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拥有5大谋士,为何赤壁之战中一点忙没帮上?
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望风而降,志得意满的曹操企图一举平定江南,一统天下。但是最终却失败而去。在南征荆州时,曹操尚且号称猛将如云,谋士似雨。既然曹操的谋士如此之多,如此之强,为什么还会遭遇赤壁惨败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赤壁之战时,曹操的谋士都去哪儿了。曹操从创业开始跟随他征战沙场的著名谋士主要有荀彧,荀攸,郭嘉,贾诩和程昱这五人。但是这五个人在赤壁之战时却没有一个人跟在曹操身边。那么这五个谋士此时又都在哪里呢?
首先是荀彧。史书中说荀彧有王佐之才,曹操更是形容荀彧为“吾之子房”,也就是将荀彧必做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张良。但是相比于张良,荀彧其实更像是刘邦的萧何。
“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三国志·荀彧传》
在曹操听从荀彧的谋略从洛阳把天子迎接到许都后,曹操因功升为大将军,而此时的荀彧则为汉侍中。此后的荀彧就很像曹操的萧何。每次曹操出兵在外征战,荀彧就负责留守后方。
而代替荀彧出谋划策的则是他推荐的戏志才,郭嘉和钟繇等人。而此后的官渡之战中,荀彧就在后方留守。所以此次的赤壁之战,曹操同样将荀彧留在后方。
虽然荀彧一直是留守后方没有随军出战,但是在为曹操制定大的战略分析时,荀彧的大局观很好,除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外,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大的战略思想也是出自荀彧的谋划。
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三国志·荀彧传》
官渡之战中曹操因为粮草将尽,想要撤军,便向留守后方的荀彧寻求意见,荀彧便以汉初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之争为例,指出此时一旦退兵,便将兵败如山倒。最好的方法应该是耐心等待战机的出现,一战定乾坤。可以说正是荀彧的谋划让曹操等到了机会,奇袭了袁绍的粮草。
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三国志·荀彧传》
同样在公元208年,曹操想要南下征讨荆州,想灭掉刘备、孙权一统天下,曾征求荀彧意见。而荀彧也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曹操采用急行军,出其不意的速攻战略。而曹操南征、讨伐刘备的闪电攻击成功也证明了荀彧的意见是不错的。
如果没有诸多偶然因素让曹操败于赤壁,荀彧的谋略必然成为天下统一的首功。但是没有跟在身边的荀彧不可能随时的像曹操提出自己的谋略,而此时的曹操面对江东也没有当年面对袁绍时的谨慎。再也不会像当年那样特意去询问远在许都的荀彧。
其次是荀攸。荀攸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地位仅次于荀彧。在辅佐曹操的过程中,多次使曹军绝处逢生或出奇制胜,而且此人言行谨慎,可以说是曹操行必求计的谋士。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让曹操无数次转败为胜的谋士,《三国志》中却没有荀攸参与赤壁之战的身影,那么他去了哪里呢?
(建安)十二年(赤壁之战的前一年)……(荀攸)转为中军师。——《三国志·荀攸传》
昔魏武帝(曹操)使中军司荀攸典刑狱。”——《晋书》
从《三国志·荀攸传》和《晋书》可以看出,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的前一年,曹操任命荀攸为中军师,负责处理刑狱事务。
其实不仅荀彧和荀攸在后方处理政事,不在参与曹操的对外征战,此时的曹操的谋士刘晔,司马懿,蒋济等也没有参加赤壁之战,而在留守后方。
为什么赤壁之战时有这么多谋士没在曹操身边?
主要是因为曹操当时已经统一了北方,管理的区域扩大了,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处理后方的事物。荀攸出任中军师,蒋济在淮南任扬州别驾,就是例证。但这并不是曹操不带谋士的主要原因。
那么,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据《吴书》记载,刘表去世时,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并派人持节去迎接曹操。曹操手下的诸将都怀疑其中有诈,于是曹操问娄圭。“子伯曰:‘天下扰攘,各贪王命以自重,今以节来,是必至诚。’曹公曰:‘大善。’遂进兵。”
这段记载反映出当时的一种真实状况。刘琮投降时,除了娄圭之外,曹操的部将们普遍不太相信,就连曹操自己也有些不敢相信。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曹操心中,刘表虽然没有开疆扩土的雄心,但是他仍然拥有十几万的兵马。
羡(张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怿,表(刘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三国志·刘表传》
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三国志·武帝纪》
从上面可知,刘表强盛的时候,有兵马十几万,而当年的袁绍拥有四州之地,也不过如此。因此,在曹操心中,自己平定荆州也会像平定袁绍一样,打上个七八年。
因此,虽然有荀彧的速战策略,但曹操也仅仅希望但是出乎曹操意料的是刘表一死,刘琮望风而降,自己基本兵不血刃的拿下荆州,这样一来,就让曹操自然而然地想到同样地处南方的孙权在见到自己的数十万大军后也会不战而降。正是这种心态导致了曹操没有把荀攸、刘晔、司马懿等许多谋士带在身边。这不能不说是曹操的一个失策。
在赤壁之战前,郭嘉已经去世了。在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后,曾发出“若使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感叹。曹操认为郭嘉若是能够随军出征,必然能够帮助自己解决战时的问题。那么郭嘉究竟能帮曹操什么忙呢?
(曹操)又与彧(荀彧)书曰:“追惜奉孝(郭嘉),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傅子》
赤壁之战中,曹操虽然最终败给了周瑜的火攻和黄盖的诈降计,但是在此次南征中,曹军遭遇的疫情,使曹军减员严重,战斗力下降,被迫撤退。
对比《傅子》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其实郭嘉早就意识到“南方有疫”这一情况,并且经常和曹操讲自己如果去南方必会因疫情而死。
可惜曹操一直以为这只是郭嘉担心自己的身体,没有放在心上,当南征遇到疫情时,才想起当初的话,倘若郭嘉再世,那么肯定在出征前就会提醒曹操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这样一来,曹操即使失败也不会像现在这么惨。
除了没参战和去世的谋士,跟随曹操出征的主要是程昱和贾诩两人。
“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三国志·程昱传》
这段记载了程昱在曹操拿下荆州后推测刘备和孙权将会联合抗曹。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三国志·贾诩传》
这是曹操南征荆州,占领江陵之后,谋士贾诩劝其不要顺江进攻孙权的记载。
虽然程昱和贾诩都跟随曹操南征荆州,并且在兼并荆州后对孙刘双方的发展进行了推断。但是根据《三国志》记载,程昱判断孙刘会联盟抗曹,是在当阳之战后;而贾诩劝曹操不要进攻孙权是在曹操顺江东下前。况且,史书上并没有贾诩、程昱和曹操一起顺江东下,参与赤壁之战的记载。
而且在赤壁之战时,贾诩和程昱两人都已经六十多岁。曹操从江陵顺江东下,一直走的水路,需要坐船,这对常年深处北方的两人来说,那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两人有可能一直待在荆州处理政务。
曹操的这次南征根本没有想到会占领荆州,更没有想到要顺江去进攻孙权。因此,南征荆州也仅仅只是带了贾诩和程昱。曹操占领荆州后,收编了刘表余部,准备顺江东下。而贾诩和程昱因为年纪太大没有跟随。
在曹操看来,刘表和孙权的实力差不多,而自己现在收编了荆州余部,实力大增,又占有地利上的优势,可以顺流而下。这种轻敌的思想让他认为平定江南也就是顺手的事,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带领谋士。
在曹操的智囊团中,荀彧、郭嘉、程昱、贾诩、荀攸五大谋士都可以称之为“算无遗策”。但是随着曹操地盘的增大,人才的不足让曹操不得不安排自己的谋士来处理日常的政务,导致了自己身边的征战的谋士越来越少,而一时的胜利也让曹操开始轻敌,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