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拥有孔子的鲁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

 我来答
狼的至尊诱惑
2020-08-23 · TA获得超过42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2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26.9万
展开全部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西周亡国的时期),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立的时期)。 春秋礼崩乐坏之际,鲁国作为“犹秉周礼”的国家,对旧制度和传统保留得罪完整,同时受旧制度的影响也最深。分封等级制度下各级鲁国贵族封闭性极强,他们各自的统治区域犹如堡垒,是独立的地方政权机构。卿大夫在自己统治范围内如同君主一般,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与国君相抗衡的力量。对旧制度保留越多,受传统思想影响越深,其弊端就暴露得越明显,卿大夫与国君争权斗争越激烈,公室与私室的矛盾便一发不可收拾。 

事实上,春秋时期,各主要诸侯国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公室羸弱,私室强大的状况。面对逐渐强大的私家势力,公室已有所警觉,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整个春秋时代,公室与私室斗争贯穿始终,强大的晋国最终被韩赵魏三分、称霸东方的姜齐最终被私家田氏所取代,这俩都是公室被私室消灭的典型例子。 这一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人才济济、思想开放而且活跃的时期,踊跃出了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等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学术大家。在这些人之中,孔子,又是影响最大的一个,那么拥有孔子的鲁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呢?

首先,我们先纵览下鲁国的历史。鲁国,开始于公元前1043年,亡于公元前249年,是周王朝的老牌分封国,首任国君就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因为鲁国的主要范围是周公的封地“鲁”地,所以国号也就是“鲁”国,是一个与周王朝最亲密的分封国之一。后来,随着鲁国的日益发展和逐渐强大,鲁国成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因为有血亲关系和宗法关系,所以鲁国对周朝一直都很亲近,也没有僭越和分裂之心。有句话说得很清楚:“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也就是说,鲁国是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亦被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即礼仪之邦。“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因此,孔子发扬周礼,宣扬仁爱的思想,绝对离不开鲁国思想风气的影响。 

作为鲁国的老牌贵族,虽然家道中落,但还是有做官的机会,因此孔子在二十出头就做了官,虽然只是管理仓库的小官。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期间,孔子向郯子询问了郯国的古代官制,交流中也有所借鉴和感悟。在此前后,孔子开办了私人学校,也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第一家私学。此后,孔子越来越有名气,并且广泛交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也就逐渐形成了他体恤爱民、心系社会的优秀品质。只是,在战乱时期,礼崩乐坏,律法也不被重视,他的宏愿和志向自然得不到好,只是被少数人认可和听从。

孔子登上鲁国大司寇的位置后,就打算削弱三桓的势力,实际上他能做这个位置也因之前三桓家臣叛乱而起。他削弱三桓的方法,就是堕毁三桓的采邑。首先他毁掉了季氏费邑、叔孙氏的侯邑,这两家并没有反对,因为堕了这二邑实际上是消除了宗法家臣为患家主的凭借,此后季孙氏和叔孙氏的采邑因祸根铲除也就再未发生过霍乱。而之前没有发生过邑宰叛乱实践的孟孙氏,并没有响应孔子堕三都的号召,加之成邑的邑宰公敛处父的誓死抵抗,导致堕成邑的计划受阻,终于酿成鲁哀公十五年成邑之宰公孙宿的叛乱。

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孔子办私学的作用,也不能忽视他周游列国的影响,更不能忽视他著书立说的成就。因为正是因为他的这些做法和行为,才让儒家的“仁爱”思想影响力越来越大,最后在其弟子的传承发扬中成为百家中最为夺目的几家之一。最后,我们分析下成为战国七雄的特质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这七个国家,也控制着当时周王朝的七个范围,这一时期,因为没有制约七大诸侯国的实力,所以周王朝只是形式意义上的宗主国。

齐国在春秋时期就是大国,是太公姜子牙封地,姜子牙是周武王执政时期的国师,不论军谋还是财政,都非常精通。因而治理自己的封地时,更是井井有条,为后世子孙留下了清明的朝政和良好的制度。这也是齐国强大的原因之一。燕国在燕昭王继位后政治清明,因为他礼贤下士,所以有才之士得到重用,为燕国的强盛打下了人才基础。而且由于之前燕国频遭外族入侵,所以在国防上也很重视。

赵、魏、韩是“三家分晋”的产物,三国分晋之后,便去找当时的周王朝分封,可见多么看不上周王朝,毕竟分封是宗主国的意愿。因为这三国继承了晋国的实力, 而且三国成立了同盟,所以这也是得以存在的基础。至于鲁国,到了后期,国君无能,虽然有人才基础,但政治浑浊,还遭遇了几次亡国的危机。而且此时的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因而无法借助周王朝的实力,独木难依。

尽管鲁国有儒家创始人孔子,但是遵循周礼,仁爱治国却不是乱世中该有的政治思想。在当时,只有崇尚武力和军事,通过律法治理好本国,并且任用贤人,保证政治的清明,才能够从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强国。作为受周礼影响最为严重的鲁国,制度惯性是相当强大的,三桓之间势力彼此制约,而三桓又都出自公室,不像晋之三家是外姓臣属分起家来没有压力,三桓实际上还是想着利益最大化,最好就是在斗争能自己能坐上国君的位置。结果侯爵跟公爵斗,侯爵下面的伯爵们又起来造反,自然是无休无止的内斗,看不见远方的希望。若学七国那样变法,可惜公室在孔子时代就已经干不过三桓了,谈何变法呢?

柒小月O
2020-09-17 · TA获得超过11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鲁国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大诸侯国,但它却没能成为七雄之一,这不仅是鲁国的国脉根源所致,更是因为鲁国没有能够称雄称霸的君王来长期引领国家的发展。周武王在建立周朝以后就以分封制来管理天下,鲁国的先君正是周王之后,在最早的争雄阶段,鲁国出于种种原因而没有破坏原本的礼乐制度,这也让鲁国失去了先机,即便后来的鲁国出过非常多的人才,但他们依然没能带领鲁国走向强盛。

一、鲁国君王的家天下心思

鲁国最初是公子伯禽的封地,伯禽作为周王朝的坚定维护者,他的思想根源上就没有称霸的心思,而且鲁国最初的封地很小,君王并没有扩张的心思,这就使得鲁国先天性地失去了强盛的基因。后来由于诸侯们逐渐扩张领土,企图打破周朝家天下的维系,鲁国的后世君王也在逐渐动摇,鲁国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扩张和争霸,但由于长期的稳定状况,鲁国并不是每一代君王都想与人争霸,鲁国后来又逐渐消失在了争霸的棋盘里了。

二、鲁国缺少能征善战的大将

鲁国的人才很多,诸如孔孟等儒家学派的代表人都曾是鲁国君主的座上宾,但我们发现鲁国很多人才都是以文为先的,他们大都主张礼乐等,这或许也是由他们的渊源所决定的。即便鲁国曾经有过善战之人,但鲁国君主并不看重这类人,他们在鲁国很难得到重用,在那样一种才华难以实现的基础上,鲁国便再次失去了强有力了战将,同其他诸侯国来比,鲁国并不具备大战的条件,这也就使得鲁国在战国的争雄战争中逐渐没落。

鲁国没有渴望争霸的欲望,也没有能够争雄的将领,在鲁君长期的安宁心态下,即便有着不少的治国之才,但鲁国根本不具备成为霸主的前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