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这个称呼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妈”最早记载于《广雅·释亲》——妈,母也。可见古已有之,并非外来词汇。
全世界的语言在母亲的称呼中几乎都有发“mama”发音或类似发音的口语。
“妈妈”(拼音mā mā)是母亲的口语。“妈” 从造字上看,妈是形声字,从女,马声。本义是称呼母亲,重读仍为原义。
母亲,简称母,是一种亲属关系的称谓,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广雅·释亲》:妈,母也。《康熙字典》“俗读若马,平声。称母曰妈。” 在历史长河中,“妈妈”这个词的含义经过变化。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妈妈”不是外来词,人类的各种语言中,MAMA的发音总是用来称呼母亲的,因为这是人学会的第一个音节。在上古汉语中“母”发ma音。
扩展资料:
在许多语言中都会将自己所属的事物以“母”称之,例如将自己的祖国称为母亲,毕业的学校称为母校,出生成长所学的第一种语言为母语。
在任何一个社会文化中,都有对于母亲应扮演角色职责的期望和规范,此即母亲角色(Motherhood),例如在传统中国,母亲被期望扮演教育子女的重要角色。
母亲角色的扮演很特殊:母亲角色是先赋角色;母亲角色是不自觉角色。有女性反对扮演母亲角色;女性过多的角色淹没了母亲角色;母亲角色的扮演被社会忽视而且给予了错误导向。所以,母亲的社会化首先要求整个社会的重视和观念转变。这个转变需要整个社会对母亲的生育功能和教育功能有明晰的认识。
妈妈一词自古就有,例如《经鉏堂杂志》这部小说就是南宋人写北宋的事情。例如在这部小说,第一节,四事中 有一段皇帝为太后祝寿的话,我引用下来
“慈福庆寿,寿皇新作一袍,刺绣甚华,慈福见之云:“哥哥寻常不曾着此衣服,今何故如此?”寿皇对云:“政为妈妈万寿献杯之故。”慈福云:“哥哥可谓孝顺。”喜形天颜,寿皇亲捧寿杯,慈福不举手,就以口饮,感动之极,至于涕下,翌日,取此御袍匮藏之。
云:“此我儿子孝顺,为我献寿,特为此服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妈妈
1. “妈”按造字法来说是形声字。字从女,从马,马亦声。《康熙字典》“《广韵》莫补切 《集韵》满补切,𠀤音姥。《博雅》母也。一曰牝马。又俗读若马平声。称母曰妈。” 大多人认为这种说法比较可信,因为《广雅•释亲》中:妈,母也。“母”古发“妈”音,后“母”字发音随音变规律发生了变化,但孩子叫妈还是mā音,于是就又造了一个“妈”字。且现在吴方言区称呼母亲为“姆妈”,也是古音遗留。
2.“妈”会意字,由“马”和“女”组成,“马”指人所骑乘的马。“女”和“马”联合起来表示“让孩子骑背的成年女性”。本义:背负孩子的母亲。说明:农村的母亲们常把孩子固定在背后,这样既方便自己做家务,也方便照顾孩子。而对母亲背上的孩子来说,母亲就好像是自己骑乘的马儿。马儿的主要外形特征就是头、项上有长毛,而母亲的脑后也是长头发。这种外形特征的相似性和骑乘关系的相似性就促成了“妈”字的诞生。
3.在语言创立之初的那个年代,人类还没有穿衣服。所以作为子女,平时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一眼就能够看到父母身上所赤露的每一处地方。而将父母区分开来的父母身上最为不同最为明显的地方,莫过于父亲身上的阳物和母亲身上的乳房这两种器官。所以有了这种寻找,在孩子眼里便有了对于父母的称谓,所以以乳房的俗称“妈妈”来称呼母亲。在现在的生活里,称“乳房”为“妈妈”的叫法依然存在和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