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闰月怎么算
农历闰月怎么算
农历平年有十二个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闰年为十三个月,闰年全年383天或384天。那么农历闰月怎么算,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闰月的记算法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
农历闰月怎么算
闰月是我们的祖先在编创历法时的独特创举,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我国古代所行的历法是属阴阳合历,月份是配合月象的圆缺,而年要配合四季寒暑的变换。可是12个阴历月(朔望月)不过约354日左右,而1个回归年(即阳历年)却有365.2422日,两者相差11日左右。如果长此以往不做任何调适,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比如16年后,二者会相差176天,差不多是半年的时间。那时,也许阴历方才六月,阳历却已是隆冬12月,这样就可能出现“六月飞雪”的奇怪现象。农历闰月有什么规律
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安插“闰月”,大约每3年加1个闰月,精确地说19年加7个闰月(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为什么要闰月?
这个主要是地球的.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422天,而咱们的农历如果不闰月的话,每天的长度为354.3672天,相差了10.88天即将近11天。如果照这个速度长此以往的继续下去,那所有的历法都要乱套了,老百姓会误了农时,在以农为本的国家,这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咱们的老祖宗就发明了和二十四节气结合的闰月方法。按照节气定农时,就不会有误差了。对现在的人来说,如果没有闰月,过年很可能在三伏天。
【相关阅读】
一、关于闰月的含义
我们古代使用的历法(夏历、农历),是拿月亮做参照定月份的,但是年又是参照太阳设定的,这样中间就出现了问题。
按照农历,一个月只有29天或30天,月亮盈亏晦朔,一个周期近地点时是三十天,远地点时是二十九天,平均是二十九天多一点。
一年加起来是三百五十四天,与太阳历算的三百六十五天,差了十一天,这就是“闰馀”。
因此,“闰”字的本义就是多余,而中国的农历,两年或三年,需要加一个月,所加的这个月便称“闰月”。
二、闰月之古代置闰法
中国传统历法自古以来采用的都是阴阳历,历法家通过安排闰月来协调历年与历月的关系。置十二中以定月位,有朔而无中者为闰月,中之始曰节,与中为二十四气。
中国古代天算家用24气划分一个回归年,24气由12个中气与12个节气交互组成,而每个中气定义历法中的一个历月,如冬至所在的历月,一定是天正11月。
三、闰月的历史沿革
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历月为朔望月,平均长为29.53059 日,全年十二个月为354.3671 日,与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因而需置闰月,以使各历月与天象、物候相对应。
中国古历曾采用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的法则,每逢闰年所加的闰月置于年终。秦和西汉初行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置闰于年终称“后九月”。及至制定《太初历》,把闰月分置在一年的各月,并规定以没有中气之月为闰月,月序同上月但加“闰”字。
因二十四节气中,各节气、中气平均长30.4368日,与朔望月之长相差近一日,所以中气(或节气)在农历历月中的日期,逐月后推约一天;经历长久,总会出现中气赶到月末,而再下一个月必然无中气而只有节气,于是这个月份就列为该年的闰月。
然而此规定在采用“平气”的历法中为可行,因而为后来所沿用,但至清《时宪历》改用“定气”注历时则为不可行,因会出现一年要置两闰的可能。故此又补充规定:以两次冬至之间包含有十三个月的年份定为闰年,该年中的第一个无中气之月,定为闰月,此规定沿用至今。闰年中以闰四、五、六月最多,闰九、十月最少;闰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则不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