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定德意志统一的关键一战中,普鲁士靠什么险中取胜?
01忐忑的铁血首相
公元1866年7月3日,在位于今天捷克的波西米亚萨多瓦地区,此处刚刚经历了一场残酷的血战,战场之上尸横遍野,硝烟仍未散去。就在这时,一直站在幕后注视着战争走向的铁血首相俾斯麦,亲临战场,环顾四周,作为战胜者与这场大战的策划者,他本应该为胜利感到兴奋与满足,但意外的是,他的内心竟然充满了沮丧,甚至因为走神还摔了一身泥,狼狈不堪。
俾斯麦不会想到,由自己的铁血政策所引发的这场战争,竟然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开始,也标志了一个时代的谢幕。说开始,是因为普鲁士自此战以后逐渐取代自己曾经的盟友奥地利,成为了德意志地区秩序格局新的操纵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叱咤风云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由此踏上定鼎欧陆的征程,同时也引发了英法俄等欧洲传统强国的恐惧与嫉恨。
(左二的俾斯麦与他的阶下囚拿破仑三世)
至于谢幕,则是因为自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由哈布斯堡家族所主导的维也纳体系在这场大战之后被击得粉碎,1848年欧洲普遍兴起的底层革命,让体系从根本上被撼动,而这场大战,则彻底终结了它的存在。从此,奥地利沦为欧陆的二流帝国,而普鲁士,则成为了中欧唯一能与俄法两强国一决雌雄的强者。
不过,如果从当时的环境来看,这场大战并非不可避免,相反,与后来一战前期德国国内浓郁的好战气氛相比,在这场大战的前夜,不但普鲁士国内的民众感到无所适从,就连高层的帝国官员与银行家们也自发的联合起来,抵制俾斯麦的战争政策。如果不是国王威廉无条件支持俾斯麦,可能他的政治生命,在战争爆发之前就要画上休止符了。
但是,被讥讽为穷凶恶极的战争赌徒俾斯麦,还是凭借着皇帝的支持与他的意志,将这场战争由不可能变为了现实。在当时德意志的不少知识分子中,曾流传着这样一段话——"无论他(俾斯麦)多么傲慢与轻浮,谁会无视他的运气与才干呢?"
是的,优秀的政治家在锋芒初露之时,总是不易为他的同时代人所察觉,而俾斯麦正是如此。那么他又是如何冲出重围,证明自己实力的呢?
(日后德皇威廉加冕的场面)
02与奥国撕破脸
公元1864年,丹麦王国率先挑起了对普鲁士所参与的整个德意志邦联的战争,当时,丹麦军队侵占了德意志北部的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两个地区,这些地域本来是作为中立小邦存在的,而现在,丹麦人利欲熏心,迫切的要借助德意志内部松散同盟的无力,将其永远据为己有。
普鲁士出于实际利益与民族情绪的双重考量,自然对丹麦表达了不满,但是,围绕是否用兵,国内争执不休,而就在这时,刚被普皇任命为首席大臣的俾斯麦坐不住了,他力排众议,发动军队痛击丹麦人。当然,为了掩饰自己扩张势力的真实目的,他还象征性的提出与奥地利结盟。奥地利人当然求之不得,所以也给予一定支持。普奥的蜜月期,从此开始。但俾斯麦并不乐于见到这种情况的出现,他知道,奥地利和自己一样无利不起早,而对于战利品的分配,必然会引发双方更大的冲突,这比对丹麦人的战争,要棘手得多。
可是,俾斯麦周围不少官员并不同意他的见解,他们认为对丹麦战争取胜的结果虽毫无悬念,但给国内财政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此时如果再动干戈,难免不会引发更大的经济危机,更何况,奥地利人的军事实力与普鲁士不相上下,一旦开战,普鲁士并非能复制之前的成功,所以还是暂缓战争为好。
(晚年俾斯麦)
此时,战争的潘多拉魔盒已经被开启,俾斯麦怎么会将他轻易合上?中国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作为德国人,他同样明白三者对于战争的意义之深刻。面对强敌环伺的周边环境,如果不借着初战告捷再接再厉,那普鲁士称霸德意志的辉煌目标之实现,又要等到何时?
至于所谓的财政捉襟见肘,须知,俾斯麦此时在政府税收系统之外,已经找到了新的支持者,这股势力,就是犹太银行家布莱希罗德,和其他人一样,他也不认同俾斯麦的战争政策,但谁会拒绝发财呢?发财本来就需要在看到结果之前去承担一定的风险,既然如此,通过赞助俾斯麦的军事行动,去谋求更多的财富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因此,布莱希罗德在认真考虑后一改之前犹豫之态,全力支持俾斯麦的战争筹款计划,联络发动商界认购了不少普鲁士政府的股份,同时还大量借贷支持普军的军事动员,在官商两方面同时助力下,俾斯麦摩拳擦掌,决定让奥地利也尝尝来自普鲁士的铁拳。

2025-02-27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