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代表作都有哪些?
唐代初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文人。他们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有较大突破,并将五言律诗发展成熟,为唐诗带来新的风貌,其中尤以王勃的成就最高。初唐四杰,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共同反对上官体的纤微雕刻、绮错婉媚,提倡刚健骨气,成为初唐诗歌准备时期的一股新生力量。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大都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他们的文艺活动集中于高宗时代,被人们称之为“初唐四杰”。他们的社会地位都比较低下,政治上都不得意,生活遭遇也很不幸;他们的诗作内容所反映的生活比较广阔,现实意义有所加强;
在诗歌的创作形式上,他们继承了六朝以来语言的精美工整,色彩的艳丽鲜明,音律的调协和婉,而基本上扫除了纤巧堆砌的恶习;乐府歌行在他们手里有很大的提高,正在发展中的律诗体制,由于他们的大力创作,也更加纯熟而渐趋定型。
王勃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生于公元649年,卒于675年,初唐四杰之一。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县令、齐州长史等职。
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文以《滕王阁序》最为有名。其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虽然是仿照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马射赋》中"荷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所写,但是能够袭旧逾新,亦不失为名句!
杨炯杨炯才华横溢,最擅长写散文,工于诗,特别是边塞诗写得气势轩昂,豪放不羁。其中巜从军行》是杨炯的上乘之作:“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已成千古金句。他有一首《梅花落》的五言古诗深得后人青睐:“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是杨炯另一首五言巜紫骝马》中的名句。
骆宾王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唐代诗人,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初为遁王李元庆府属,又任武功、长安两县主簿,入朝为御史后,因多次上书议论天下大事,获罪入狱,贬为临海县丞。
名作《帝京篇》。世称骆临海,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不知所终。骆宾王少负才名,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七言歌行。精于五言诗,五律《在狱咏蝉》,借蝉自喻,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卢照邻卢照邻初任邓王府典签,后迁新都尉,染风疾辞官,居太白山中,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县茨山下,买园筑坟,终因政治上的失意和病痛折磨,身投颍水而死。他一生不得志,只作过几任小官,为自明遭遇,作有《五悲文》。
七言诗在南朝鲍照以后才开始渐渐多起来,但仍旧是五言诗做主导。到了唐朝,卢、骆二人对于七言诗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代表作《长安古意》,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和内部斗争,在初唐长篇歌行中成就突出。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