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如厕,怎么做是正确的?
对于如厕训练这件事情,玫瑶老师觉得家长首先衡量孩子是否已经做好了如厕的准备,另外就是家里环境中是否有干扰孩子的因素,包括人、物、事等。
1.如厕训练的生理因素评估
相信很多家长都被普及过括约肌的概念.而很多家长会在3岁前后进行如厕训练,也是看中了孩子在这一时间内括约肌基本发育完成,比起2岁前的孩子更具备生理上如厕的能力.
而这一想法并没有什么逻辑上的问题,只不过作为家长我们忽略了孩子憋尿能力的因素。
为什么这么说?相信很多如厕训练中的家长经常会遇到孩子说自己来不及而尿裤子的情况,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孩子只是在抵抗马桶,但其实孩子有可能真的是来不及去上马桶.
因为像成人,我们可以明显的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上厕所什么时候需要忍住,而这一意识其实是基于我们的身体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憋尿能力。
同样,对于孩子来说,从“有尿就尿”到“有尿等到马桶上尿”,中间其实就是一段憋尿时间的过程,孩子需要能够具备足够的控制能力才能更好的去把握,完成如厕的训练。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老是表示自己来不及,那可能他真的是身体还没准备好,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给到孩子足够多的时间,而不仅仅是以年龄作为判断依据,因为每一次的尿裤子孩子身体都会自我的学习,学习如何预留时间去上厕所.
2.如厕训练的心理因素评估
作为如厕训练另外一个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就是孩子心理的准备.现在很多孩子都是从小裹尿不湿,而如厕训练对于他们来说,一般都是突然的进行,事先没有任何的准备.
孩子2岁后开始会有“我的”概念,非常容易习惯性的反对,尤其是对于一项他未知的事情。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去理解孩子在这一时间心理的需求,就像我的孩子在刚如厕训练时,尿了很多次裤子,有几次非常委屈的希望穿回尿不湿,我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他的压力.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明白如厕是一项不可能速成的事情,我们需要允许孩子适当的退步,不让孩子去觉得如厕是一项非常大压力的事情,让如厕尽量轻松的进行.
并且我们也需要努力学会控制自己的失望情绪,尤其在孩子不断尿裤子的时候,尽量不去多说太多指责,重复太多期待.
因为我们需要知道尿裤子最不舒服的是孩子,不管你说不说,孩子表现不表现出来,他都不会想尿裤子,这时候如果再过多的指责和重复期待,只会让孩子对马桶充满压力,进入到一种非正常的情绪反抗中,所以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尽量在轻松的氛围中去告诉孩子上厕所需要去到马桶上,引导孩子明白马桶的重要性.
1.成人的准备才是决定孩子如厕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
我们很多时候会觉得如厕训练只是孩子的事情,跟我们家长没什么多大的关联,但其实并不是。
就像之前说的,很多孩子的如厕训练都是突然之间的进行,家长觉得孩子足够大了或者生理准备足够了,就开始给孩子做如厕的训练,但其实这样孩子是很茫然的.
作为成人我们特别需要给孩子做好如厕前的准备,例如给孩子在如厕训练前就逐步的放弃尿不湿,从“全天尿不湿”到“只晚上尿不湿”,从“家中外出都尿不湿”到“只在外出尿不湿”,让孩子在如厕训练前就开始感知到尿裤子,让孩子去触发需求,因为有尿不湿的干爽效果孩子压根没有去上马桶的需求.
同时作为家长我们也需要明白如厕训练将会面临的难度,尿到沙发尿到床尿到所有东西都是可能的,我们需要自己做好心理的应对准备,例如给孩子提前准备训练裤来替代尿不湿,因为训练裤的档部比普通内裤多了一层棉布,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尿裤子时候尿到到处都是,相对好清理。
并且家庭成员间的一致也是如厕训练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些时候妈妈希望如厕训练,但爸爸嫌弃尿裤子要求穿回尿不湿,这样就很容易让孩子陷入疑惑,并学会钻空子.
2.如厕训练能做的环境准备
为了更好的方便如厕的训练,我们应该与孩子一起去决定一个上厕所的位置,并一起进行布置准备.
一般必备选项—小马桶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小马桶旁准备一个小篮子,在篮子里准备好如厕训练需要的纸巾、换洗衣服、书籍,这里的书籍主要是给孩子打发时间。
同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准备放在这个篮子里的书籍(例如马桶相关的书籍《神奇马桶等)以及衣服,增强他的参与感,也可以让孩子来设计如厕时能进行的游戏,让如厕变成一个具有仪式感的行为,以及不会枯燥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