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发布2020年金融数据,人均存款6.67万,这数据说明了什么?
仅看这一平均值,就是说,基于薪资、基于个体户经营、基于多样化的收入来源,一个人的现金资产规模达到了6.67万元。
注意,我们这里提到的是“现金资产”。在另一个问题当中,我们叙述到过“银行破产、存款会不翼而飞”的问题;就是说许多人并不会将自己的资产、财产,全都放到存款这一项当中来。许多人,在银行存款之外,还会买房、买车、买基金买股票买保险买金银买债券买外汇……不一而足。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能从这一数据,去推算一个人到底有多少财产。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到,许多个人,经常因为买房买车的原因,产生了负债,需要按月归还。包括信用卡那里,也可能有负债,需要按月归还。包括我们民间人与人之间,也能够合法借贷,会存在各类借贷关系。
意味着说,哪怕统计流动性财产的净值,许多人也经常因为存在大量借贷关系(贷方)的原因,而远远超过6.67万元,另一些人则因为存在这些借贷关系(借方),而远远低于6.67万元。
真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几家欢乐几家愁”!
第三,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今天许多人还拥有比特币账户、微信账户、支付宝账户、海外金融账户。对这些账户中的财产(可视为存款看待),我们的央行其实就无从统计了。但这些账户,实实在在地构成我们一个个公民的财产,流动性与现金存款完全相当,能够无差别用于个人的消费与投资。尤其,对于我们网络活动较多的新一代的年轻群体来说,可能这些“网络账户”当中的“存款”,反而要大大超过那些传统银行账户许多。
我们知道,2020年全国完成的GDP总额突破了100万亿元。而以14亿人口总量、以6.67万元的均值,来计算所有个人的存款总额的话,大概是9.34万亿元。
居民存款规模,与GDP规模之间,当然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广义货币供给与GDP之间,就有一定规律能够遵循。但如果说广义货币供给仅占全年GDP9.34%的话,就显得实在有些说不过去、逾越常识。是的,如果这一比例的确显得偏低一些的话,原因可能就在于因为居民对现金的跨网络配置、存款之外对基金股票保险等其他金融资产的配置,当然还包括企业经营盈余所产生的存款,所导致。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通过这一比例偏低的幅度,来大致估算,居民对其他金融性资产大概配置在怎样一个比例。
央行近期发布了最新的金融数据,包括了人民币的存款。还有外汇的一些储备数据,在这些出数据当中呢,最受我们瞩目的就是中国人均存款的数据,这个数据的出炉呢,很多人都非常好奇,到底每个人手中有多少存款呢?
据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12月,人民币存款余额已经达到了212.57万亿。那在我们中国有14亿人口的情况下,这样算下来,我们人生的存款已经达到了6.67万元。增幅均达到10.2%。
人均存款金额增加,国民储蓄意识增强从这个数据上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其实相较于2019年,我们的存款的金额和数量是有增加的,虽然说在疫情的一个情况下,大家的收入水平也会有相应的降低,但是存款反而增加,说明了一场疫情导致了我们很多人都有了危机意识,知道了储蓄的重要性,通过存款能够抵御掉一些风险,来保证我们更好地去保障我们的生活,所以在疫情的影响下,我们人均的存款逐渐增加,这也是帮助我们国民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的开端。
人均存款水平虽然提高,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属于零存款或负债从这样数据看来,好像我们其实是挺富裕的,如果按照家庭有四口人来算,我们家庭就将近有25万元的存款,但是很多人就会看到,实际上自己的存款是没有达标的,央行此前发布的一项调查统计,其实目前国内还有5.6亿人存款为零,而其实这个人均的存款水平,是因为有很多不少的富豪他们的存款比较多,就拉高了人均存款的总体数据。虽然表面上看我们的人均存款是很多的,但现实情况下,很多家庭是没有办法达到这样高的水平的。
我们的存款为什么会没有甚至会负数呢?其实对于很多九零后来说,他们都是属于负债的状况,根本不要提存款了,现在的年轻人很习惯用花呗,信用卡,网贷,各种房贷,车贷已经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所以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要想达到这样人均存款水平,需要去开源节流,一部分是努力提高自己技能水水平,提高自己的工资,或者通过一些副业收入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另外一方面要养成节流的意识,养成理性消费的观念,不要过度超前的消费,虽然说现在很多信用卡已经能够让我们超前去消费,享受到很多的服务,但是我们也要养成存钱的习惯,培养理财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