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焦虑,怎么办
推荐看一看温言的《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这本书。
这个世界,不缺成功的机会和梦想的大门。
这个世界,永远稀缺“怀才”并愿付诸努力的人。
——温言
这两天一直在看温言的《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这本书。
温言是谁?
讲真,打开这本书之前,我对她并不熟悉。阅读了她的文字之后,我深深被她的细腻和理智所打动。
她的文字仿佛是一剂拯救心灵的良药,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为引子,来治愈生活中迷茫的你,狂妄的你,焦虑的你。
也许你会说又是一锅鸡汤。如果你非要把那些随时提醒你,意图把你从生活的泥淖里拉上来的文字称为鸡汤,那随你吧。
不过温言说了,名人“鸡汤”里重要的不是所谓的“干货”,而是他们如何去思考和应对问题,这种思维方式,才是穿越时间壁垒的万能药。
我深以为然。
同样的事情,为什么别人遇到的时候就能轻松面对,而我们则被折腾的死去活来,像是脱了几层皮。
扯了这么多,介绍下温言吧。看看她是何方神圣。
温言: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GRE近满分得主。
先后供职于埃森哲咨询公司、IBM等世界 500强企业,资深职业经理人,接受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青年报》和《瑞丽》等多家媒体采访。
定期为知名微信公众号供稿,多篇文章 被“罗辑思维”“清华南都”“鲁豫有约”金融八卦女”“人民日报”“十点读书” 等微信公众号转发全网累积阅读量过亿。
出版过豆瓣高评分作品《第2份工作》 《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
这是简介里对温言的全部介绍。
不知道为什么,我喜欢像温言这样的人,一边行走,一边思考,行走的是自己的人生,思考的是灵魂深处的东西。
她的文字,就是证明,特别适合生活中各种焦虑的你。
——明明拼命努力,却总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你;
温言说,抱怨世界不懂你之前,先把自己变得强大。要知道这个世界根本没有所谓的怀才不遇,你现在的抱怨,只能说明你的能力还撑不起你的野心。
所以不要成天觉得自己还没成功是怀才不遇,不妨掂量一下:
你怀里抱的究竟是璞玉还是顽石?
你一直在守株待兔不遇,还是怀璧自荐不遇?
遇到岔路口的时候,是不是你自己主动放弃了那些可能的机遇, 而选择了更安全稳妥的道路呢?
——不甘心将就,却对目前生活仍然无所适从的你;
温言在《自我转型期,如何过上第二种人生》一文中写到:无论你是多么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年近三四十的时候,都不免生出“就这样一直为公司打工吗”的困惑,于是有人从大企业跳去新兴小公司;有人离开体制去创业;有人选择脱离常规生活轨道,通过学习和旅游对自己升级再造。
对比,温言建议从经验、知识、技能、资源四个维度去思考,在华丽转身前,就开发出自己的身份,并提供了开始建立“第二身份”的两个步骤:首先。要尽量成为节点之间的连接者。其次,还需要尽快制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套餐组合”,并且开始寻找渠道,把它传播出去。
最后说到,随着社会进步,我们留在职场上的时间只会越来越长,困惑和迷惘在每个关键的年龄节点上都如影随形,然而人生任何一个阶段的被“筛选”都只是一种形式,最终你将驶向哪里,只会是打包了你内心最深处渴望及能力经验后的那个综合体。
——对未来很焦虑,却对未来方向感到无比迷茫的你。
温言说,世间最划算的事是把精力投入兴趣。而平常那些最折磨你的,恰恰是你内心真正所求。
因为越是折磨我们的,往往越是我们内心深处觉得有价值去投人的。潜意识里,当我们选择了去坚守某样事物的时候,尽管厌倦痛苦,它们却代表了我们内心深处真正希望坚守的某种信仰或品格:
——每天都不想上班,却没有一天放弃工作,坚持的意义是对自立人格的向往。
——一边和家里人吵架,却没有一日不回家,是因为心里恪守着对家庭的忠诚。
——抱怨孩子挤占了全部业余时间,却依然投入全部精力,是因为对孩子投入了时间,便收获了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获得的全心全意的爱。
如果总想着用“独处”和“出走”来对抗或者超越这平凡甚至庸常的生活,反而越对抗越绝望,因为你会发现根本无法真正隔离出独处和逃避的时间。
正因为无法清清楚楚地画出完全属于自己的安静时刻,还不如就利用操作家务的智慧、全心陪伴孩子的快乐、专心工作时的热情来感受种种逃避不开的“义务”中的享受,再从这种感受中支取快乐,来面对每天循环的生活。与其看到自己消磨时光,不如多想想所守护东西的价值,既不是试图去“战胜”生活,也不是“屈服”于什么,而是在每一个时刻都与自己和身边的一切善意相处。
要知道,好的生活不是在市井中梦想着桃源,而是日常柴米油盐中守得住窗前的明月,还有心力去寻远山之灯。
最后想说,如果你正值焦虑,那不妨打开这本书,也许你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通常我们发生焦虑,都是因为我们在努力之后,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所以我们会为此焦虑,但是这个结果是怎样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努力的过程,这才是提升我们做事经验的重要之物。
结果是好的,那么过程叫精彩;结果是不好的,那么过程就是一场完美的经历。当我们遇到糟糕的结果时,与其焦虑,不如整理好过程进行复盘,为下次的成功做规划。
2、延迟满足感
延迟满足,就是指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的焦虑都是因为太在乎即时满足,但是在这世上,从来就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所以即使满足是很难得到的。而且我们的失败并不是永远的失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下的失败也许就会给你带来未来的成功。
3、分解目标
当我们面对一个巨大的最终目标的时候,很难不焦虑,但是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只要挥挥手就能完成的小目标的时候,就很难焦虑,因为完成他们很简单。
加拿大作家罗伯特·索耶曾写道:“要学会倾听内心的恐惧。只有这样,你才能活下来。”
樊登读书的创始人樊登老师也曾说过:“焦虑的背后是恐惧。”焦虑是恐惧的一种具象化的过程,来源于对恐惧的想象,而正因为我们时刻处于无法逃避开的恐惧想象中,才会陷入持续的焦虑中。
我们的内心经常会在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冒出一种“焦虑之声”:
“你居然想做这件事,你不会以为你可以成功吧?”
“别想了,你以为你是谁,你看看周围那么多比你厉害的人,他们都没做这件事,难道是他们想不到吗?”
“太荒谬了,快停下来吧,你要是失败了可会让别人嘲笑一辈子的。”
这种声音就源自我们对失败的恐惧,我们宁愿保持原样,也不想去尝试失败的滋味。
焦虑之声就像我们脑中的一扇闸门,阻止我们去做那些脱离舒适区或者冒险的事情,让我们的生活少一些精彩和意义。
但并不是所有的焦虑都有破坏性。《焦虑你好》一书中说道:“焦虑之声有两种表达方式:有害的焦虑和有益的焦虑。有益的焦虑是一种远见,它会让你遇见挫折和挑战,做出计划,并采取行动。有害的焦虑则是我们无法实现潜能、无法完成任务的元凶。
如果我们不仔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去分辨焦虑的是非,那就一直会被恐惧和自我怀疑所围绕,无法达成我们真正渴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