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怎么死的

 我来答
识与知
2014-11-27 · TA获得超过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85%
帮助的人:3038万
展开全部
赵匡胤靠“陈桥兵变”建立了大宋王朝,然后南征北战、苦心经营,眼瞅着自己的地盘儿越来越大,天下一统的局面马上就要形成了,他却在自己事业最鼎盛的时候,莫名其妙地驾崩了。按照封建王朝的惯例,这老皇帝死了,接他位子的一般都是他的儿子,大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九岁了,也算是个壮汉了,接老爸的位子完全没问题。但是赵匡胤死后第二天,大臣们却发现坐上皇帝宝座的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这赵光义就是后来的宋太宗。不该死的人死了,不该做的人做了,这两件事放到一起,不由得人们心里犯嘀咕——这赵匡胤的突然驾崩,到底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难不成皇宫之内,真的发生了手足相残的大悲剧?虽然宋朝的官方历史,拼命地宣传哥俩之间的亲密关系,简直是比伯夷和叔齐还模范,但是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自北宋开始,就已经有人怀疑赵光义是通过谋杀亲哥手段上台,这其中最著名的说法就是“斧声烛影”谜案。那这“斧声烛影”到底是怎么回事?赵匡胤究竟是寿终正寝还是被谋害的?本书就和读者诸君一起,揭开这个千古之谜的真相。
1、赵匡胤是病死的吗?
赵匡胤死了,总归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己死了,一个是被人家杀了。我们如果把赵匡胤的死当作一个案子来看待的话,首先要给这个案子定性——到底他是不是被杀?如果赵匡胤自己真的是得病死了,那所谓的“斧声烛影”谜案也就不存在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用排除法,把赵匡胤因病去世的可能性排除掉。
赵匡胤死于开宝九年十月,在驾崩前的一段时间里,史书上没有留下任何有关他生病的记录。有的观众可能要提问了,皇帝的身体健康情况是个人隐私,根本没有必要写到史书上搞得满世界都知道。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啊,但是我告诉大家,不是这样的。古代皇帝身边总是跟着几个专门记录他言行的秘书,当然你叫他们史官也可以。这些人一天到晚别的事儿不干,就专门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然后再整理成册,提供给专门机构存档。而这之中,记录皇帝的身体健康情况,是他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古代皇帝的健康情况不是个人隐私,而是典型的公众事件,但凡有个头痛脑热的,往往要在史书上记一笔的;如果身体出现大问题,那还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绝对不能对历史隐瞒。我们不用看其他王朝的皇帝,我们就拿北宋皇帝说事,赵匡胤之后的太宗、真宗、仁宗,什么时候身体出现问题了,史书上都记得清清楚楚,那史官为什么单单隐瞒赵匡胤的病历?显然不合情理(笔者为此专门翻检了《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关太宗、真宗和仁宗的历史记录,这三位皇帝生病,《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均有记录,特别是仁宗皇帝的生病时间、病愈时间,记载颇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是据当时北宋《国史》、并综合其他史料撰成,如《国史》中有赵匡胤生病记录,李焘不会付之阙如)。
只看赵匡胤没有生病记录还不行,要证明他这一年身体没问题,我们还要找些旁证。开宝九年三月,赵匡胤跑到西京洛阳去祭祀天地,顺便拜祭了祖宗的陵墓,寻访了自己的故居。并且凭着超群的记忆力,居然准确地找到了自己小时候藏起来的玩具——一匹小石头马,四十多年前他怕别人抢去玩,就把这匹石马埋在家门口的巷子里。四十多年前的事情,还记得清清楚楚,显然脑子没有糊涂,各项功能是正常的。这还不算,他还在拜祭祖宗坟墓的时候,拉弓射箭,给自己选了块坟地。据史料记载,这一箭竟射出四百步的距离,宋朝时期的一步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米半的样子,赵匡胤射箭的距离如果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大概有六百多米,一里多地,这一箭射得可真不近,没有相当的膂力,那是绝对办不到的。从洛阳回到开封后,赵匡胤也没闲着。六月里,他步行跑到弟弟赵光义家里,看到弟弟家里吃水问题没解决好,就亲自下令在金水河安装水车,把水直接车到弟弟家里,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他还多次到工地检查工程进度。七月里,他不仅跑到赵光义家里,验收一下自来水工程。就在这个月之内,他还到另外一个弟弟赵廷美家里跑了三次。赵匡胤如果有个什么病啊灾啊的,他也不可能在开封城最热的月份里,这么频繁地到处串门去啊。最离奇的是,就在赵匡胤驾崩的十多天前,他还高兴地专门去视察了京城的部队,观看了士兵们攻城演习。开封城的十月已经不暖和了,他还能在寒冷的条件下去观摩部队训练,没有一个好身体,这事也是做不来的。
这些证据往桌面上一放,赵匡胤因身体不好而去世的说法就站不住脚了。我们离“斧声烛影”的真相就更近了一步。
2、赵匡胤会自杀吗?
就算是身体棒棒的,那赵匡胤会不会自杀?这个事情听起来比较荒谬,但是无论中国还是欧洲,皇帝自杀不是没有先例。为了彻底揭开赵匡胤死亡之谜,我们还是把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拿出来分析一下。
人类自杀的理由千奇百怪,但是有两个最为常见,第一个是身体出现没法治疗的大病,丧失生活信心,想来想去还是死了比较好过一点。比如初唐大诗人卢照邻,就是因为身体久病不愈,实在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跳水自杀了。通过上面的分析,赵匡胤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能射箭、能串门、能观摩军事演习,那身体绝对差不了。
那另外还有比较常见的一种自杀原因,要么遇到挫折抑郁了,或者现实压力太沉重了,实在没有办法去面对,比如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人家李自成打倒家门口了,自己想打打不过,想跑跑不了;古罗马著名的暴君尼禄,被元老院宣布是“人民公敌”了,是个人就可以抓住他杀了他——曾经的权力、曾经的荣耀,统统被剥夺得一干二净,神马都成了浮云了,幸福指数归零了,干脆吧,自杀。那赵匡胤在开宝九年的幸福指数怎么样呢?首先,到这一年,他已经当了十七年的皇帝了,大宋王朝之前的整个五代,共有十三个皇帝,平均在位时间才四年多,和美国大选差不多,这里面还没有一个做得像他一样长久,可以说,赵匡胤每多做一天皇帝都诞生了一个新纪录,他有什么好抑郁的?而且这年正月,南唐后主李煜“垂泪对宫娥”,哭哭啼啼地被大宋的部队押到开封,赵匡胤酝酿了多年,终于把南唐这块大肥肉放到碗里,对一个皇帝来说,还有什么比征服敌对政权更开心的事情?二月里吴越国王钱俶亲自来朝见赵匡胤,赵匡胤当了17年皇帝,钱俶是第一个没有通过战争手段逼迫,而主动进京朝见的割据政权首领。现在放眼望去江南的大片土地,基本上都纳入大宋朝的版图了,赵匡胤觉得心情特别舒畅。再加上头年里,辽国那边不断地向大宋政权抛媚眼,宋辽两边虽然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但多年以来之间那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削弱了,相对而言,大宋当时的国际环境比刚成立之初宽松多了。刚刚建立宋朝的时候,四周遍布敌对政权,搞得他经常晚上失眠,他曾因为睡不着觉,半夜跑到大臣家里去唠嗑,向人家抱怨“一榻之外,皆人家也”,意思是,自己只有一张床那么丁点大的地方,周围都是敌人。现在不同了,经过十七八年的南征北战——赵匡胤现在终于有张大床,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如果说赵匡胤这个时候没有幸福感,除非他是个火星人。
对了,差点把北汉给忘了。北汉的确是大宋朝的敌人,但北汉最大的后台辽国,已经和宋朝达成沟通,仅靠后汉自己那点可怜的实力,是不可能给宋朝造成什么麻烦的。更重要的是,赵匡胤死前两个月,派出大将党进、潘美进攻北汉,然后前方就不断传来宋军打胜仗的消息,这更是让赵匡胤心花怒放。
这也充分说明,此时的赵匡胤是有期待、有追求的。既幸福,又有追求,这样的人绝对不会自杀。
3、“斧声烛影”的背后
身体棒棒的,不会生病;心理乐滋滋的,不会自杀。那就只剩下一种可能:被杀。赵匡胤可能被谁杀掉呢?犯罪嫌疑人只有一个:赵光义。赵光义在“斧声烛影”之夜,残酷地杀害了赵匡胤,然后自己大模大样地当上了皇帝。
北宋有一部《续湘山野录》,作者是一个叫文莹的和尚,这是最早对“斧声烛影”案做了描述的史料笔记。书中说开宝九年十月的一天夜里,开封下起了大雪,赵匡胤派人把弟弟赵光义请来,兄弟俩一起喝酒。两人喝酒的时候,把太监啊、宫女啊等服务人员都支开了,接下来有这样一段:
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
这段文字开头是“但遥见烛影下”,意思是远远地看到烛影在那里晃来晃去的,赵光义多次起身推辞喝酒,“有不可胜之状”,就是实在不能喝了的意思,这句话暗示着什么呢?暗示着酒里有毒,弟弟推三阻四不喝,光让哥哥自己一个人喝。推来推去的,这屋子里的空气流动,把蜡烛的火焰带动得左摇右晃的,这下子“斧声烛影”中的“烛影”有了;接下来就是赵匡胤用玉斧戳雪,不过《续湘山野录》的记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本来哥俩在屋子里喝酒喝得好好的,怎么突然之间出现用玉斧戳雪这样的情节?当然也可以解释成哥俩半夜想出来看看雪景。大冷的天,这个诉求有点怪异。我认为,这里作者最想传达的不是用玉斧戳什么东西,而是自赵匡胤身边传出玉斧戳东西的声音,这才是重点,这样的话,“斧声烛影”里的“斧声”也有了。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并不是我随意解释史料,实际上宋代后来的历史学家,也是这么处理的。比如《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作者李焘,在描述“斧声烛影”案的时候,他就直接这样写,“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继而上引柱斧戳地”,这里斧子戳的就不是大雪,而是地了。李焘当然也不敢直接写斧子是砍在赵匡胤身上,他想传递的信息也是斧子反正砍东西了,到底砍了什么,作为宋朝的子民,他可不敢说出来,你们后人研究去吧。虽然史料都要在描述完“烛影”和“斧声”后,往往都要强调一下赵匡胤还活着,甚至睡觉打呼噜打得像雷声一样,但接下来赵匡胤就驾崩了,这是史料没办法改变的事实。第二天,赵光义在哥哥的棺材前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见,史书上说他“号恸殒绝”——意思是又哭又嚎,死去活来,不过赵光义再怎么表演也摆脱不了谋杀哥哥的嫌疑。关于“斧声烛影”的记录出现在好几部宋朝人写的历史著作中,看来“斧声烛影”谜案在宋朝已经传播很广了。人们就是通过这种看起来模模糊糊的表达,揭示了“斧声烛影”这样一场宫廷血案。“斧声”和“烛影”就暗示着两种赵光义使用的两种谋杀方式:用“玉斧”砍,所以有“斧声”;往酒里下毒,所以总是站起来推辞喝酒,搞得蜡烛光影晃来晃去,所以有“烛影”。
顺便说一下,赵匡胤手中常有一把玉斧,这种玉斧是封建帝王的一种礼器,类似于权杖之类的东西,确实不是什么兵器。有学者说赵匡胤手中的“玉斧”实际上是个类似拂尘那样的东西,经常拿在手里赶赶苍蝇赶赶蚊子的,根本没办法杀人。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原因有两条,第一,在五代到赵匡胤时期,皇帝手中拿个玉石打磨的斧子并不稀奇,他们有时候还把这个玩意儿赏赐给手下大将,以示恩宠。第二,赵匡胤五大三粗的,又是一个皇帝,整天甩着一个拂尘,也确实不太像,倒是影视作品中的太监常拿着这个东西。还有人说,就算赵匡胤手中有玉斧,但这个东西跟个玩具差不多,根本杀不了人,怎么可能当作“斧声烛影”的凶器呢?这个问题我必须辨别一下,首先根据史料记载,赵匡胤曾经用手中的玉斧把大臣的牙齿打掉了(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屯田员外郎雷德骧向赵匡胤告赵普的状,说“赵普强市人第宅,聚敛财贿”。赵匡胤非常生气,骂雷德骧:“鼎铛犹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你这个没耳朵的家伙,难道没听说赵普是我的社稷大臣吗?居然敢告他的黑状!然后赵匡胤用手中的玉斧打掉雷德骧的两颗门牙),可见“玉斧”虽然是一种礼器,但毕竟有一定的攻击能力。另外,自从我接触了“斧声烛影”这一课题后,走到什么地方都特别关注当地博物馆所藏的玉斧原件,结果我发现,留存到现在的大部分玉斧原件,有现在一到两个手机这么大,那沉甸甸的好大一块石头,如果拿过来杀人,在技术上完全可行。不过,虽然“斧声烛影”暗示了两种杀人手段,但相对于“玉斧”来说,赵光义使用毒酒的可能性更高。赵光义绝对是个毒酒达人,李煜、钱俶这些原割据政权的领导人,就是这老兄下手毒死的,“斧声烛影”弄不好就是一起食物投毒案。
4、为什么凶手是赵光义
我们上面说了这么多,但是“斧声”也好,“烛影”也好,实际上只是给后人提供了还原历史真相的思考空间,还不能说就是铁证如山了。“斧声烛影”案发生的时候,的确没有一目击证人在那里眼睁睁地看着赵光义下毒手,因此我们解决这个案子,的确有一些障碍。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里面的克劳迪斯就是用毒药把哥哥毒死,自己才当上丹麦国王的。但是杀人现场没有目击证人,实在没有办法,被弟弟害死的老国王的鬼魂这才不辞劳苦,几次重返人间去告诉儿子哈姆雷特真相。赵匡胤虽然也是被害而死,但是用不到他化作鬼魂来找人申冤,我们依然有办法还原“斧声烛影”案的真相——用证据链来证明,宋太宗赵光义的确就是杀害赵匡胤的凶手。且不说赵光义是赵匡胤死前最后接触的人,拥有充分的作案时间和空间,单就赵光义和他的智囊团准确预知赵匡胤的死亡时间这一点,也能断定赵光义绝对应该对赵匡胤的死亡负责。
根据史料记载,赵匡胤半夜死后,朝廷不能一日无主啊,得赶紧安排接班人的事情。宫中大太监王继恩奉宋皇后之命去召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但这王继恩不糊涂,他知道目前这个情况下千万不能站错队伍——赵德芳当时不过是一个十八岁的毛头小伙子,虽然当年二月被授予“贵州防御使”的职务,但是他还从来没在政坛上有什么表现,其政治影响力和当时还是晋王的实权派赵光义是没法相比的,也比不上他的哥哥赵德昭。于是大太监王继恩一出皇宫就拐了个弯,直奔晋王府而去。据北宋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记载,王继恩深更半夜的来到晋王府大门前,发现门口站着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他是赵光义的私人医生,叫程德玄。这个人的人品可不怎么的,贪污受贿、声名狼藉,但他总能得到赵光义的特殊保护,从没被廉政机构调查过。有人甚至据此推断,赵光义用毒酒害死了那么多人,那毒酒配方大概就是这位程医生提供的。话说那王太监看到程大夫就问了,这半夜三更的,还下着老大的雪,您老坐这里看星星啊?程大夫却讲了段故事,把王太监狠狠忽悠了一把,他说,我本来正在家里睡觉,大约二更天的时候,听到大门口有人喊我,说晋王找我有急事。我赶紧穿好衣服出门一看,门口却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心想大概是自己耳朵听错了吧,刚回到床上想继续大睡,结果又听到有人喊我,出门看看,还是没有人。一连折腾了三次,我想晋王大概真的有什么事情需要我效劳,就赶到王府前,也不敢敲门进去,就在这里等着。记下这段史料的司马光,不仅小时候就高智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更重要的是,他长大后更有出息,算得上北宋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写的《资治通鉴》是不少领导干部的案头必备之书,不过这《资治通鉴》只写到大宋成立前,司马光本来打算写一本北宋版《资治通鉴》,这本《涑水记闻》就是他为此所做的前期准备。南宋李焘编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元朝托托主持编撰的《宋史》,都采信了司马光的记载,看来程医生自称获得神明启示这件事儿大体不假。当时传播出这件诡异事件的人(我想十有八九是赵光义的包装策划班子),是想借此说明“天命有归”,赵光义做皇帝是老天爷决定好的,根本不需要谋杀啊、篡位啊什么的,可是他们大概没想到,当历史淘尽了这条材料的神话色彩后,它实际上只说明了一件事情:赵光义和他的心腹们完全预知赵匡胤的驾崩,并吩咐自己的手下人为应对大事件做好相关的准备。有两种人能预知别人的死亡时间,一种是电影《死神来了》里面的死神,他有这本事,但凡有个把不听安排的人偏偏不死,他老人家也要煞费心机地重新设计种种陷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赵光义显然不是死神。还有另外一种人也有这本事,那就是凶手。
另外还有第一条旁证,那就是赵光义在赵匡胤死后最先到达谋杀现场,以赵匡胤继承人的身份安排各种事务。当时有资格进宫的,除了刚才提到的赵德芳之外,赵匡胤的另一个儿子赵德昭,还有三弟赵廷美,也都可以赶过来参加讨论皇位继承的问题。通常谁最早到达现场,谁就有可能在继承皇位这一问题上获得主动权。如果没有精心的准备,赵光义是很难在这场宫廷权力交接过程中抢得先机的。赵匡胤死的时候并没有留下什么传位遗诏,赵光义居然整了份山寨版《传位遗诏》,以赵匡胤的名义把自己夸成一朵鲜花,正儿八经地把皇帝的位子传给自己。这份假货真是欲盖弥彰,宋朝人对此敢怒不敢言,只是靠对“斧声烛影”闪烁其词的描述表达质疑,但当时不受中原王朝新闻出版管制的辽国,在记载赵光义登位这件事的时候,却直接写赵光义是“自立”为帝的。什么叫“自立”,那就是自己提拔自己当了皇帝,显然没有经过老皇帝的同意,属于非法篡权。真是旁观者清啊,可见当时“斧声烛影”的宫廷谜案,已经产生国际影响了。
是夏也呀
2018-04-12 · TA获得超过111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46
展开全部

对于赵匡胤的死,历史上有以下三种猜测:

一种意见是,宋太宗“弑兄夺位”。持此说的人以《续湘山野录》所载为依据,认为宋太祖是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当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灵柩前即位,实难脱弑兄之嫌。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的细节。

另一种意见认为,宋太祖的死与宋太宗无关,持此说的人引用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后,已是四鼓时分,孝章宋后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赵德芳人宫,但使者却径趋开封府召赵光义。赵光义大惊,犹豫不敢前行,经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进宫。据此,太祖死时,太宗并不在寝殿,因而不可能“弑兄”。毕沅《续资治通鉴》即力主这一说法。

还有一种意见,虽没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弑兄的凶手,但认为他无法开脱抢先夺位的嫌疑。在赵光义即位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即据《涑水纪闻》所载,宋后召的是秦王赵德芳,而赵光义却抢先进宫,造成既成事实。宋后女流,见无回天之力,只得向他口呼“官家”了。《宋史·太宗本纪》也曾提出一串疑问:太宗即位后,为什么不照嗣统继位次年改元的惯例,急急忙忙将只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传弟”的遗诏,太宗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使他郁郁而死?太宗即位后,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为何自杀?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后为“开宝皇后”,但她死后,为什么不按皇后的礼仪治丧?上述迹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继统,后人怎么会不提出疑义呢?

参考资料

赵匡胤是怎么死的.百度知道[引用时间2018-3-8]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喜脑弓子
2019-01-27 · 知道合伙人自然科学行家
喜脑弓子
知道合伙人自然科学行家
采纳数:177 获赞数:181441
出版图书《求只要有好口才》《说的艺术》等五本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他的猝死早逝,变成了北宋的一大疑案,其死因亦是众说纷纭。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凌滢滢花世
2019-09-15 · TA获得超过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27%
帮助的人:607万
展开全部
宋太祖大孝皇帝赵匡胤
生辰:阴历927年2月16日
忌日:阴历976年10月20日
黄袍加身登帝位,南征北讨定天下。
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证明,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大凡粗知中国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有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典故。这里说的就是赵匡胤利用军权,发动政变,建立宋王朝,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猝死之谜的传说:
  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
  《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10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
  《烬余录》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涑水纪闻》里说:太祖去世时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赵德芳叫来。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却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
  另外,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说是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光义“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