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而这篇《光荣》却足有九千多字。一贯惜墨如金的孙犁,用浓墨重彩描绘这样一幅彩色画卷,真是难能可贵。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是,抗战初期两个男女少年在河滩割草时,发现芦草丛中藏着一个国民党逃兵,在女孩鼓动下,小伙子扑上去把逃兵踢倒,抢枪参加了抗日部队。因多年没有音信,他那个在家的童养媳却不安分起来,而帮他夺枪的少女却苦苦等他十年,直至他活捉国民党旅长立了大功回来。在这篇作品中,作家不仅描写了如诗如画般的滹沱河畔的原野风光,刻画了少男少女的嬉戏和欢乐,还不吝笔墨用多半篇幅写了少女十年的期盼和付出,写了英雄原生返乡时家人的欢欣愉悦和庆功时的热烈场景。小说中写道:“天晴的很好,这又是个热天,全村男女老少都换了新衣裳,先围到台下来,台上高挂全区人民的贺匾《特等功臣》,各村农会又有各色各样的贺匾祝词。台上台下全是红绸绿绸,金字彩花。全区的小学生,一色的白毛巾,花衣服,腰里系着一色的红绸子,手里拿着一色的花棍,脸上擦着胭脂,老师们擦着脸上的汗,来回照顾。”会后游行时的情景,作家是这样描写的:“最前边是四杆喜炮,那是全区四名喜炮手;两面红绸大旗;一面写“为功臣贺功”,一面写“向英雄致敬。游蚂则”后面是大锣大鼓,中间是英雄匾,原生骑在枣红马上,马笼头马颈上挂满了花朵,原生的爹娘,全穿着新衣服坐在双套大骡车上,后面是小学生的队伍和群众的队伍。大锣大鼓敲出村来,雨后的田野,蒸晒出腾腾的热气,好像是叫大锣大鼓的声音震出来的。到一村,锣鼓相接,男男女女挤的风雨不透,热汗齐流。敲鼓手疯狂地抡着大棒,抬匾的柱脚似地挺直腰板,原生的爹娘安安稳稳坐在车上,街上的老头老婆们指指划划,一连齐声说:“修下这样的好儿子,多光荣呀!”那些青年妇女们一个扯着一个的衣后襟,好像怕失了联络似的,紧跟着原生观看。”作家满带感情地写道:“队伍在平原的田野和村庄通过,带着无比响亮的声音,无比鲜亮的色彩。太阳在天上,花在枝头,声音从有名的大鼓手那里敲打,这是一种震动人们的号召:光荣!光荣!”
通过阅读这篇精彩的小说,孙犁把我们带入了那个非常隆重热闹的庆功游行场景,使我们看到了英雄原生及他的父母和乡亲们熟悉而又亲切的身影。反复读过几遍之后,我们自然地想起饶阳一个真实的特级战斗英雄尹玉芬。尹玉芬是饶阳县姚庄村人,距孙犁搞土改的官厅村不到三里。而且尹玉芬恰是四八年夏天立功归来在全区开了庆功大会。当时除骑马游行外,冀中的火线剧社还连续唱了三天大戏,上年纪的人都记忆犹新。孙犁是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作家,看来他一定参加了这次大会,甚至可能亲自采访过尹玉芬,要不小说的主人公尹原生和尹玉芬怎么如此相像呢。我们读了不少孙犁的传记、散文和有关评论,好像从未谈到过这一点。于是我们着手进行调查走访,探隐钩沉,多方论证,觉得这是一篇基本写实的小说,作品中的尹原生原型即尹玉芬。这作品中英雄人物的籍贯、经历、性格、特点等基本没有虚构,那些庆功、游行、讲话等一系列场面、情景和气氛,更是完全用白描写实手法予以记述,和老人们的回忆非常一致。
战斗英雄尹玉芬1939年十五岁时参加八路军,历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物茄八旅战士、排长、副连长。他参军后屡屡建功,威震敌胆,曾空手夺过鬼子的三八大盖和轻机枪,曾一次用刺刀拼杀掉七个国民党匪军。最为出色的是在保卫延安时著名的青化砭战斗中,他奋不顾身、穷追猛打,一个人活捉了敌少将旅长李纪云,立下特等战功,他所在的连队,后被命名为“硬骨头六连”。一九四八年夏天尹玉芬因伤残复员,三五八旅余秋里旅长亲自把他扶上战马,送他踏上返乡之路。建国后他多次回部队做英模报告,给干部群众和学生讲光荣传统,还和党与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过天安门城楼。可以想见,尹玉芬回乡时,恰逢孙犁正在官厅负责土改,这样一件轰动冀中的大事,孙犁肯定是参加或见到了的。作为一个满腔爱国情怀和对新鲜事物十分敏感的作家,孙犁很可能走访过尹玉芬。即便两人没机会交谈,孙犁也肯定从乡亲们嘴里了解到很多尹玉芬的情况。小说中的尹原生三九年参军,四八年返乡,他参军后家中还有一个不太正派的童养媳,热衷抗日工作的痴心女子一直在家等他的一系列故事情节,和真实生活中的尹玉芬完全一样。尤其是小说两次写到他的大神棚功是活捉了国民党的旅长,这样的故事更不是孙犁凭空杜撰的。我们在走访村中老者时,他们还说,俺们虽没看过这个小说,但尹玉芬小名就叫尹原增。看来,作家对这个英雄人物,几乎就是用的真名实姓。
在《光荣》这篇小说中,大量篇幅和文字是描写那个痴心女子的,对尹原生则着墨不多。但作家仅有的两笔却很精彩传神地写出了他的脾气性格,叫人印象很深。这个恰似赵子龙一般杀得敌军个个愁的盖世英雄,却是个不善言谈、不喜张扬的红脸汉子。孙犁在小说中写道:“接着是原生讲话。他说话很慢,很安静,台下的人们就说:老脾气没变呀,还是这么不紧不慢的,怎么就能活捉一个旅长啊!原生说:自己立下一点功;台下就说:好家伙,活捉一个旅长他说是一点功。原生又说:这不是自己的功劳,这是全体人民的功劳,台下又说:你看人家这说话。”写到游行时,孙犁是这样写的:“原生骑在马上,有些害羞,老想下来,摄影的记者赶紧把他捉住了”。从孙犁的描写看,这个英雄人物虽然功高齐天,叱咤风云,却非常谦虚、谨慎,甚至还有几分腼腆。这些绝非“高大全”式的真实描写,也印证了我们对尹玉芬生前的特有印象。记得是八十年代末,尚是计划经济的时候,有一次,有个高大威猛腿脚却不大利索的老汉来到县政府,他有些怯懦地向值班的同志说:“帮我解决点平价柴油吧,家里浇地急着用”。“笔者当时在政府工作,就问:“你是哪里的,叫什么?”他似乎有些脸红,迟疑了一下低声说:“我叫尹玉芬。”看样子不情愿提自己的姓名。这个名字对我们则是如雷贯耳。我们赶紧让座倒水,又问他需要多少。那时平价和高价差距很大,如果手中有些平价指标,转手即可赚钱。作为尹玉芬这样的功臣,他张嘴大些我们也应该满足,但他却使劲咽口唾沫说:“五六十斤就行,再浇一水就差不多了!”这就是现实中的英雄,也是孙犁笔下真实塑造的英雄。如果没见过尹玉芬,孙犁塑造的原生肯定会是另一个样子。
现在,文学大师和特等功臣均已作古,但他们的功绩和文字都作为永远不朽的财富留传下来。孙犁以饶阳的土改生活为素材,写了一部中篇和好几个短篇,那段生活他经过反复消化酝酿才着手写作,几乎都是离开饶阳才得以出炉。唯有这篇《光荣》却是他见到英雄以后,按捺不住似火的激情,在繁忙工作之余,昼夜突击,挥笔急就,一九四八年七月十日完成后,当年年底即发表在《华北文艺》创刊号上。此事也足见这篇小说在孙犁心目中的地位。
通过阅读这篇精彩的小说,孙犁把我们带入了那个非常隆重热闹的庆功游行场景,使我们看到了英雄原生及他的父母和乡亲们熟悉而又亲切的身影。反复读过几遍之后,我们自然地想起饶阳一个真实的特级战斗英雄尹玉芬。尹玉芬是饶阳县姚庄村人,距孙犁搞土改的官厅村不到三里。而且尹玉芬恰是四八年夏天立功归来在全区开了庆功大会。当时除骑马游行外,冀中的火线剧社还连续唱了三天大戏,上年纪的人都记忆犹新。孙犁是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作家,看来他一定参加了这次大会,甚至可能亲自采访过尹玉芬,要不小说的主人公尹原生和尹玉芬怎么如此相像呢。我们读了不少孙犁的传记、散文和有关评论,好像从未谈到过这一点。于是我们着手进行调查走访,探隐钩沉,多方论证,觉得这是一篇基本写实的小说,作品中的尹原生原型即尹玉芬。这作品中英雄人物的籍贯、经历、性格、特点等基本没有虚构,那些庆功、游行、讲话等一系列场面、情景和气氛,更是完全用白描写实手法予以记述,和老人们的回忆非常一致。
战斗英雄尹玉芬1939年十五岁时参加八路军,历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物茄八旅战士、排长、副连长。他参军后屡屡建功,威震敌胆,曾空手夺过鬼子的三八大盖和轻机枪,曾一次用刺刀拼杀掉七个国民党匪军。最为出色的是在保卫延安时著名的青化砭战斗中,他奋不顾身、穷追猛打,一个人活捉了敌少将旅长李纪云,立下特等战功,他所在的连队,后被命名为“硬骨头六连”。一九四八年夏天尹玉芬因伤残复员,三五八旅余秋里旅长亲自把他扶上战马,送他踏上返乡之路。建国后他多次回部队做英模报告,给干部群众和学生讲光荣传统,还和党与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过天安门城楼。可以想见,尹玉芬回乡时,恰逢孙犁正在官厅负责土改,这样一件轰动冀中的大事,孙犁肯定是参加或见到了的。作为一个满腔爱国情怀和对新鲜事物十分敏感的作家,孙犁很可能走访过尹玉芬。即便两人没机会交谈,孙犁也肯定从乡亲们嘴里了解到很多尹玉芬的情况。小说中的尹原生三九年参军,四八年返乡,他参军后家中还有一个不太正派的童养媳,热衷抗日工作的痴心女子一直在家等他的一系列故事情节,和真实生活中的尹玉芬完全一样。尤其是小说两次写到他的大神棚功是活捉了国民党的旅长,这样的故事更不是孙犁凭空杜撰的。我们在走访村中老者时,他们还说,俺们虽没看过这个小说,但尹玉芬小名就叫尹原增。看来,作家对这个英雄人物,几乎就是用的真名实姓。
在《光荣》这篇小说中,大量篇幅和文字是描写那个痴心女子的,对尹原生则着墨不多。但作家仅有的两笔却很精彩传神地写出了他的脾气性格,叫人印象很深。这个恰似赵子龙一般杀得敌军个个愁的盖世英雄,却是个不善言谈、不喜张扬的红脸汉子。孙犁在小说中写道:“接着是原生讲话。他说话很慢,很安静,台下的人们就说:老脾气没变呀,还是这么不紧不慢的,怎么就能活捉一个旅长啊!原生说:自己立下一点功;台下就说:好家伙,活捉一个旅长他说是一点功。原生又说:这不是自己的功劳,这是全体人民的功劳,台下又说:你看人家这说话。”写到游行时,孙犁是这样写的:“原生骑在马上,有些害羞,老想下来,摄影的记者赶紧把他捉住了”。从孙犁的描写看,这个英雄人物虽然功高齐天,叱咤风云,却非常谦虚、谨慎,甚至还有几分腼腆。这些绝非“高大全”式的真实描写,也印证了我们对尹玉芬生前的特有印象。记得是八十年代末,尚是计划经济的时候,有一次,有个高大威猛腿脚却不大利索的老汉来到县政府,他有些怯懦地向值班的同志说:“帮我解决点平价柴油吧,家里浇地急着用”。“笔者当时在政府工作,就问:“你是哪里的,叫什么?”他似乎有些脸红,迟疑了一下低声说:“我叫尹玉芬。”看样子不情愿提自己的姓名。这个名字对我们则是如雷贯耳。我们赶紧让座倒水,又问他需要多少。那时平价和高价差距很大,如果手中有些平价指标,转手即可赚钱。作为尹玉芬这样的功臣,他张嘴大些我们也应该满足,但他却使劲咽口唾沫说:“五六十斤就行,再浇一水就差不多了!”这就是现实中的英雄,也是孙犁笔下真实塑造的英雄。如果没见过尹玉芬,孙犁塑造的原生肯定会是另一个样子。
现在,文学大师和特等功臣均已作古,但他们的功绩和文字都作为永远不朽的财富留传下来。孙犁以饶阳的土改生活为素材,写了一部中篇和好几个短篇,那段生活他经过反复消化酝酿才着手写作,几乎都是离开饶阳才得以出炉。唯有这篇《光荣》却是他见到英雄以后,按捺不住似火的激情,在繁忙工作之余,昼夜突击,挥笔急就,一九四八年七月十日完成后,当年年底即发表在《华北文艺》创刊号上。此事也足见这篇小说在孙犁心目中的地位。
追问
我要的是原文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