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是什么,其中什么对什么。体现了春联什么的特点,即不仅什么而且什么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内容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其中余庆对长春。
体现了春联寄托人们愿望的特点。不仅表现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昏庸无能,整日只顾玩乐,不理朝政。春节前夕,孟昶突发奇想,想着在桃符上写上对新年的祝福,于是他找来许多人为自己寻求帮助。众人都感到为难,因为桃符都是用作辟邪,没有人在上面写过诗句。
孟昶都不太满意众人的作品,索性自己提笔,写下了两句简短的句子“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孟昶此人喜欢标新立异,看过自己的所写,感到十分高兴,就命令人们把它挂在自己的寝宫了,这也是第一幅春联的来由。
扩展资料
关于春联的起源,最早应追溯到周朝的“桃符”,所谓桃符,其实就是两块桃木板。
当时的桃符并不是过年时候才悬挂,是平时就一直悬挂在大门的,大体就像现在屋前的“泰山石敢当”;那时的桃木板上也写有名字,即神荼、郁垒,桃木辟邪也正是来自二人的相关传说。到后世,春联的形成,此二人就直接当作了门神被人们张贴了。但以此为开端,过年的春联也在慢慢形成了。
到汉朝,有相关记载,就直接言明,桃符是在正月初一悬挂的,具有辟邪驱鬼的作用;这样一来,桃符就和过年有了直接关系。在接下来,随着骈体文的体裁盛行,到了隋唐时代诗歌的盛行,就有了对仗、平仄的讲。
而真正被称为“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是在唐后的五代十国时期。虽然第一副“春联”出现了,可它的载体仍然是“桃符”。
在这之后,宋朝造纸术的发明,使得纸张的使用变得普遍,才有了纸张书写楹联,并在春节张贴。但在宋朝,这种虽然在载体和内容上都有了变化的“桃符”,仍以“桃符”为名。春节最著名的一首诗《元日》,出自宋朝王安石,里面有一句诗就写着“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就从明朝盛行了起来,到了清朝就增加了纸张颜色、字数等许多讲究,并流传了下来,所谓“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