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年的历史情况 100
清朝末年,西方资本主义入侵进一步深化,封建统治者赖以统治的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伴随着列强在华设厂和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国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
面临国内外的双重压力,清朝统治之下的各阶级开始了反抗和探索,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严重打击了清王朝和西方列强的势力。
同时,晚清时期的文化可发生了转变,开始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向西方学习的一步步探索。
清朝在抵抗外侮与内忧的同时,也一直处于改革派与守旧派拉锯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学与文化亦引入中国,让清朝发起一连串的改革与革命,如洋务运动,促使中国文化的成长与革新。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强瓜分中国。而维新运动随守旧派的抵制而告终。
在义和团排外失败、引来八国联军后,清廷也推动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内容让许多知识分子失望,转而支持革命,近300年江山气数殆尽。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革命风暴席卷全国,清朝统治迅速崩溃,次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被迫颁布退位诏书,结束了清政府自1644年入关以来268年的统治。
扩展资料:
清朝末年的重大事件:
1、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
战后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盛,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
2、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日甲午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昌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晚清
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及政府大员议奏,“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兴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在当时的笔记、报刊、奏折中,通常称清廷此举为“新政”。同年4月21日,又命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清朝中央政府推动“新政”的专门机构。以后陆续颁布各种章程命令推行“新政”,直至清政府灭亡。
编练“新军” 新军是相对于清朝旧有军队而言。它用西方营制编成,以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要求士兵具有一定的文化,军官则由国内外近代军事学堂毕业生担任。
1894年冬,清政府命胡 芬在直隶(今河北)马厂编练“定武军”,次年转往小站练兵。随即由袁世凯接办,改称“新建陆军”,约七千人。同时,又有张之洞在湖北编练的“自强军”。1901年以后,“练兵”成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当年下谕停止武科科举考试。命各省筹建武备学堂,并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1903年,清朝中央政府设练兵处,任庆亲王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各省设督练公所,为中央及地方编练“新军”的领导机构。1904年,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三镇,成为以后北洋军阀的基础。1905年6月,清政府将“常备军”改称“陆军”,统一全国番号,“北洋陆军”练成六镇,1906年11月,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统率全国“新军”,并将北洋六镇中四镇的指挥权收归陆军部。1907年8月,陆军部奏准《全国陆军三十六镇按省分配限年编成办法》,命各省加快编练。至清朝覆亡,实际共练成十四镇,又十八个混成协,又四标以及禁卫军一镇,共约十六万人。
筹饷 《辛丑条约》后,清政府财政收支入不敷出的状况日益严重,因此,将“筹饷”与“练兵”同作为“新政”的核心任务。内容包括: 增加税种,如增开印花税、房捐、铺捐等。各地更任意增设,名目繁多。提高税率,如盐斤加价,茶、糖、烟、酒厘金再加三成等。各级官吏也任意增收。将各地库存以及各“陋规”收归清朝中央政府。 允许地方官自筹税收。
废科举、办学堂、奖游学 1901年9月14日,命令将各省书院中羰〕钦属各府者改为中学堂,强调“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又颁布《重订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学堂章程及管理体制。1905年9月2日,命令自明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结束了中国延续一千余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见科举制)。12月6日,在中央政府成立学部。据当时官方记载,1910年全国学堂有两万四千六百九十六处,学生有一百三十多万人,初步建立起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各级,文、法、理、工、农、医、军事以及巡警各学科的近代教育体制。另外,1901年9月11日,命各省选派留学生出国,并准许自费留学,以后陆续颁布有关游学及奖励章程。这时以留日学生人数最多,1905年曾达八千人。
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清政府为了提高中央至地方的行政效率,对原有机构进行了一些改变、裁减和合并。如1901年7月撤销原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6年11月,命令军机处,外务部、吏部、学堂照旧;巡警部改民政部,户部改度支部,兵部改陆军部(将练兵处、太仆寺并入),刑部改法部,大理寺改大理院,工部、商部改并为农工商部,设邮传部,理藩院改理藩部;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并入礼部。1907年4月,将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巡抚。7月(六月)命各省将按察使改为提法使,增设巡警道、劝业道,留兵备处,设审判厅。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1904年,公布《商律》(部分)、《公司律》、《商会简明章程》,并先在京师设立商会。1905年,颁布《商标注册试办章程》、《重订开矿暂行章程》、《奖励公司章程》、《改订奖励华商章程》、《试办银行章程》、《农会简明章程》等。1907年,设立邮传部交通银行,1908年2月公布《大清银行则例》,将原户部银行改为大清银行,并先后对著名工商界人士给以名位荣誉。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愚昧而保守”似乎是人们对慈禧的固有印象,但是在洋务运动中,慈禧批驳理学名家倭仁,表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包容和接受。她支持洋8血泊有的器物改革,大规模启用汉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一时人杰都为慈禧所有,从而创造了“同治中兴”局面。
甲午海战,一场掺杂着内部高层权力之争的对外战争,让慈禧骂名遗千古。但是在光绪与帝师翁同龢希冀借着一场战争而获得主政权的情况下,主战还是主和,成了慈禧的二难选择。战事的失败,不在慈禧,而在洋务运动的不足。
在激进的戊戌变法中,慈禧有所保留。虽然百日维新因她而废,然而,偏激而不顾现实的书生康有为显然不足以主导一场国家变革。
1900年,端王载漪为皇位误导慈禧,为保权力,慈禧“引进”义和团对抗列强。一位精明的政治强人终因贪权而变得狭隘而被愚弄。
清末十年,由慈禧以及行政经验丰富的官僚所主导的清末新政,带领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步伐。然而封建帝国晚钟敲响,历史老人拉开了新的序幕……
2012-11-11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内部:慈禧太后掌权,李鸿章为清朝第一地方势力北洋,光绪帝与翁同龢等借变法夺权,结果失败.
外部:日本明治维新,使的资源流向军队与高层,战力加大,但国内压力增大,急需对外战争,把压力给别人.
军队:清朝军队(包括八旗军)腐烂,多数吸食鸦片,北洋多年没有更新装备,
财政: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把清朝的海关抵押了出去,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慈禧太后还要办寿,打造三海工程,其经费从北洋处拿的,致使北洋战斗力急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