得到压迫的锻炼,丹田也会充实起来。
7.搓丹田
取一木凳,随意坐下,右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左腿压在右腿上。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右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右手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气,气贯丹田,如此36下。再换成左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右腿压在左腿上,有掌心向上,放在盲腿上。左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左掌由右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左手心翻往上,右手心向下,左手掌往回抽,吸气,气贯丹田,也36下。
8.喷丹田
两脚立正,并脚而立,两手掌从左右胯旁,手心向上,升到胸前交叉,两手心均向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吸气。然后一齐向前猛然推去,为“婴儿击食”,推出时喊“喝”,呼气,一共36下。
9.提丹田
立正站立,右子领左手,高举在头部,右手心向左,左手掌附在右掌根处,两脚尖掂起,向空中吸气。然后两手就像大有把柄被握住一样,用力一齐向下拽,两肘打坠劲,坠到两手落到胸前,呼气。这样子起吸气,下坠呼气,计36下。通过强行呼吸,丹田气足,内气鼓荡,能达到内壮的目的,只有内壮才能力源丰富,劲力浑圆,用之不尽。
四、丹田功的效应
练功练到一定的程度,会觉得丹田部位有一股热气感,或者形成一个“气”上感,这就是内气聚集、储蕴的表现。通过进一步的锻炼,这个“丹田”之气就会循经络系统运行全身,你会感到一条热气流下伸至会阴穴,往后向上升经督脉经络的尾阎、夹脊、玉枕、百会等穴,再向前往下,循任脉经络经“膻中穴”回到“丹田穴”,出现任督经气循环的感觉。再进一步锻炼,可出现内气沿周身十二条经络及奇经八脉路线循环感觉。练功到此,人就会感到周身经络气血通畅,精力充沛。功到高级的上乘功夫时,能做到不用眼睛而能视,不用耳朵而能听,那怕是芥未小物能知,微弱之声而能听。这样,你还愁动战不能胜吗?
2013-11-10
展开全部
②人体的部位,分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
上丹田在头顶百会穴,有说在两眉间印堂穴。
中丹田在胸部膻中穴,有说巨阙穴。
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分,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有说在脐上神阙,又称祖窍,有说为足掌心之涌泉穴,其说不一。
③多指人体脐下三寸处之关元穴。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们知道,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来达到良好效果的练功方法与过程。意守丹田,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种。更确切地讲,这种方法属于意守自身部位类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实际练功时,人们是无法将意念仅仅守在一个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内。因此,将丹田理解为这样一个范围更合适些。
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但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当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发现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但是,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其中的机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揭示。
丹田在何处,说法不一。多数气功家认为,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上丹田叫“泥丸”,在头顶百会穴,有的说在两眉间印堂穴。中丹田叫“绛宫”,在胸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相当大的一块体积,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还有人认为丹田在脐上,又称祖窍。也有人说巨阙穴为中丹田,又名灵台。下丹田为足掌心之涌泉。其说不一。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上丹田:为百会所在,亦即泥丸宫、升阳府、昆仑顶、灵台等,道家所指名称甚多,可以说是各自命名,众说纷纭,不过多指脑而言。其中玄关所指在两目两眉与额、鼻骨之十字中心处,道家对此也十分重视,认为是入道之门,或泛指气功基础,认为是天地灵根,是祖窍、祖气,至宝至贵。
上丹田在督脉的循行路上,属于阳性,是阳气集中的地方,是藏神之所,是主管意识活动的神经中枢所在。是练功入静的主要部位。上丹田的作用是锻炼神经系统,控制自己的意识活动,调节、增强神经中枢,抑制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贮能性效应。这有助于休养生息,积聚精力与疾病作斗争,获得健康。所以,练功后感到体力增强,精力充沛,是有道理的。
上丹田在头部,头部为诸阳之会,凡气虚下陷,头部怕风寒,以及脑贫血、低血压病人,可意守上丹田,但初学气功者,不要马上意守上丹田,以免气机上窜引起头晕;阳盛的病人(如心火上炎、肝阳上亢、高血压)也不要意守上丹田。
中丹田:为膻中所在,为自承浆下十二层楼(指喉管)至黄庭(指人体内中虚空窍,或在心之下……),以牛郎代表心为阳,有肝胆脾均各自专职,共同耕种心田,故有“我家专种自家田,可育灵苗活万年……灌溉须凭上谷泉(指舌顶上颚,所谓白头老子眉垂地之律液至上鹊桥),有朝一日功行满,便是蓬莱大罗仙。”
中丹田在胸部,如病人是中气下陷,妇女月经过多,可意守中丹田,但容易引起胸闷,要慎重使用。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脐下,或有称之为气海,藏命之所,以织女代表肾为阴性。
按道家以织女喻肾,为真阴,在卦为坎;以牛郎喻心,为真阳,在卦为离,阴阳合则为真夫妻,阴阳合则生丹药,所以还有坎离交媾,男女媾精阴阳合而生丹药之喻。心肾交,水火交,龙虎交之类等等,也都是指练功中之术语。图中“水火交炼池”即喻心肾相交之处所。
下丹田,是练功诱导得气的主要部位,其作用是锻炼体液系统,激发体内的能量物质,以调节、充实体液循环,提高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激能性效应。这对人体充实下元,防止早衰,健身延年起重要作用。
历代气功家多主张意守下丹田;因为这个部位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于人体中心,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本脏。下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地方。《难经》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所以气功家多以下丹田为锻炼、汇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所以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上丹田在头顶百会穴,有说在两眉间印堂穴。
中丹田在胸部膻中穴,有说巨阙穴。
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分,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有说在脐上神阙,又称祖窍,有说为足掌心之涌泉穴,其说不一。
③多指人体脐下三寸处之关元穴。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们知道,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来达到良好效果的练功方法与过程。意守丹田,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种。更确切地讲,这种方法属于意守自身部位类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实际练功时,人们是无法将意念仅仅守在一个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内。因此,将丹田理解为这样一个范围更合适些。
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但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当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发现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但是,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其中的机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揭示。
丹田在何处,说法不一。多数气功家认为,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上丹田叫“泥丸”,在头顶百会穴,有的说在两眉间印堂穴。中丹田叫“绛宫”,在胸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相当大的一块体积,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还有人认为丹田在脐上,又称祖窍。也有人说巨阙穴为中丹田,又名灵台。下丹田为足掌心之涌泉。其说不一。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上丹田:为百会所在,亦即泥丸宫、升阳府、昆仑顶、灵台等,道家所指名称甚多,可以说是各自命名,众说纷纭,不过多指脑而言。其中玄关所指在两目两眉与额、鼻骨之十字中心处,道家对此也十分重视,认为是入道之门,或泛指气功基础,认为是天地灵根,是祖窍、祖气,至宝至贵。
上丹田在督脉的循行路上,属于阳性,是阳气集中的地方,是藏神之所,是主管意识活动的神经中枢所在。是练功入静的主要部位。上丹田的作用是锻炼神经系统,控制自己的意识活动,调节、增强神经中枢,抑制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贮能性效应。这有助于休养生息,积聚精力与疾病作斗争,获得健康。所以,练功后感到体力增强,精力充沛,是有道理的。
上丹田在头部,头部为诸阳之会,凡气虚下陷,头部怕风寒,以及脑贫血、低血压病人,可意守上丹田,但初学气功者,不要马上意守上丹田,以免气机上窜引起头晕;阳盛的病人(如心火上炎、肝阳上亢、高血压)也不要意守上丹田。
中丹田:为膻中所在,为自承浆下十二层楼(指喉管)至黄庭(指人体内中虚空窍,或在心之下……),以牛郎代表心为阳,有肝胆脾均各自专职,共同耕种心田,故有“我家专种自家田,可育灵苗活万年……灌溉须凭上谷泉(指舌顶上颚,所谓白头老子眉垂地之律液至上鹊桥),有朝一日功行满,便是蓬莱大罗仙。”
中丹田在胸部,如病人是中气下陷,妇女月经过多,可意守中丹田,但容易引起胸闷,要慎重使用。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脐下,或有称之为气海,藏命之所,以织女代表肾为阴性。
按道家以织女喻肾,为真阴,在卦为坎;以牛郎喻心,为真阳,在卦为离,阴阳合则为真夫妻,阴阳合则生丹药,所以还有坎离交媾,男女媾精阴阳合而生丹药之喻。心肾交,水火交,龙虎交之类等等,也都是指练功中之术语。图中“水火交炼池”即喻心肾相交之处所。
下丹田,是练功诱导得气的主要部位,其作用是锻炼体液系统,激发体内的能量物质,以调节、充实体液循环,提高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激能性效应。这对人体充实下元,防止早衰,健身延年起重要作用。
历代气功家多主张意守下丹田;因为这个部位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于人体中心,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本脏。下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地方。《难经》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所以气功家多以下丹田为锻炼、汇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所以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