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切是什么意思?
切切,象声词,形容声音轻细,或声音凄切。在古代汉语中还有急切急迫、哀怨、忧伤貌、恳挚、深切之意。
基本解释
1、[urgently]∶急切;急迫。 何至切切如此。
2、[worried]∶哀怨、忧伤貌。 心切切而内圮。
3、[deep;profound]∶深切。 切切为恨。
4、[earnest and sincere]∶恳挚。 待我心切切。
5、[be sure to]∶务必;必须。多用于书信。 切切不可忘记。
6、[used at the end of regulations or a notice,expressing the notion of urging again and again]∶用在布告、条令等尾,表示再三告诫。 切切此布。
7、形容声音轻细而急促。 以弦切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嘈嘈切切错杂弹。
引证解释
1、急切,急迫。
宋 朱熹《壬午应诏封事》:“切切然今日降一诏,明日行一事。”
明 李贽《答耿司寇书》:“且吾闻金吾亦人杰也,公切切焉欲其讲学,是何主意?”
2、哀怨、忧伤貌。
汉 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子胥知王好之,每入与语,遂有勇壮之气,稍道其讎,而有切切之色。”
3、恳挚。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小年》:“主人切切挽留,不闻应答。”
4、深切。
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中:“王荆公退居钟山,切切以吕吉甫为恨。”
元 无名氏《冻苏秦》第三折:“我想兄弟一别,早已三年光景,时常切切在心,未敢有忘。”
5、再三告诫之词。多用于下行公文结尾。
清 林则徐《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切切!”
6、象声词。形容声音凄切。
南朝 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诗:“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
唐 皇甫冉 《魏十六还苏州》诗:“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