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揭示恐龙灭绝新机制,这一发现对古生物研究有哪些意义?
恐龙是被大家所熟知最早的古生物,但有关于恐龙的研究却很难进行下去,6,600万年的恐龙究竟是如何灭绝的?这个问题一直是科学界不断进行讨论的话题,近期中科院团队研究出了恐龙灭绝的新机制为当年的恐龙灭绝之谜提供了新的信息,这些发现对古生物的研究又有哪些意义呢?小编来给大家讲一讲。
恐龙对大家来说似乎是一个神秘又遥远的物种,大家对于恐龙的了解可能都是从电影《侏罗纪公园》里知道的,里面描写的那些恐龙有的凶残血腥,有的却温顺可爱,负责研究地质学和动物学的研究人员共同组成了一个科研团队,他们一起对在陕西山阳盆地发现的古生物信息进行了新的研究,并且获得了新进展,这项研究成果显示恐龙的多样性在晚白垩世降低,很有可能是恐龙灭绝的另外一种重要原因。
恐龙未解之谜是世界上很多科学家都想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想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最核心的依据还是要根据恐龙在地球上所生存过的时空记录,比如一些恐龙蛋就可以反映出恐龙的繁殖习惯,也可以推断出其他的恐龙蛋可能会蕴藏在地层中的哪些地区?甚至可以反映恐龙时期的环境是何种?我国的科研团队总共花费了7年的时间在陕西地区不断的采集标本,通过对红色沙岩中发现的恐龙蛋和蛋壳标本进行研究,这些恐龙的类型主要是瑶屯巨型蛋、长形长形蛋。母体恐龙应该是窃蛋龙类或者鸭嘴龙类,这说明在此盆地进行生活的恐龙都处在比较低的水平线上。
从这些综合信息进行研究后发现,在7,200万年前后的中国恐龙的存在具有明显的降低趋势,它们已经减少了很多种类,因此本次的结论就是很多恐龙多样性在晚白垩世的降低就已经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