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什么不同?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区别为:性质不同、做法不同、侧重点不同。
一、性质不同
1、真实性: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2、准确性:准确性指的是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二、做法不同
1、真实性:真实性的侧重点对新闻的事实进行科学的分析选择。
2、准确性:准确性的侧重点对新闻的事实进行符合实际的调查研究。
三、侧重点不同
1、真实性:真实性的侧重点为处理好正面宣传与揭露阴暗面的关系。
2、准确性:准确性的侧重点为反映事物的客观真正性质。
展开全部
简单地说,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所涉及的事件必须是客观实在,真实发生的事情,也就是必须要“确有其事”;准确性则是指,新闻报道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事实的基本要素必须符合实际情况),比如时间、地点、人名、数据等,必须准确无误。同时,个人认为,准确性还应当包括表达方式上的准确,比如“大约”等词句的使用。
希望对您有用,谢谢!
希望对您有用,谢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新闻真实性准确性原则不容动摇
在录音中,记者发现,跟报道有关的讲话出现在整场演讲的中段。在谈到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时,周其凤谈到了美国的教育,完整表达为:“现在大家都觉得美国的教育好,我们也在向美国学习,什么哈佛、MIT等等,其实美国的教育也不是那么好。它有它好的地方。怎么讲?美国的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或者说优秀的美国公民,这是很成功的,因为为美国培养了那么多人才,把美国建成为这么一个很霸气的强国。但是如果是从我们现在是个地球村,在培养世界公民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美国的教育是一塌糊涂。它培养的人,也就是说他们感到骄傲的是他们的总统,哪个总统懂得尊重人家?就想欺负人家,就想把它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就想按照美国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办。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的教育是一塌糊涂,这是我的看法。”
原来周其凤对美国的教育并非一概否定,还是有肯定的地方(姑且不论对美国教育的评价是对是错,仅就新闻事实而言),并非妄下结论;而且讲话说的是“哪个总统懂得尊重人家?就想欺负人家,就想把它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就想按照美国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办。”这与红网的报道简直天壤之别:是不懂得尊重人家,而不是不懂得尊重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家”当有所指,是基于世界现实境况而言的。
二、新闻准确性是媒体公信度的基础
上面两例犯了“不准确”或“不真实”的毛病。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包括新闻的每一个细节、每句话都应当是真实的。而媒体的公信力来源于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美国学者科瓦齐和罗森斯蒂尔(Bill Kovach and Tom Ronsenstiel在 2001年出版(2007年修订)的《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中提出新闻工作的十大要素或者基本原则:第一条就是“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做到对真相负责”,而在2010年新作———《模糊:如何在信息超载的时代判断孰真孰假》,提出面对来源复杂的信息,受众应具有一种“怀疑地求知”的能力,并提出了判断信息是否可信的六个步骤中包含新闻是否完整?和是否存在其他的解释方式或理解方式【2】?江耀明通过多年对青藏铁路建设者的采访实践体会到: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才能在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一线的过程中,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唱响新闻宣传的主旋律。在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的同时,收获了一批优秀新闻作品,无愧于无私奉献的青藏铁路建设者,无愧于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3]。
第二例中,记者虽在现场,但记录不准,断章取义,同样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为此,我们认为记者引用新闻人士的话,不管直接还是间接引用,不管讲述者是对是错,忠实原意是最基本也是不二要求,如果加引号的话,则必须保证原汁原味,不能添加或者更改字句,任何断章取义、添枝加叶或者生吞活剥、不求甚解想当然,都是不允许的,也会往往出错。有些话单独抽出来看是一个意思,放在讲话语境中前后意思联系起来看则是另一回事。过去有一些记者写完报道,如果牵扯问题比较敏感,担心自己没有记准,往往会请当事人审阅稿件以防出错或出现不准确不完整状况,造成被动。现在媒体竞争激烈,某些记者浮躁,没有耐心核实事实,抢发新闻,于是,一些失实性、易引起纠纷的报道就这样出笼了。
在新兴的多种媒体并进发展的网络时代,新闻的写法与表现形式求新求变,但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准确性原则是不能突破的。
切记,记者和媒体如果靠那些华而不实的、煽情的、蛊惑性的噱头标题来吸引眼球,或者靠不准确信息填充版面,虽能得到短暂的围观和兴奋,但持续不久就会声名狼藉,毕竟,一是当事人不满意,不平则鸣;二则媒体时代使然,媒体多,信息发布方便快捷,人人都是记者又是评论家,发独家新闻已很难做到,于是,在众多同主题报道中孰真孰假、孰优孰劣,记者素养孰高孰低,采写功夫孰深孰浅,亲历新闻现场的每个人都不是傻瓜,都是见证者和评论家;读者也不是好糊弄的,具有很强的辨别能力。
我们认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张志安老师的看法:作为记者,对于容易点燃情绪的报道要更加审慎,避免因情绪性报道引发社会本已形成的刻板印象更为深化,“记者要在操作上更专业,思考每个报道是否促进了对社会的理性认识,当然这是对记者的更好的要求。”
在2011年11月21日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网络媒体应该提高自己的社会公信度,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成为共识。其中,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雷跃捷教授特别强调网络媒体需要完善自身的采编管理体制,加强自律机制建设,同时也要加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这是网络媒体提高自身素养和社会公信度、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4]。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是一个媒体立足于社会、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与发展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新闻工作者人格的精神之骨、媒体公信力的生命线。
按照上述思路分析吧,真实是“事件真实无误,非虚构”,准确是“解读公平,无偏见歧义”
在录音中,记者发现,跟报道有关的讲话出现在整场演讲的中段。在谈到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时,周其凤谈到了美国的教育,完整表达为:“现在大家都觉得美国的教育好,我们也在向美国学习,什么哈佛、MIT等等,其实美国的教育也不是那么好。它有它好的地方。怎么讲?美国的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或者说优秀的美国公民,这是很成功的,因为为美国培养了那么多人才,把美国建成为这么一个很霸气的强国。但是如果是从我们现在是个地球村,在培养世界公民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美国的教育是一塌糊涂。它培养的人,也就是说他们感到骄傲的是他们的总统,哪个总统懂得尊重人家?就想欺负人家,就想把它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就想按照美国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办。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的教育是一塌糊涂,这是我的看法。”
原来周其凤对美国的教育并非一概否定,还是有肯定的地方(姑且不论对美国教育的评价是对是错,仅就新闻事实而言),并非妄下结论;而且讲话说的是“哪个总统懂得尊重人家?就想欺负人家,就想把它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就想按照美国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办。”这与红网的报道简直天壤之别:是不懂得尊重人家,而不是不懂得尊重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家”当有所指,是基于世界现实境况而言的。
二、新闻准确性是媒体公信度的基础
上面两例犯了“不准确”或“不真实”的毛病。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包括新闻的每一个细节、每句话都应当是真实的。而媒体的公信力来源于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美国学者科瓦齐和罗森斯蒂尔(Bill Kovach and Tom Ronsenstiel在 2001年出版(2007年修订)的《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中提出新闻工作的十大要素或者基本原则:第一条就是“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做到对真相负责”,而在2010年新作———《模糊:如何在信息超载的时代判断孰真孰假》,提出面对来源复杂的信息,受众应具有一种“怀疑地求知”的能力,并提出了判断信息是否可信的六个步骤中包含新闻是否完整?和是否存在其他的解释方式或理解方式【2】?江耀明通过多年对青藏铁路建设者的采访实践体会到: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才能在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一线的过程中,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唱响新闻宣传的主旋律。在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的同时,收获了一批优秀新闻作品,无愧于无私奉献的青藏铁路建设者,无愧于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3]。
第二例中,记者虽在现场,但记录不准,断章取义,同样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为此,我们认为记者引用新闻人士的话,不管直接还是间接引用,不管讲述者是对是错,忠实原意是最基本也是不二要求,如果加引号的话,则必须保证原汁原味,不能添加或者更改字句,任何断章取义、添枝加叶或者生吞活剥、不求甚解想当然,都是不允许的,也会往往出错。有些话单独抽出来看是一个意思,放在讲话语境中前后意思联系起来看则是另一回事。过去有一些记者写完报道,如果牵扯问题比较敏感,担心自己没有记准,往往会请当事人审阅稿件以防出错或出现不准确不完整状况,造成被动。现在媒体竞争激烈,某些记者浮躁,没有耐心核实事实,抢发新闻,于是,一些失实性、易引起纠纷的报道就这样出笼了。
在新兴的多种媒体并进发展的网络时代,新闻的写法与表现形式求新求变,但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准确性原则是不能突破的。
切记,记者和媒体如果靠那些华而不实的、煽情的、蛊惑性的噱头标题来吸引眼球,或者靠不准确信息填充版面,虽能得到短暂的围观和兴奋,但持续不久就会声名狼藉,毕竟,一是当事人不满意,不平则鸣;二则媒体时代使然,媒体多,信息发布方便快捷,人人都是记者又是评论家,发独家新闻已很难做到,于是,在众多同主题报道中孰真孰假、孰优孰劣,记者素养孰高孰低,采写功夫孰深孰浅,亲历新闻现场的每个人都不是傻瓜,都是见证者和评论家;读者也不是好糊弄的,具有很强的辨别能力。
我们认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张志安老师的看法:作为记者,对于容易点燃情绪的报道要更加审慎,避免因情绪性报道引发社会本已形成的刻板印象更为深化,“记者要在操作上更专业,思考每个报道是否促进了对社会的理性认识,当然这是对记者的更好的要求。”
在2011年11月21日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网络媒体应该提高自己的社会公信度,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成为共识。其中,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雷跃捷教授特别强调网络媒体需要完善自身的采编管理体制,加强自律机制建设,同时也要加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这是网络媒体提高自身素养和社会公信度、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4]。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是一个媒体立足于社会、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与发展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新闻工作者人格的精神之骨、媒体公信力的生命线。
按照上述思路分析吧,真实是“事件真实无误,非虚构”,准确是“解读公平,无偏见歧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