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作赏析
展开全部
诗歌是诗人成就最突出的方面,一百多首诗,具有丰富的内容。
00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一部分作品表现出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和郭主薄》诗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饮酒》第八首说:“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诗人在《咏贫士七首》和《扇上画赞》中还歌颂了不少固穷守志的人物。
00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品格,诗人一方面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咏贫士》第一首说:“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馀辉?”这朵晴空飘浮的孤云,象征诗人的处境和命运,它孤独无依,会无声无息地消灭,但也表现了诗人的态度,它要远去尘埃,永远保持自由和高洁。另一方面,也对污浊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在《饮酒》二十首里,他借着“醉人”的语言,或是指责社会上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第六首),或是揭露政治的陷阱危机(第十七首),或是鄙弃世俗的虚伪和欺诈(第十二、十九首),在最末一首里,他说:“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虽然是美化了孔子,但他更主要的是对驰逐名利的颓败士风感到无比的愤激和沉痛。
00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政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00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00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00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饮酒》第五首:
00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00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00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所以,他的田园诗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00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00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00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怀古田舍》诗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00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这些诗虽然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00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的思想感情是极其复杂的。《读史述?屈贾》中说:“进修德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他也是希望能做稷契一类的人物的。当他壮志不得伸展而转托田园之后,虽然努力使自己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乐趣,有时甚至企图以醉酒忘世,“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或者用道家顺应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这些都不能完全消除他壮志未遂的苦闷。《杂诗》第二首说:“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可以看到诗人在光阴虚掷中极度矛盾不安的心境。诗人也一直没有丢掉疾恶与除暴之心。在《读山海经》第十一首中,诗人大呼“明明天上鉴,为恶不可履”,用《山海经》中所记载的神话传说指出“肆威暴”的人,必然会遭到悲惨的结局。在《咏荆轲》一诗中,诗人热情地歌颂不惜牺牲生命而勇于除暴的壮士荆轲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读山海经》经十首还歌颂了精卫和刑天虽死不屈的精神:
00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威,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00这无疑是诗人不屈的意志的表现。“猛志故常在”,说明诗人心中永远燃烧着一股不熄的火。上述这“金刚怒目式”的一面是诗人性格和创作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除此以外,从《拟古》的“少时垃且厉,抚剑独行游。谁云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和他听见关中收复以后在《赠羊长史》诗中写的“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等诗句,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关怀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
00诗人较晚时期所写的《桃花源诗并记》标志了诗人思想发展的高度。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思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赢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00陶渊明不满黑暗的现实,很早就追求理想的社会。但由于生活经历的限制,那时他还只能从传说中的古代寻求理想社会的图案,他在诗中流露“黄唐莫逮”的慨叹。这样,他的社会理想不能不是朦胧抽象而又具有浓厚的复古主义倾向的。可是经过田园生活实践之后所提出的桃花源理想便大大不同了。随着他的思想的发展,对劳动认识的提高,对封建社会认识的加深,提出了上述一些具体的生活原则。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它虽然仍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却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
00陶渊明的消极思想在他的诗歌中也不时流露。“穷通靡所虚,憔悴由化迁”,表现了他的委运乘化、乐天知命的消极的人生观。“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显然是一种及时行乐和虚无幻灭的思想。“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也流露了颓唐情绪。
00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
00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00完全是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
00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这是只有经过亲身体验与深切感受之后才能写出的诗句。又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闲,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平常无奇的八句诗却写出一片生动的田园生活的声音和气氛。苏轼说陶诗“似癯实腴”,正好说明了这个特点。
00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前引的《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困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00陶渊明的诗歌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比如他的田园诗多半萧散冲澹,而《咏荆轲》等诗却豪放有力。但后者虽然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朱熹语),和他的田园诗的平淡自然仍有相通之处。
00他的诗歌虽然在晋宋之间自成一格,自然流露,不假雕饰。但是细心的读者,仍然可以看出古诗、曹植、阮植、左思对他的潜在影响。像《拟古》的“日暮天无云”等“风华绮靡”的诗中,显然融合了曹植的辞采。“语时事则指而可想”的《饮酒》诗,精神面目和阮籍《咏怀》非常接近,而他的《咏贫士》、《咏荆轲》等诗,又显然是受了左思《咏史》的启发。钟嵘《诗品》说他的诗“又协左思风力”,是十分正确的。
00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一部分作品表现出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和郭主薄》诗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饮酒》第八首说:“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诗人在《咏贫士七首》和《扇上画赞》中还歌颂了不少固穷守志的人物。
00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品格,诗人一方面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咏贫士》第一首说:“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馀辉?”这朵晴空飘浮的孤云,象征诗人的处境和命运,它孤独无依,会无声无息地消灭,但也表现了诗人的态度,它要远去尘埃,永远保持自由和高洁。另一方面,也对污浊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在《饮酒》二十首里,他借着“醉人”的语言,或是指责社会上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第六首),或是揭露政治的陷阱危机(第十七首),或是鄙弃世俗的虚伪和欺诈(第十二、十九首),在最末一首里,他说:“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虽然是美化了孔子,但他更主要的是对驰逐名利的颓败士风感到无比的愤激和沉痛。
00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政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00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00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00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饮酒》第五首:
00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00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00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所以,他的田园诗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00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00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00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怀古田舍》诗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00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这些诗虽然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00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的思想感情是极其复杂的。《读史述?屈贾》中说:“进修德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他也是希望能做稷契一类的人物的。当他壮志不得伸展而转托田园之后,虽然努力使自己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乐趣,有时甚至企图以醉酒忘世,“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或者用道家顺应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这些都不能完全消除他壮志未遂的苦闷。《杂诗》第二首说:“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可以看到诗人在光阴虚掷中极度矛盾不安的心境。诗人也一直没有丢掉疾恶与除暴之心。在《读山海经》第十一首中,诗人大呼“明明天上鉴,为恶不可履”,用《山海经》中所记载的神话传说指出“肆威暴”的人,必然会遭到悲惨的结局。在《咏荆轲》一诗中,诗人热情地歌颂不惜牺牲生命而勇于除暴的壮士荆轲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读山海经》经十首还歌颂了精卫和刑天虽死不屈的精神:
00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威,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00这无疑是诗人不屈的意志的表现。“猛志故常在”,说明诗人心中永远燃烧着一股不熄的火。上述这“金刚怒目式”的一面是诗人性格和创作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除此以外,从《拟古》的“少时垃且厉,抚剑独行游。谁云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和他听见关中收复以后在《赠羊长史》诗中写的“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等诗句,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关怀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
00诗人较晚时期所写的《桃花源诗并记》标志了诗人思想发展的高度。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思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赢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00陶渊明不满黑暗的现实,很早就追求理想的社会。但由于生活经历的限制,那时他还只能从传说中的古代寻求理想社会的图案,他在诗中流露“黄唐莫逮”的慨叹。这样,他的社会理想不能不是朦胧抽象而又具有浓厚的复古主义倾向的。可是经过田园生活实践之后所提出的桃花源理想便大大不同了。随着他的思想的发展,对劳动认识的提高,对封建社会认识的加深,提出了上述一些具体的生活原则。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它虽然仍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却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
00陶渊明的消极思想在他的诗歌中也不时流露。“穷通靡所虚,憔悴由化迁”,表现了他的委运乘化、乐天知命的消极的人生观。“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显然是一种及时行乐和虚无幻灭的思想。“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也流露了颓唐情绪。
00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
00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00完全是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
00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这是只有经过亲身体验与深切感受之后才能写出的诗句。又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闲,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平常无奇的八句诗却写出一片生动的田园生活的声音和气氛。苏轼说陶诗“似癯实腴”,正好说明了这个特点。
00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前引的《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困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00陶渊明的诗歌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比如他的田园诗多半萧散冲澹,而《咏荆轲》等诗却豪放有力。但后者虽然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朱熹语),和他的田园诗的平淡自然仍有相通之处。
00他的诗歌虽然在晋宋之间自成一格,自然流露,不假雕饰。但是细心的读者,仍然可以看出古诗、曹植、阮植、左思对他的潜在影响。像《拟古》的“日暮天无云”等“风华绮靡”的诗中,显然融合了曹植的辞采。“语时事则指而可想”的《饮酒》诗,精神面目和阮籍《咏怀》非常接近,而他的《咏贫士》、《咏荆轲》等诗,又显然是受了左思《咏史》的启发。钟嵘《诗品》说他的诗“又协左思风力”,是十分正确的。
展开全部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