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七年战争”的原因和事件发展是怎样的?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七年战争由欧洲列强之间的对抗所驱动。大英帝国与法兰西王国和西班牙帝国在贸易与殖民地上相互竞争。同时普鲁士王国,这个日益崛起的强国与奥地利帝国正同时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体系内外争夺霸权。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之后不久,列强间进行了“伙伴交换”("Switched Partner"):普鲁士王国与大英帝国建立了联盟,同时互为传统对手的法兰西王国和奥地利帝国缔结了同盟关系。英普同盟日后陆续有德意志小邦(特别是汉诺威)以及葡萄牙帝国参与,而法奥同盟则包括瑞典,萨克森,以及后来加入的西班牙帝国。俄罗斯帝国起初与奥地利帝国结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后改变了立场,并同瑞典一起与普鲁士王国单独缔结了合约。
1763年法兰西王国,西班牙帝国与大英帝国签订的《巴黎和约》(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萨克森,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王国签订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标志着战争的结束。这次战争在欧洲以攻城战,对城镇的纵火,以及造成惨重损失的野战而著称。战争总共造成了约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七年战争发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冲突则集中于1756年-1763年。当时欧洲上的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其影响覆盖了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宾。
1763年法兰西王国,西班牙帝国与大英帝国签订的《巴黎和约》(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萨克森,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王国签订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标志着战争的结束。这次战争在欧洲以攻城战,对城镇的纵火,以及造成惨重损失的野战而著称。战争总共造成了约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七年战争发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冲突则集中于1756年-1763年。当时欧洲上的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其影响覆盖了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宾。
展开全部
Seven Years' War1756~1763年,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 俄国同盟为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而进行的战 争。亦称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汉诺威等少数德意志邦国参加英普同盟,瑞典、西班牙和萨克森等大多数德意志邦国加入法奥俄同盟。
主要参战国的战略企图各不相同:英国试图打击和削弱法国,扩大殖民地,建立海上霸权;普鲁士企图吞并萨克森,并将波兰变为其附属国;奥地利企图削弱竞争对手普鲁士,夺回西里西亚;法国力图吞并英王的世袭领地汉诺威,遏制普鲁士的崛起,保护海外殖民地;俄国企图夺取东普鲁士和波兰,向西部扩张领土;瑞典则要夺取普属波美拉尼亚。此次战争是法国大革命前欧洲各大国卷入的最后一次欧洲大战,战场遍及欧洲、北美、印度和海上。欧洲是陆战的主战场,主要是反普同盟各国同普鲁士交战;在北美、印度和海上,主要是英、法之间作战。战争爆发时,普鲁士军队约20万人,训练有素,战斗力强,但四面受敌,战线太长,兵力不足,其主要盟国英国仅能对其提供财政援助;法奥俄同盟战争潜力雄厚,总兵力约63万人(法军21万、奥军9万余、俄军33万),但彼此战略目标各异,步调不一,行动迟缓。针对这种情况,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采取先发制人,各个击破方针,决定首先打击萨克森。
1756年8月28日,普军主力9.5万人突然侵入萨克森,10月击败前来增援的奥军,迫使萨克森投降。次年4月,普鲁士进军波希米亚(捷克),5月在布拉格附近击败奥军,但6月在科林地区被道恩伯爵指挥的奥军击溃。普军被迫放弃布拉格,撤回萨克森。与此同时,法军10万人在哈斯滕贝克附近击败汉诺威军队,法奥联军一部6.4万余人从西面逼近普鲁士。同年5月,俄军7万人开始进攻东普鲁士,7月先后占领梅梅尔和蒂尔西特,8月底在大耶格斯多夫地区击败普军。9月,瑞典军队1.6万人在波美拉尼亚登陆。面对险恶形势,弗里德里希二世频频调动军队,抗击各路敌军,并亲率普军2.1万人,于11月5日在罗斯巴赫之战中击败法奥联军,以损失550人的微小代价取得歼敌8000人的战果;12月5日在洛伊滕之战中采取斜向冲击法,再败奥军,歼敌2.2万人。1758年1月,俄军重新发起进攻,占领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并向普鲁士腹地推进。弗里德里希二世率主力迎击。8月25日,俄普两军在奥得河畔的措恩多夫激战。俄军伤亡约2.3万人,普军伤亡1.4万人。年底,俄军撤回本土过冬。1759年7月,俄奥两军联合行动,会师奥得河地区,尔后向普鲁士腹地进攻。8月12日,弗里德里希二世率普军5万人在法兰克福附近库讷斯多夫与俄奥联军9万人会战。普军仍沿用斜向冲击法,遭惨败,损失2万余人。与此同时,英军在汉诺威的明登击败法军。9月,奥军占领德累斯顿,并于11月迫使1.2万普军在马克森投降。从此,普军元气大伤,转入战略防御。由于奥、法与俄国存有分歧和矛盾,因而未能乘胜扩张战果,使普鲁士获得喘息之机。1760年6月,普军在兰茨胡特被奥军击败,但8月在利格尼茨附近取胜。10月9日,俄军一度侵占柏林,但对战局影响不大。11月3日,普军在托尔高之战中击败奥军主力,战局出现转机。
在海上和海外战场,英、法两国争夺激烈。1756年5月,法国舰队在地中海梅诺卡岛海战中击败英国舰队。1757年,英军攻占孟加拉。1758年后,法国因深陷欧洲战场,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争夺中连遭失败。1759年,法国舰队先后在拉古什和基伯龙湾被英国舰队击败。1760年,英国占领法属加拿大、路易斯安那部分地区和西班牙殖民地佛罗里达。1761年,英国占领法国在印度的主要据点本地治里等地。
至1762年初,交战双方已精疲力竭,普鲁士几乎濒临绝境。同年1月,俄国彼得三世即位,主张与普媾和,5月宣布退出反普同盟,归还俄军占领的普鲁士领土。同时,瑞典也退出战争。普鲁士方转危为安。7月,普军在布克斯多夫击败奥军。此后,各国相继停战议和。1763年2月10日,英、法两国签订《巴黎条约》,法国将其在北美、西印度群岛、非洲和印度的大片属地割归英国。15日,普鲁士与奥地利、萨克森签订《胡贝图斯堡和约》,规定西里西亚仍归普鲁士所有。战争至此结束。
此次战争后,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法国进一步受到削弱,俄国加强了欧洲强国的地位,普鲁士在德意志的特殊地位得到巩固。战争中暴露了以平分兵力和切断敌方交通线为主要特征的警戒线战略和呆板的线式战术的弱点,显示了野战歼敌的优越性。
主要参战国的战略企图各不相同:英国试图打击和削弱法国,扩大殖民地,建立海上霸权;普鲁士企图吞并萨克森,并将波兰变为其附属国;奥地利企图削弱竞争对手普鲁士,夺回西里西亚;法国力图吞并英王的世袭领地汉诺威,遏制普鲁士的崛起,保护海外殖民地;俄国企图夺取东普鲁士和波兰,向西部扩张领土;瑞典则要夺取普属波美拉尼亚。此次战争是法国大革命前欧洲各大国卷入的最后一次欧洲大战,战场遍及欧洲、北美、印度和海上。欧洲是陆战的主战场,主要是反普同盟各国同普鲁士交战;在北美、印度和海上,主要是英、法之间作战。战争爆发时,普鲁士军队约20万人,训练有素,战斗力强,但四面受敌,战线太长,兵力不足,其主要盟国英国仅能对其提供财政援助;法奥俄同盟战争潜力雄厚,总兵力约63万人(法军21万、奥军9万余、俄军33万),但彼此战略目标各异,步调不一,行动迟缓。针对这种情况,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采取先发制人,各个击破方针,决定首先打击萨克森。
1756年8月28日,普军主力9.5万人突然侵入萨克森,10月击败前来增援的奥军,迫使萨克森投降。次年4月,普鲁士进军波希米亚(捷克),5月在布拉格附近击败奥军,但6月在科林地区被道恩伯爵指挥的奥军击溃。普军被迫放弃布拉格,撤回萨克森。与此同时,法军10万人在哈斯滕贝克附近击败汉诺威军队,法奥联军一部6.4万余人从西面逼近普鲁士。同年5月,俄军7万人开始进攻东普鲁士,7月先后占领梅梅尔和蒂尔西特,8月底在大耶格斯多夫地区击败普军。9月,瑞典军队1.6万人在波美拉尼亚登陆。面对险恶形势,弗里德里希二世频频调动军队,抗击各路敌军,并亲率普军2.1万人,于11月5日在罗斯巴赫之战中击败法奥联军,以损失550人的微小代价取得歼敌8000人的战果;12月5日在洛伊滕之战中采取斜向冲击法,再败奥军,歼敌2.2万人。1758年1月,俄军重新发起进攻,占领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并向普鲁士腹地推进。弗里德里希二世率主力迎击。8月25日,俄普两军在奥得河畔的措恩多夫激战。俄军伤亡约2.3万人,普军伤亡1.4万人。年底,俄军撤回本土过冬。1759年7月,俄奥两军联合行动,会师奥得河地区,尔后向普鲁士腹地进攻。8月12日,弗里德里希二世率普军5万人在法兰克福附近库讷斯多夫与俄奥联军9万人会战。普军仍沿用斜向冲击法,遭惨败,损失2万余人。与此同时,英军在汉诺威的明登击败法军。9月,奥军占领德累斯顿,并于11月迫使1.2万普军在马克森投降。从此,普军元气大伤,转入战略防御。由于奥、法与俄国存有分歧和矛盾,因而未能乘胜扩张战果,使普鲁士获得喘息之机。1760年6月,普军在兰茨胡特被奥军击败,但8月在利格尼茨附近取胜。10月9日,俄军一度侵占柏林,但对战局影响不大。11月3日,普军在托尔高之战中击败奥军主力,战局出现转机。
在海上和海外战场,英、法两国争夺激烈。1756年5月,法国舰队在地中海梅诺卡岛海战中击败英国舰队。1757年,英军攻占孟加拉。1758年后,法国因深陷欧洲战场,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争夺中连遭失败。1759年,法国舰队先后在拉古什和基伯龙湾被英国舰队击败。1760年,英国占领法属加拿大、路易斯安那部分地区和西班牙殖民地佛罗里达。1761年,英国占领法国在印度的主要据点本地治里等地。
至1762年初,交战双方已精疲力竭,普鲁士几乎濒临绝境。同年1月,俄国彼得三世即位,主张与普媾和,5月宣布退出反普同盟,归还俄军占领的普鲁士领土。同时,瑞典也退出战争。普鲁士方转危为安。7月,普军在布克斯多夫击败奥军。此后,各国相继停战议和。1763年2月10日,英、法两国签订《巴黎条约》,法国将其在北美、西印度群岛、非洲和印度的大片属地割归英国。15日,普鲁士与奥地利、萨克森签订《胡贝图斯堡和约》,规定西里西亚仍归普鲁士所有。战争至此结束。
此次战争后,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法国进一步受到削弱,俄国加强了欧洲强国的地位,普鲁士在德意志的特殊地位得到巩固。战争中暴露了以平分兵力和切断敌方交通线为主要特征的警戒线战略和呆板的线式战术的弱点,显示了野战歼敌的优越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