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社会女子很早熟吗?那么为何十三四岁就已结婚?
现代社会对于结婚的规定已经到了二十岁以上,其实对于不同的社会结构来说,保证结婚年龄的适度,的确是必须进行的措施,而且在对应的年龄阶层,才能够保证婚姻的持续性和夫妻感情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现在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是青壮年,思想价值观都比较成熟,完全可以应对感情当中的种种问题。
不过古人十三四岁就已经结婚生子的情况,却至今让人比较难以理解,他们难道成熟的就那么早?说起来,即便男性能够在这时候稍显成熟,但对于女性来说,十几岁的年纪正是花枝招展的年纪,很多时候还在家庭的保护下,忽然就出嫁到了另外一个家庭,真的能够适应吗?
其实古代社会这种行为也是不得已的情况下必然的选择,当时也有国家的明文规定,认为男子应该二十左右成婚,这一习俗从周朝开始就已经形成,其实和现代并没有什么差异,那么为什么到了实施的过程,却成了十几岁就急于成婚并且生子成家呢?这其实是因为,这个二十岁,不是下限要求,而是上限要求,也就是说二十岁时结婚的最晚年龄,而不是最早年龄!这一差距,才是造成认知差异的主要原因。古代女子,原来是二十岁之前必须出嫁,而男子则是三十岁之前必须成婚,这就使得早婚早育成为了封建时代的最大主题,同样是一生的大事,但是比起今天到二十多岁才开始涉及这一话题,古人可是相当有提前意识,十几岁就开始操心这一终身大事了。
甚至还有很多例子下,女子甚至十岁以内就结婚了,如果到了岁数还没出嫁的女性,会由官府强行出嫁。
但是这不只是观念上的问题,对社会上来说,更是因为人口出生率的因素,很多古代社会都因为缺少劳动力而需要提升人口出生率,并且当时生育并不是一件有保障的事情,很多家庭都是因为母子难产双双离世,这种意外的高发生率,让古代社会更是注重早婚早育,保证人口,毕竟古代社会,人口数量是衡量国力的最主要的标准数据。
而这也反映出了对于古代社会,女性的悲剧地位仍旧存在,她们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生育工具而不是独立的个人而存在。并且生男生女本身,还会造成女性地位能否高贵的主要差别,所以十三四岁成婚,并不是自我的选择,而是社会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