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过度消耗地球资源的过程,你认同吗?

 我来答
完满且闲雅灬抹香鲸P
2022-05-30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8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6万
展开全部
我认为:人类越文明, 社会 越进步, 科技 越发展。有限的地球资源越干个的快,直至消耗待尽。

有朝一日万物生长的地球,地球上的生灵也会变成个:光溜溜的球,球上还艰难生活着,光溜溜的人!

人类 社会 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影响和自然资源的使用与消耗,因而如何协调 社会 发展与自然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日益加剧,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低碳 社会 建设是人类应对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经历三个大的阶段:

在人类 社会 早期,“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一样被大自然的威力所震慑,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心理。”这种状况是人与自然界的原始的“同一性”表现,这种同一性是由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随着人类获得的生产力的增长,人类逐渐认为自己是一切的主宰,因而出现了征服自然的思想和行动。最后,在未来 社会 ,共产主义走入融合期,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下面我们通过四个文明来具体分析这三个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原始文明:人消极适应自然

这一时期,人类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问题.原始人以现成的自然物为生活资料,人类过着几乎和其他动物一样完全融会于自然之中的原始生活。由于所使用的工具非常简陋,生产力水平的极其低下.人类受外部自然的驱使,处于屈从、被支配的状况。人与自然的这种原始结合,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天然的、纯朴的和谐,以及生态环境仍然处在一种自然平衡的状态,这种认识与其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不如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朴素的、直观的认识。因为在这一时期,原始人还没有真正将自身与自然界区分开来,人与自然的统是缺乏分化的原始统一。此时人类基本上是受环境的主宰,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当然,也正是由于人类不能主宰和支配自然,才使得原始文明时代人与自然之间能够形成一种相对混沌同一的、自在的和谐关系,使得自然生态系统能够自在和谐地存在着,并按自身的规律持续进化,进而发展出新的文明形态。

(二)农业文明:人积极适应自然

进入农业文明后,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和科学文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和 社会 分工的日趋形成,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了。人类文明演进步伐的大大加快,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一方面、在生存的意义上实现了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主宰,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并确立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这意味着人类已经能够利用自身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局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人类在影响和改变自然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并形成了具有不同发展阶段和结构特点的 社会 经济、政治和文化。但是在这个时期,人类虽然开始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被自然束缚的状态,无力与大自然相抗衡。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直接导致了农业文明的衰亡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总的说来,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人类 社会 的生产力获得了巨大解放.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类已经不再像在原始文明时代那样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积极能动地适应自然,进而利用自身的力量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甚至为了获取食物和资源而大肆地毁坏自然.使得人与性和阶段性紧张。在总体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自然的影响仍处在生态系统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没有超出自然界本身的调节能力和再生能力,自然秩序没有发生明显的紊乱。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仍能保持相对的和谐

(三)工业文明:人主宰支配自然

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开始了真正的大规摸的人作用于自然的时代,征服自然的逐步胜利和对自然认识的深化,在加快了人类对自然索取的同时,使人类产生了主宰自然、奴役自然、支配自然的行为哲学,人类逐渐成为了自然的主人。人类不仅从根本上提升了 社会 生产力,创造了农业文明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巨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完成了 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的生存方式等方面的 历史 性变革,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走出了自然笼罩的阴影,取得了对自然的伟大胜利,成为了自然的主宰者和支配者。此时的人类已不再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不断追求更为丰富的物质与精神的享受。人们一方面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肆元忌惮地、无限制地向自然界大量索取,甚至毫无节制地对自然进行破坏;另一方面,又把自然界当作天然垃圾场,任意向自然界排放大量的废弃物。而且其程度也越来越超出自然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这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和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并使得人与自然之间原有的经过长期演化而形成的相对和谐的关系被严重地破坏.取而代之的便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愈来愈紧张尖锐的矛盾冲突,及自然对人类 社会 本身所产生的巨大反作用。工业文明是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福音,但也造成了各种的环境问题,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工业文明模式已经不适应人类 社会 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已经无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要从根本上摆脱生态危机的威胁,就必须实现文明形态的转向。从而必将告别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

(四)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所做的全部努力及其所取得的全部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并对当代生态危机进行理性反思之后所必然选择的一种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是对人类传统文明的整合、重塑与升华,是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迄有的最先进、最高级、最伟大的文明,也是2l世纪人类文明的基本范式和发展趋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生态文明既不同于以人消极适应自然并维持人与自然的自在和谐的原始文明,也不同于以人积极适应自然并维持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的农业文明,更不同于以人主宰支配自然并严重打破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突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人类 社会 生活在发展,自然界本身也在演化着。 社会 生活和自然界都有自己的规律,这些规律又不是一个因素决定的。如何使人类争取 社会 生活进步的一切活动,都能与自然界由此而引起的变化相适应,即在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界规律的前提下,使自然界的演化更加有利于人类 社会 的发展,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并非简单地维持或恢复某种自然平衡,而是通过人的干预,或利用自然界本身的力量,使自然平衡能为人类 社会 的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在今天,人类对自然界深刻的影响和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像古代那样融为一体,十分密切。人与自然的关系已不是谁主宰谁的主仆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崇高的 社会 理想,而要实现这一理想,人类就必须在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和充分利用自然以满足自身必要需求的基础上,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和有效保护自然;人类也必须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消费模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生态保护机制。这虽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我们把这种理想作为指引人类 社会 发展的灯塔,勇于反思,积极 探索 ,大胆实践,不断推陈出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就一定能够实现。

二、构建低碳 社会 的必要性

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低碳 社会 已经被作为一个课题推导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所谓低碳 社会 ,其含义较为宽泛,迄今并未有统一严格的定义,一般是指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培养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文明的低碳文化理念,创建低碳生活,形成低碳消费意识,达到经济 社会 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 社会 发展模式或状态。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体现了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 社会 的着眼点在于人类 社会 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和谐关系。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靠原材料消耗所进行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较大程度上依赖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这种模式难以为继。低碳 社会 建设正是从当前 社会 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调整,实现了 社会 发展理念的全新转变。低碳 社会 以人与自然的价值和谐为根本的逻辑基础和价值依据。低碳 社会 的发展模式提倡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重要内涵,其目的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追求的是一种可持续的 社会 发展,即保护地球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持续性,维护人类共同体的整体利益。这种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与人类一起构成了内在关联的生态系统。不管是作为自然存在物还是 社会 存在物的人,生存和发展均离不开作为其“无机的身体”的自然界。人必须以外部自然界为对象加以认识或改造,并通过对象性活动及其成果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包括人类史和自然史在内的整个世界 历史 ,是在劳动实践中交互产生的,不存在脱离人类 社会 影响而独立存在的自然界,也没有游离于自然之外的 社会 发展史,“ 历史 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在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实现过程中,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和人与人的 社会 经济关系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并彼此相互制约。因此,低碳理念正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低碳 社会 蕴含了发展理念的生态转向。马克思的自然观强调在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张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一生态思想成为低碳 社会 建设的根本价值导向。低碳 社会 建设是一个涉及低碳技术创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的整体系统,它用综合的目标体系来考察 社会 的运行情况。衡量 社会 发展的主要标准不仅在于经济增长的水平,更要考虑经济发展的受益群体、利益分配方式,以及经济、 社会 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等内容,充分体现了 社会 发展的生态价值定位,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贯彻和运用。低碳 社会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低碳 社会 理念对环保、节能的倡导,对经济、 社会 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切合了现代 社会 发展所提出的对 社会 系统的调适、优化与整合的内在要求。而这种 社会 发展模式和系统的优化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以人为本”必然成为低碳 社会 的根本起点,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发展目标相契合。在人类 社会 的发展进程中,人以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不仅实现对外在自然的改造,而且以其能动创造性改造人内在的自然。正是在此过程中,人逐步实现对自身自然和外在自然的超越,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与自然辩证发展的 历史 过程,就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过程。 社会 的发展依赖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促进了 社会 的发展,低碳 社会 的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 社会 进步与生态环境的有机协调,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诉诸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 等关系协调统一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致力于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自由和解放。

人敬畏自然,对环境友好,环境才会对人友好。这是双向互动的关系,而不是单向平推的方式。建设低碳 社会 ,应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产业结构、不同发展水平来科学确定。建设低碳 社会 ,是 社会 成员的共同行动,即便是个人,也要在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担承中,做出自己的承担。低碳 社会 既是经济与 社会 建设,也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良。低碳 社会 造就人们的低碳生活,低碳生活对于个人而言,还是一种生活态度,且是积极的生活态度。低碳 社会 就是绿色 社会 ,更加人性的 社会 ,个人消费方式与其关系极大。奢侈、浪费尽管是个人选择上的自由,但其终究不是一项人的美德。低碳 社会 建设,不是为了让人们在未来的生活中难受、憋屈,它一切的实践,都是欲接近绿色、环保、舒心、惬意这个目标。为了这个共同的美好目标,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