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朝以前,皇子封王后都必须去封地居住,这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义务。比如西汉,法律禁止诸侯王留住在京城,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为了留在京城,还耍了不少阴谋手段,最后还是被赶回了封国。
西晋实行诸侯制度改革,从封地制改成食邑制,也就是诸侯王只能从封地收钱,而无权管理或是居住在自己的封地上。所有的诸侯王,除另有任用外,基本都集中居住在京城。
此后历代,除了南北朝、元朝和明朝初年,曾经不同程度地恢复封地制,让诸侯住在封地,其他各朝大体上都继承晋朝制度,把皇子集中在京城统一管理,封地仅仅是挂个名领钱而已。
扩展资料:
封地是指古代中央王朝分封给王室成员及大臣、诸侯的土地,君主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向下面分封的土地。土地所有者具有这块土地,税收,征兵等权利。
封地典故:
公元前十二世纪,周武王姬发伐讨,战胜了腐败、暴虐的商纣王,建立起强大的周王朝。灭殷商后七年,姬发去世,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即周成王。当时,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姬旦辅佐朝政,代行天子职权,史称周公。
一年后,唐国发生叛乱,周成王命周公带兵平息了叛乱,消息传来,成王很高兴。与弟姬虞游戏时,就把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分封诸侯的符信)形状,对叔虞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的诸侯吧!”
于是,周成王就只好把姬虞封到唐国去做诸侯。因为姬虞既是唐国诸侯,合称唐叔虞。晋祠就是奉礼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字,所以称唐叔虞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封地
明朝王爷不能随便离开封地,清朝王爷不能随便离京,都是为了监督管理。
清朝皇子16到18岁该结婚了,如果父皇在位,则住在清宫,俗称“阿哥所”,若父皇驾崩,即与他的亲生母亲分府而居。
“阿哥所”不是某一建筑的名称,而是清宫皇子固定住所的俗称,主要有“南三所”、“乾东五所”、“乾西五所”几处。皇子诞生之初,一般是住在其生母所居的宫区内。当他们年近六岁时,即将入学之时,便要迁入“阿哥所”居住。一般来说,皇子成婚封爵之后就要开府,迁出阿哥所,但也有成婚封爵之后仍留在“阿哥所”居住的。
皇子分府 ,有的王宫府邸系依明朝高管贵戚的巨大宅院重修 ;有的王宫府邸是皇子分封时,由工部负责建造的。
西晋实行诸侯制度改革,从封地制改成食邑制,也就是诸侯王只能从封地收钱,而无权管理或是居住在自己的封地上。所有的诸侯王,除另有任用外,基本都集中居住在京城。
此后历代,除了南北朝、元朝和明朝初年,曾经不同程度地恢复封地制,让诸侯住在封地,其他各朝大体上都继承晋朝制度,把皇子集中在京城统一管理,封地仅仅是挂个名领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