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的小故事(100字左右)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高跟鞋
15世纪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经常要出门做生意,又担心妻子会外出风流.一个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后跟沾了许多泥,因而步履艰难.商人由此受到启发,因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认为妻子穿上高跟鞋将无法在跳板上行走,这样就可以把她困在家里.
岂料,他的妻子穿上这双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佣人陪伴,上船下船,到处游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讲求时髦的女士争相效仿,高跟鞋便很快地盛行起来了.
雨 衣
1747年,法国工程师弗朗索瓦·弗雷诺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雨衣.
他利用从橡胶木上获得的胶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这种胶乳溶液中进行浸涂处理后,就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
在苏格兰橡胶厂的麦金托什因生活窘迫,无力购买雨具,每逢雨天,只能冒雨上下班.一天,他不小心将橡胶汁沾满衣裤,怎么也擦不掉,只好穿着这射脏衣服回家.室外阴雨绵绵,麦金托什回到家却惊喜地发现,穿在里面的衣服一点没有湿,他索性将橡胶汁涂满全身衣服.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胶布雨衣.
剃须刀
1828年谢菲尔德制成一边有保护的刀片,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
1895年,美国一位推销员吉列偶遇发明家佩因特·佩因特希望赚大钱,想发明一种从从都需要而且一次性使用的东西.
一天,吉列刮胡子,发现剃刀的刀片正适合这种构想.他设计出种安全剃刀夹持柄,但找不到能制成薄刀片的厂家.到1901年,他遇见机械师卡森,才解决了技术问题,使锄形刀架与双刃可换刀片合成一体,并申请了专利.
早在1900年,电动剃须刀已在美国获得专利,但第一种适于商业制造的电动剃须刀是由美国退役陆军上校希克设计,并于1928年获得专利的.
镜 子
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透光镜”.14世纪初,威尼斯人用锡箔和水银涂在玻璃背面制镜,照起来很清楚.15世纪纽伦堡制成凸透镜,是制玻璃时在内部涂上一层汞剂而成.
现代镜子是用1835年德国化学家利比格发明的方法制造的.把硝酸银和还原剂混合,使硝酸银析出银,附在玻璃上.
拉 链
拉链是1891年由美国芝加哥机械师贾德森最先发明的.
贾德森为了解除每天系鞋带的麻烦,就发明一种可以代替鞋带的拉链.这种拉链是由一排钩子和一排扣眼构成,用一个铁制的滑片由下往上拉,便可使钩子与扣眼一个依次扣紧.贾德森把样品送到1893年的哥伦比亚博览会上展出,得到好评,并因此取得了专利.
如今,拉链的品种不断增多,其应用不只限于日用品,而且已进入科研、医疗、军事等领域,被某些人誉为20世纪科技界的10大文明之一.
冰 箱
第一台人工制冷压缩杨是由哈里森在1851年发明的,哈里森是澳大利亚《基朗广告报》的老板,在一次用乙醚清洗铅字时,他发现乙醚涂在金属上有强烈的冷却作用.
乙醚是一种沸点低的液体,它很容易发生蒸发吸热现象.哈里森经过研究研制出了使用乙醚和压力泵的冷冻机,并把它应用在澳大利亚维多利的一家酿酒厂,供酿酒时制冷降温用.
第一台用电动机带动压缩机工作的冰箱是由瑞典工程师布莱顿和孟德斯于1923年发明的.后来一家美国公司买去了他们的专利,于1925年生产出第一批家用冰箱.
“发明大王”爱迪生
电报、电话、电灯,这些东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看来是多么的普通和司空见惯,谁也不会因此而惊奇.可是你知道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和欣喜若狂吗?人类因此而记住了它们的发明者——爱迪生.
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一生,仅是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328种.一个只读过三个月书人,怎么会有这么多发明创造呢?我想,如果你听说过“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就一定会明白,他的成功源于强烈的好奇心.
1847年,爱迪生降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米兰市的一个商人家庭里.很小的时候,爱迪生就显露出了极强的好奇心,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他就抓住大人的衣角儿问个不停,非要问出个子丑寅卯来.
一天,他指着正在孵蛋的母鸡问妈妈:“母鸡把蛋坐在屁股底下干嘛呀?”妈妈说:“哦,那是在孵小鸡呢!”下午,爱迪生突然不见了,家里人急得四处寻找,终于在鸡窝里找到了他.原来,他正蹲在鸡窝里,屁股下放了好多鸡蛋孵小鸡呢!父母看了以后,哭笑不得,只好把他拉出来,又是给他洗脸,又是给他洗衣服.还有一次,他看见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就想:既然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呢?于是,他找来一种药粉给小伙伴吃,为了让小伙伴飞上天空去.结果,小伙伴差点儿丧命,爱迪生也被父亲狠揍了一顿.
好不容易,爱迪生长到了8岁,父母把他送进了一所乡村小学读书,以为从此以后他能安安份份上学了.谁知,他仍然爱追根问底,经常把教师问得目瞪口呆,窘迫不堪.有一回上算术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2+2=4”,爱迪生马上站起来问:“老师,2加2为什么等于4呢?”这个问题把老师问住了,他认为爱迪生是个捣蛋鬼,专门和老师闹别扭,于是,在上了三个月的课以后,爱迪生就被老师赶回家了.
爱迪生的母亲是位伟大的母亲.她没有因为独生子被撵回来而责怪他,相反,他决定自己把孩子教育好.当她发现爱迪生好奇心重、对物理、化学特别感兴趣时,就给他买了有关物理、化学实验的书.爱迪生照着书本,独自做起实验来.可以说,这就是爱迪生搞科学发明的启蒙教育.
长大了的爱迪生,学会了无线电收发报技术.他在斯特拉得福铁路分局找到了一个夜班报务员工作.按规定,夜班报务员不管有事无事,到晚上九点后,每小时必须向车务主任发送一次讯号.爱迪生为了晚间休息好,白天能钻研发明创造,就设计了一个电报机自动按时拍发讯号.这就是电报机的雏形.
没过多久,他又对电报机进行了改进,经过多次试验,一架新式的发报机试制成功了.爱迪生望着自己发明的机器,欣慰地笑了.
应该说,爱迪生的每一项发明都是和他的好奇心紧紧相联的.在他发明了电报之后,又开始搞电话实验.他发现传话器里的膜板能够随着说话声音引起相应震动,就仔细观察,并且在笔记本上做了详细记录.由此,一个“会说话的机器”做成了.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纷纷前来观看,并称他为“最伟大的发明家”.所以,好奇心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展示智慧的先决条件.
不仅著名的科学家需要好奇心,我们普通人要学习知识、有所成就也需要好奇心.1991年7月,《光明日报》科技部曾对全国青少年科技小发明比赛中获奖的11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您的主要心理特征”一栏里,92%的同学写的是“好奇心强”.湖南零陵地区道县一中的少年何骥,在一天到鸡棚捡蛋的时候,禁不住好奇地想道:鸡蛋到底为什么一头大一头小呢?是大头先出母体还是小头先出母体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每天一放学就立刻赶回家,蹲在鸡棚旁静静地观察,有时甚至连晚饭都忘了吃.两个多月以后,何骥终于发现:鸡蛋是大头先出母体.为此,他写了论文,得到许多生物学家的称赞.他的发现,居然是鸟类文献中还没有记载过的新发现.
成才需要好奇心,但是有了好奇心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成才.要想有成就,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好奇心就好比一粒种子,没有种子就长不出参天大树,没有好奇心的人也不可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种子播种在黑土里以后,经过人们的浇灌、培育,会逐渐地破土而出,由小苗长成栋梁.有了好奇心,再加上汗水和心血,也一定能够使你成为有用之才.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学离不开好奇.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正因为好奇心如此重要,所以,许多人都把好奇心称为成功者的第一美德.对于一个有志成才、渴望成功的少年来说,好奇心是最宝贵的.
无论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还是小中学生何骥的故事,都向我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好奇心——发明家之心. 你渴望你的智慧之花早日绽开吗?你渴望你的创造灵感早日到来吗?那么,就仔细地观察生活吧!一个不热爱生活、对周围的一切都漠然视之的人是不会拥有一颗好奇之心的.如果你想在未来的人生舞台上做一颗明亮的星,就从现在开始迈出你成才的第一步——强化你的好奇心吧!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在偶然的机会想到发明避雷针的:
富兰克林最著名的发现是统一了天电和地电,破除了人们对雷电的迷信.在用莱顿瓶进行放电实验的过程中,富兰克林面对着电火花的闪光和劈啪声,总是禁不住与天空的雷电联想 起来,他意识到莱顿瓶的电火花可能就是一种小型的雷电.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必须将天空中的雷电引到地面上来.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富兰克林用绸子做了一个大风筝, 风筝顶上安上一根尖细的铁丝,又用丝线将铁丝联起来通向地面,丝线的末端拴一把铜钥匙,钥匙又插进一个莱顿瓶中.富兰克林将风筝放上天空,一阵雷电打下来,只见丝线上的毛 毛头全都竖立起来,用手靠近铜钥匙,即发出电火花.天电终于被捉下来了.富兰克林发现,储存了天电的莱顿瓶可以产生一切地电所能产生的现象,这就证明了天电与地电是一样的 .在1747年,富兰克林就从莱顿瓶实验中发现了尖端更易放电的现象,等他发现了天电与地电的统一性后,就马上想到利用尖端放电原理将天空威力巨大的雷电引入地面,以避免 建筑物遭雷击.1760年,富兰克林在费城一座大楼上树起了一根避雷针,效果十分显著.
牛顿被苹果砸死了,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1907),生在西伯利亚.他从小热爱劳动,喜爱大自然,学习勤奋.
1860年门捷列夫在为著作《化学原理》一书考虑写作计划时,深为无机化学的缺乏系统性所困扰.于是,他开始搜集每一个已知元素的性质资料和有关数据,把前人在实践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人类关于元素问题的长期实践和认识活动,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还有共性.例如,已知卤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质;碱金属元素锂、钠、钾暴露在空气中时,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有的金属例铜、银、金都能长久保持在空气中而不被腐蚀,正因为如此它们被称为贵金属.
于是,门捷列夫开始试着排列这些元素.他把每个元素都建立了一张长方形纸板卡片.在每一块长方形纸板上写上了元素符号、原子量、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然后把它们钉在实验室的墙上排了又排.经过了一系列的排队以后,他发现了元素化学性质的规律性.
因此,当有人将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看得很简单,轻松地说他是用玩扑克牌的方法得到这一伟大发现的,门捷列夫却认真地回答说,从他立志从事这项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约20年的功夫,才终于在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律.他把化学元素从杂乱无章的迷宫中分门别类地理出了一个头绪.此外,因为他具有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责,不怕嘲讽,勇于实践,敢于宣传自己的观点,终于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规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门捷列夫根据这个道理,不但纠正了一些有错误的原子量,还先后预言了15种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结果,有三个元素在门捷列夫还在世的时候就被发现了.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兰,发现了第一个待填补的元素,命名为镓.这个元素的一切性质都和门捷列夫预言的一样,只是比重不一致.门捷列夫为此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科学院,指出镓的比重应该是5.9左右,而不是4.7.当时镓还在布瓦博德兰手里,门捷列夫还没有见到过.这件事使布瓦博德兰大为惊讶,于是他设法提纯,重新测量镓的比重,结果证实了门捷列夫的预言,比重确实是5.94.这一结果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它也说明很多科学理论被称为真理,不是在科学家创立这些理论的时候,而是在这一理论不断被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当年门捷列夫通过元素周期表预言新元素时,有的科学家说他狂妄地臆造一些不存在的元素.而通过实践,门捷列夫的理论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重视.
后来,人们根据周期律理论,把已经发现的100多种元素排列、分类,列出了今天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张贴于实验室墙壁上,编排于辞书后面.它更是我们每一位学生在学化学的时候,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课.
现在,我们知道,在人类生活的浩瀚的宇宙里,一切物质都是由这100多种元素组成的,包括我们人本身在内.
可是,化学元素是什么呢?化学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所以,人们常说,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砖石”,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还是可以的.然而,化学元素周期律说明,化学元素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互相毫无关联的.这些事实意味着,元素原子还肯定会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里已经蕴育着物质结构理论的变革.
终于,到了19世纪末,实践有了新的发展,放射性元素和电子被发现了,这本来是揭开原子内幕的极好机会.可是门捷列夫在实践面前却产生了困惑.一方面他害怕这些发现“会使事情复杂化”,动摇“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感到这“将是十分有趣的事……周期性规律的原因也许会被揭示”.但门捷列夫本人就在将要揭开周期律本质的前夜,1907年带着这种矛盾的思想逝世了.
门捷列夫并没有看到,正是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系列伟大发现和实践,揭示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扬弃了门捷列夫那个时代关于原子不可分的旧观念.在扬弃其不准确的部分的同时,充分肯定了它的合理内涵和历史地位.在此基础上诞生的元素周期律的新理论,比当年门捷列夫的理论更具有真理性.
【门捷列夫的平生】
1907年1月27日,俄国首都彼得堡寒风凛冽,太阳黯淡无光,寒暑表上的水银柱降到零下20多度,街上到处点着蒙有黑纱的灯笼,显出一派悲哀的气氛.几万人的送葬队伍在街上缓缓移动着,在队伍最前头,既不是花圈,也不是遗像,而是由十几个青年学生扛着的一块大木牌,上面画着好多方格,方格里写着“C”、“O”、“Fe”、“Zn”等元素符号.
原来,死者是著名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木牌上画着好多方格的表是化学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对化学的主要贡献.
门捷列夫生于一位有十七个子女的中学校长家庭,他排行十四.出生刚数月,父亲双目突然失明,接着又丢掉了校长的职务.微薄的退休金难以维持生计,全家搬进附近一个村子里,因为舅舅在那里经营一个小型玻璃厂.工人们熔炼和加工玻璃的场景,对他以后从事与烧杯、烧瓶打交道的化学研究产生很大影响.1841年秋,不满七周岁的门捷列夫和十几岁的哥哥一起考进市中学,在当地轰动一时.不幸总爱跟随贫苦人家.门捷列夫13岁时父亲去世,14岁时工厂遭火灾化为灰烬,母亲只好再次搬家,将成年的女儿们嫁出去,让两个儿子参加工作.1849年春,门捷列夫中学毕业,母亲变卖家产,一心想让小儿子上大学.在父亲的一位朋友的帮助下,门捷列夫进入彼得堡师范学院物理系.只过了一年,就成为优等生.紧张学习之余,还撰写科学简评得到少量稿费.这时他已经失去任何经济支持:舅舅和母亲相继去世.1854年,他大学毕业并荣获学院的金质奖章,23岁成为副教授,31岁成为教授.
使他获得最初声望的是《有机化学》,为了写这本书,他几乎两个月没离开过书桌.年过七旬后,积劳成疾,竟双目半盲.每天从清晨工作到下午5:30,“中饭”后继续工作到深夜.他是在书桌前死去的,去世时手里还握着笔.1869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使他名声大噪,好多外国科学院纷纷聘请他为名誉院士.一次,有个记者问他是怎样想出周期律的,门捷列夫听了大笑:“这个问题我考虑了20年之久,而您却认为我坐着不动,5个戈比1行、5个戈比1行地排列着,突然就成功了?”
诚然,我们应该永远铭记门捷列夫的格言:“什么是天才?终身努力,便成天才!”
爱迪生 (1847-1931)
19世纪被誉为科学的世纪,也是以科学的技术化和社会化为突出特征的世纪.科学在这个世纪开始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起云涌的伟大创新转变成为技术科学的巨大威力.这个世纪的一些科技巨擘继续活跃于20世纪.托马斯·阿尔沃·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就是其中之一.美国《生活》周刊不久前评出的过去1000年的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中,爱迪生名列第一.
爱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他的“学历”是一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老师因为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竟然当他母亲的面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母亲一气之下让他退学,由她亲自教育.这时,爱迪生的天资得以充分地展露.在母亲指导下,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在家中自己建了一个小实验室.为筹措实验室的必要开支,他只得外出打工,当报童、办报纸.最后用积攒的钱在火车的行李车厢建了个小实验室,继续作化学实验研究.后来,化学药品起火,几乎把这个车厢烧掉.暴怒的行李员把爱迪生的实验设备都扔下车去,还打了他几记耳光,据说爱迪生因此终生致聋.
爱迪生是美利坚民族崇尚的那种传奇般的人物——虽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凭个人奋斗和非凡才智获得巨大成功.他自学成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热情和精力从千万次的失败中站了起来,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成为美国发明家、企业家.他早年曾制定双工式和四工式电报系统,发明自动电报帮电机.1877~1879年发明留声机;实验并改进了电灯(白炽灯)和电话.以后又制定了照明系统,并为实现集中供电进行了许多工作.他提出并采用直流三线系统.制成当时容量最大的发电机,并于1882年利用该机建成了第一座大型发电厂.在同时期,作了铁道电气化的试验.1883年发现“爱迪生效应”,即热电子发射现象.在电影技术、矿业、建筑、化工等方面也有不少著名的发明,仅从1869年到1901年,就取得了1328项发明专利.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新发明,他因此而被誉为“发明大王”.
爱迪生献身科学、淡泊名利.在研制电灯时,记者对他说:“如果你真能造出电灯来取代煤气灯,那你一定会赚大钱.”爱迪生回答说:“一个人如果仅仅为积攒金钱而工作,他就很难得到一点别的东西——甚至连金钱也得不到!”他一直被称作现代电影之父,可是在电影界人士为他77岁寿辰举行的盛大宴会上,他说:“对于电影的发展,我只是在技术上出了点力,其他的都是别人的功劳.”
爱迪生胸襟开阔、善处逆境.针对自己的耳聋不便,他说:“走在百老汇的人群中,我可以像幽居森林深处的人那样平静.耳聋从来就是我的福气,它使我免去了许多干扰和精神痛苦.”1914年某天晚上,爱迪生的电影实验室突遭火灾,损失巨大.爱迪生安慰伤心之极的妻子说:“不要紧,别看我已67岁了,可我并不老.
从明天早晨起,一切都将重新开始,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老得不能重新开始工作的.”第二天,爱迪生不但开始动工建造新车间,而且又开始发明一种新的灯——一种帮助消防队员在黑暗中前进的便携式探照灯.火灾对爱迪生就像是一支小小的插曲.
爱迪生造福大众、不畏艰辛.为寻找灯丝,他试验了数千种材料;为试制一种新的蓄电池,他失败了八千次.因此,爱迪生常常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他在80岁时,仍然保持着发明家的精神,坚张地进行着发明创造活动.1927年,他成立了爱迪生植物研究公司,投入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寻觅化工新材料.81岁高龄的爱迪生成功地从野草中提炼出橡胶,受到人们极高的评价.
1931年10月18日清晨3时24分,爱迪生带着宽慰的微笑,闭目辞世,享年84岁.临终时他坦然地说:“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力了;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举行葬礼的那天,全美国熄灭电灯一分钟,以示哀悼.这是人们表达对爱迪生无限怀念之情的最隆重的方式,也是人们献给这位伟大发明家的一曲无言的赞歌.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在德国.他一生科研成果卓著,其中最卓著的是他用实验证实了原子的存在,创立了相对论,并发展了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假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一生为现代物理学发展做出了卓绝贡献.其最卓绝的成就是他突破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创立了适用于微观高速运动领域的相对论.
在爱因斯坦之前,人们自古以来都认为,虽然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它们的运动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但时间和空间都是不受物质的分布及其运动影响的.由此,把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完全割裂孤立开来.天才的物理学家牛顿也相信这一看法,据之提出了绝对时间、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观念.爱因斯坦不同意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绝对运动观,从光速有限出发,提出宇宙间的时间同时性都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的,如月球上事件发生的时间是相对于地球这个参照系来说的.在同时性是相对的基础上,他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概念.因为时间的同时性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的,所以都是相对的;而运动又是与时间紧密相连的,所以运动也都是相对的,孤立地看地球,它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空间和时间是紧密相连的,所以绝对空间也是不存在的.从而,爱因斯坦把看起来似乎是彼此无关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了起来,使它们成了相互密切联系的对立统一体,于1905年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1916年,爱因斯坦又经过10年探索,进一步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创立工作.广义相对论是一种没有引力的新引力理论,是适用于所有参照系的物理定律.它与狭义相对论不同,狭义相对论仅仅适用于不存在引力的物理过程.研究的是直线、匀速相对运动的参照系;而广义相对论研究的是作任何运动的参照系,既适应直线、匀速运动的参照系,又适应加速运动和旋转运动的参照系,因而它是相对论大厦的第二层楼房.广义相对论进一步表明,时间和空间并不是孤立的,物质的分布和运动也反过来决定时间和空间的结构.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是对立统一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近代科学技术在幻世纪取得的最重大成果,它导致了古老物理学的彻底革命,完成了物理学第三次理论大综合,进一步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发展的基石
15世纪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经常要出门做生意,又担心妻子会外出风流.一个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后跟沾了许多泥,因而步履艰难.商人由此受到启发,因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认为妻子穿上高跟鞋将无法在跳板上行走,这样就可以把她困在家里.
岂料,他的妻子穿上这双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佣人陪伴,上船下船,到处游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讲求时髦的女士争相效仿,高跟鞋便很快地盛行起来了.
雨 衣
1747年,法国工程师弗朗索瓦·弗雷诺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雨衣.
他利用从橡胶木上获得的胶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这种胶乳溶液中进行浸涂处理后,就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
在苏格兰橡胶厂的麦金托什因生活窘迫,无力购买雨具,每逢雨天,只能冒雨上下班.一天,他不小心将橡胶汁沾满衣裤,怎么也擦不掉,只好穿着这射脏衣服回家.室外阴雨绵绵,麦金托什回到家却惊喜地发现,穿在里面的衣服一点没有湿,他索性将橡胶汁涂满全身衣服.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胶布雨衣.
剃须刀
1828年谢菲尔德制成一边有保护的刀片,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
1895年,美国一位推销员吉列偶遇发明家佩因特·佩因特希望赚大钱,想发明一种从从都需要而且一次性使用的东西.
一天,吉列刮胡子,发现剃刀的刀片正适合这种构想.他设计出种安全剃刀夹持柄,但找不到能制成薄刀片的厂家.到1901年,他遇见机械师卡森,才解决了技术问题,使锄形刀架与双刃可换刀片合成一体,并申请了专利.
早在1900年,电动剃须刀已在美国获得专利,但第一种适于商业制造的电动剃须刀是由美国退役陆军上校希克设计,并于1928年获得专利的.
镜 子
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透光镜”.14世纪初,威尼斯人用锡箔和水银涂在玻璃背面制镜,照起来很清楚.15世纪纽伦堡制成凸透镜,是制玻璃时在内部涂上一层汞剂而成.
现代镜子是用1835年德国化学家利比格发明的方法制造的.把硝酸银和还原剂混合,使硝酸银析出银,附在玻璃上.
拉 链
拉链是1891年由美国芝加哥机械师贾德森最先发明的.
贾德森为了解除每天系鞋带的麻烦,就发明一种可以代替鞋带的拉链.这种拉链是由一排钩子和一排扣眼构成,用一个铁制的滑片由下往上拉,便可使钩子与扣眼一个依次扣紧.贾德森把样品送到1893年的哥伦比亚博览会上展出,得到好评,并因此取得了专利.
如今,拉链的品种不断增多,其应用不只限于日用品,而且已进入科研、医疗、军事等领域,被某些人誉为20世纪科技界的10大文明之一.
冰 箱
第一台人工制冷压缩杨是由哈里森在1851年发明的,哈里森是澳大利亚《基朗广告报》的老板,在一次用乙醚清洗铅字时,他发现乙醚涂在金属上有强烈的冷却作用.
乙醚是一种沸点低的液体,它很容易发生蒸发吸热现象.哈里森经过研究研制出了使用乙醚和压力泵的冷冻机,并把它应用在澳大利亚维多利的一家酿酒厂,供酿酒时制冷降温用.
第一台用电动机带动压缩机工作的冰箱是由瑞典工程师布莱顿和孟德斯于1923年发明的.后来一家美国公司买去了他们的专利,于1925年生产出第一批家用冰箱.
“发明大王”爱迪生
电报、电话、电灯,这些东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看来是多么的普通和司空见惯,谁也不会因此而惊奇.可是你知道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和欣喜若狂吗?人类因此而记住了它们的发明者——爱迪生.
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一生,仅是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328种.一个只读过三个月书人,怎么会有这么多发明创造呢?我想,如果你听说过“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就一定会明白,他的成功源于强烈的好奇心.
1847年,爱迪生降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米兰市的一个商人家庭里.很小的时候,爱迪生就显露出了极强的好奇心,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他就抓住大人的衣角儿问个不停,非要问出个子丑寅卯来.
一天,他指着正在孵蛋的母鸡问妈妈:“母鸡把蛋坐在屁股底下干嘛呀?”妈妈说:“哦,那是在孵小鸡呢!”下午,爱迪生突然不见了,家里人急得四处寻找,终于在鸡窝里找到了他.原来,他正蹲在鸡窝里,屁股下放了好多鸡蛋孵小鸡呢!父母看了以后,哭笑不得,只好把他拉出来,又是给他洗脸,又是给他洗衣服.还有一次,他看见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就想:既然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呢?于是,他找来一种药粉给小伙伴吃,为了让小伙伴飞上天空去.结果,小伙伴差点儿丧命,爱迪生也被父亲狠揍了一顿.
好不容易,爱迪生长到了8岁,父母把他送进了一所乡村小学读书,以为从此以后他能安安份份上学了.谁知,他仍然爱追根问底,经常把教师问得目瞪口呆,窘迫不堪.有一回上算术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2+2=4”,爱迪生马上站起来问:“老师,2加2为什么等于4呢?”这个问题把老师问住了,他认为爱迪生是个捣蛋鬼,专门和老师闹别扭,于是,在上了三个月的课以后,爱迪生就被老师赶回家了.
爱迪生的母亲是位伟大的母亲.她没有因为独生子被撵回来而责怪他,相反,他决定自己把孩子教育好.当她发现爱迪生好奇心重、对物理、化学特别感兴趣时,就给他买了有关物理、化学实验的书.爱迪生照着书本,独自做起实验来.可以说,这就是爱迪生搞科学发明的启蒙教育.
长大了的爱迪生,学会了无线电收发报技术.他在斯特拉得福铁路分局找到了一个夜班报务员工作.按规定,夜班报务员不管有事无事,到晚上九点后,每小时必须向车务主任发送一次讯号.爱迪生为了晚间休息好,白天能钻研发明创造,就设计了一个电报机自动按时拍发讯号.这就是电报机的雏形.
没过多久,他又对电报机进行了改进,经过多次试验,一架新式的发报机试制成功了.爱迪生望着自己发明的机器,欣慰地笑了.
应该说,爱迪生的每一项发明都是和他的好奇心紧紧相联的.在他发明了电报之后,又开始搞电话实验.他发现传话器里的膜板能够随着说话声音引起相应震动,就仔细观察,并且在笔记本上做了详细记录.由此,一个“会说话的机器”做成了.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纷纷前来观看,并称他为“最伟大的发明家”.所以,好奇心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展示智慧的先决条件.
不仅著名的科学家需要好奇心,我们普通人要学习知识、有所成就也需要好奇心.1991年7月,《光明日报》科技部曾对全国青少年科技小发明比赛中获奖的11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您的主要心理特征”一栏里,92%的同学写的是“好奇心强”.湖南零陵地区道县一中的少年何骥,在一天到鸡棚捡蛋的时候,禁不住好奇地想道:鸡蛋到底为什么一头大一头小呢?是大头先出母体还是小头先出母体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每天一放学就立刻赶回家,蹲在鸡棚旁静静地观察,有时甚至连晚饭都忘了吃.两个多月以后,何骥终于发现:鸡蛋是大头先出母体.为此,他写了论文,得到许多生物学家的称赞.他的发现,居然是鸟类文献中还没有记载过的新发现.
成才需要好奇心,但是有了好奇心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成才.要想有成就,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好奇心就好比一粒种子,没有种子就长不出参天大树,没有好奇心的人也不可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种子播种在黑土里以后,经过人们的浇灌、培育,会逐渐地破土而出,由小苗长成栋梁.有了好奇心,再加上汗水和心血,也一定能够使你成为有用之才.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学离不开好奇.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正因为好奇心如此重要,所以,许多人都把好奇心称为成功者的第一美德.对于一个有志成才、渴望成功的少年来说,好奇心是最宝贵的.
无论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还是小中学生何骥的故事,都向我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好奇心——发明家之心. 你渴望你的智慧之花早日绽开吗?你渴望你的创造灵感早日到来吗?那么,就仔细地观察生活吧!一个不热爱生活、对周围的一切都漠然视之的人是不会拥有一颗好奇之心的.如果你想在未来的人生舞台上做一颗明亮的星,就从现在开始迈出你成才的第一步——强化你的好奇心吧!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在偶然的机会想到发明避雷针的:
富兰克林最著名的发现是统一了天电和地电,破除了人们对雷电的迷信.在用莱顿瓶进行放电实验的过程中,富兰克林面对着电火花的闪光和劈啪声,总是禁不住与天空的雷电联想 起来,他意识到莱顿瓶的电火花可能就是一种小型的雷电.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必须将天空中的雷电引到地面上来.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富兰克林用绸子做了一个大风筝, 风筝顶上安上一根尖细的铁丝,又用丝线将铁丝联起来通向地面,丝线的末端拴一把铜钥匙,钥匙又插进一个莱顿瓶中.富兰克林将风筝放上天空,一阵雷电打下来,只见丝线上的毛 毛头全都竖立起来,用手靠近铜钥匙,即发出电火花.天电终于被捉下来了.富兰克林发现,储存了天电的莱顿瓶可以产生一切地电所能产生的现象,这就证明了天电与地电是一样的 .在1747年,富兰克林就从莱顿瓶实验中发现了尖端更易放电的现象,等他发现了天电与地电的统一性后,就马上想到利用尖端放电原理将天空威力巨大的雷电引入地面,以避免 建筑物遭雷击.1760年,富兰克林在费城一座大楼上树起了一根避雷针,效果十分显著.
牛顿被苹果砸死了,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1907),生在西伯利亚.他从小热爱劳动,喜爱大自然,学习勤奋.
1860年门捷列夫在为著作《化学原理》一书考虑写作计划时,深为无机化学的缺乏系统性所困扰.于是,他开始搜集每一个已知元素的性质资料和有关数据,把前人在实践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人类关于元素问题的长期实践和认识活动,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还有共性.例如,已知卤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质;碱金属元素锂、钠、钾暴露在空气中时,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有的金属例铜、银、金都能长久保持在空气中而不被腐蚀,正因为如此它们被称为贵金属.
于是,门捷列夫开始试着排列这些元素.他把每个元素都建立了一张长方形纸板卡片.在每一块长方形纸板上写上了元素符号、原子量、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然后把它们钉在实验室的墙上排了又排.经过了一系列的排队以后,他发现了元素化学性质的规律性.
因此,当有人将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看得很简单,轻松地说他是用玩扑克牌的方法得到这一伟大发现的,门捷列夫却认真地回答说,从他立志从事这项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约20年的功夫,才终于在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律.他把化学元素从杂乱无章的迷宫中分门别类地理出了一个头绪.此外,因为他具有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责,不怕嘲讽,勇于实践,敢于宣传自己的观点,终于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规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门捷列夫根据这个道理,不但纠正了一些有错误的原子量,还先后预言了15种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结果,有三个元素在门捷列夫还在世的时候就被发现了.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兰,发现了第一个待填补的元素,命名为镓.这个元素的一切性质都和门捷列夫预言的一样,只是比重不一致.门捷列夫为此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科学院,指出镓的比重应该是5.9左右,而不是4.7.当时镓还在布瓦博德兰手里,门捷列夫还没有见到过.这件事使布瓦博德兰大为惊讶,于是他设法提纯,重新测量镓的比重,结果证实了门捷列夫的预言,比重确实是5.94.这一结果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它也说明很多科学理论被称为真理,不是在科学家创立这些理论的时候,而是在这一理论不断被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当年门捷列夫通过元素周期表预言新元素时,有的科学家说他狂妄地臆造一些不存在的元素.而通过实践,门捷列夫的理论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重视.
后来,人们根据周期律理论,把已经发现的100多种元素排列、分类,列出了今天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张贴于实验室墙壁上,编排于辞书后面.它更是我们每一位学生在学化学的时候,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课.
现在,我们知道,在人类生活的浩瀚的宇宙里,一切物质都是由这100多种元素组成的,包括我们人本身在内.
可是,化学元素是什么呢?化学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所以,人们常说,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砖石”,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还是可以的.然而,化学元素周期律说明,化学元素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互相毫无关联的.这些事实意味着,元素原子还肯定会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里已经蕴育着物质结构理论的变革.
终于,到了19世纪末,实践有了新的发展,放射性元素和电子被发现了,这本来是揭开原子内幕的极好机会.可是门捷列夫在实践面前却产生了困惑.一方面他害怕这些发现“会使事情复杂化”,动摇“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感到这“将是十分有趣的事……周期性规律的原因也许会被揭示”.但门捷列夫本人就在将要揭开周期律本质的前夜,1907年带着这种矛盾的思想逝世了.
门捷列夫并没有看到,正是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系列伟大发现和实践,揭示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扬弃了门捷列夫那个时代关于原子不可分的旧观念.在扬弃其不准确的部分的同时,充分肯定了它的合理内涵和历史地位.在此基础上诞生的元素周期律的新理论,比当年门捷列夫的理论更具有真理性.
【门捷列夫的平生】
1907年1月27日,俄国首都彼得堡寒风凛冽,太阳黯淡无光,寒暑表上的水银柱降到零下20多度,街上到处点着蒙有黑纱的灯笼,显出一派悲哀的气氛.几万人的送葬队伍在街上缓缓移动着,在队伍最前头,既不是花圈,也不是遗像,而是由十几个青年学生扛着的一块大木牌,上面画着好多方格,方格里写着“C”、“O”、“Fe”、“Zn”等元素符号.
原来,死者是著名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木牌上画着好多方格的表是化学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对化学的主要贡献.
门捷列夫生于一位有十七个子女的中学校长家庭,他排行十四.出生刚数月,父亲双目突然失明,接着又丢掉了校长的职务.微薄的退休金难以维持生计,全家搬进附近一个村子里,因为舅舅在那里经营一个小型玻璃厂.工人们熔炼和加工玻璃的场景,对他以后从事与烧杯、烧瓶打交道的化学研究产生很大影响.1841年秋,不满七周岁的门捷列夫和十几岁的哥哥一起考进市中学,在当地轰动一时.不幸总爱跟随贫苦人家.门捷列夫13岁时父亲去世,14岁时工厂遭火灾化为灰烬,母亲只好再次搬家,将成年的女儿们嫁出去,让两个儿子参加工作.1849年春,门捷列夫中学毕业,母亲变卖家产,一心想让小儿子上大学.在父亲的一位朋友的帮助下,门捷列夫进入彼得堡师范学院物理系.只过了一年,就成为优等生.紧张学习之余,还撰写科学简评得到少量稿费.这时他已经失去任何经济支持:舅舅和母亲相继去世.1854年,他大学毕业并荣获学院的金质奖章,23岁成为副教授,31岁成为教授.
使他获得最初声望的是《有机化学》,为了写这本书,他几乎两个月没离开过书桌.年过七旬后,积劳成疾,竟双目半盲.每天从清晨工作到下午5:30,“中饭”后继续工作到深夜.他是在书桌前死去的,去世时手里还握着笔.1869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使他名声大噪,好多外国科学院纷纷聘请他为名誉院士.一次,有个记者问他是怎样想出周期律的,门捷列夫听了大笑:“这个问题我考虑了20年之久,而您却认为我坐着不动,5个戈比1行、5个戈比1行地排列着,突然就成功了?”
诚然,我们应该永远铭记门捷列夫的格言:“什么是天才?终身努力,便成天才!”
爱迪生 (1847-1931)
19世纪被誉为科学的世纪,也是以科学的技术化和社会化为突出特征的世纪.科学在这个世纪开始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起云涌的伟大创新转变成为技术科学的巨大威力.这个世纪的一些科技巨擘继续活跃于20世纪.托马斯·阿尔沃·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就是其中之一.美国《生活》周刊不久前评出的过去1000年的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中,爱迪生名列第一.
爱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他的“学历”是一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老师因为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竟然当他母亲的面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母亲一气之下让他退学,由她亲自教育.这时,爱迪生的天资得以充分地展露.在母亲指导下,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在家中自己建了一个小实验室.为筹措实验室的必要开支,他只得外出打工,当报童、办报纸.最后用积攒的钱在火车的行李车厢建了个小实验室,继续作化学实验研究.后来,化学药品起火,几乎把这个车厢烧掉.暴怒的行李员把爱迪生的实验设备都扔下车去,还打了他几记耳光,据说爱迪生因此终生致聋.
爱迪生是美利坚民族崇尚的那种传奇般的人物——虽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凭个人奋斗和非凡才智获得巨大成功.他自学成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热情和精力从千万次的失败中站了起来,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成为美国发明家、企业家.他早年曾制定双工式和四工式电报系统,发明自动电报帮电机.1877~1879年发明留声机;实验并改进了电灯(白炽灯)和电话.以后又制定了照明系统,并为实现集中供电进行了许多工作.他提出并采用直流三线系统.制成当时容量最大的发电机,并于1882年利用该机建成了第一座大型发电厂.在同时期,作了铁道电气化的试验.1883年发现“爱迪生效应”,即热电子发射现象.在电影技术、矿业、建筑、化工等方面也有不少著名的发明,仅从1869年到1901年,就取得了1328项发明专利.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新发明,他因此而被誉为“发明大王”.
爱迪生献身科学、淡泊名利.在研制电灯时,记者对他说:“如果你真能造出电灯来取代煤气灯,那你一定会赚大钱.”爱迪生回答说:“一个人如果仅仅为积攒金钱而工作,他就很难得到一点别的东西——甚至连金钱也得不到!”他一直被称作现代电影之父,可是在电影界人士为他77岁寿辰举行的盛大宴会上,他说:“对于电影的发展,我只是在技术上出了点力,其他的都是别人的功劳.”
爱迪生胸襟开阔、善处逆境.针对自己的耳聋不便,他说:“走在百老汇的人群中,我可以像幽居森林深处的人那样平静.耳聋从来就是我的福气,它使我免去了许多干扰和精神痛苦.”1914年某天晚上,爱迪生的电影实验室突遭火灾,损失巨大.爱迪生安慰伤心之极的妻子说:“不要紧,别看我已67岁了,可我并不老.
从明天早晨起,一切都将重新开始,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老得不能重新开始工作的.”第二天,爱迪生不但开始动工建造新车间,而且又开始发明一种新的灯——一种帮助消防队员在黑暗中前进的便携式探照灯.火灾对爱迪生就像是一支小小的插曲.
爱迪生造福大众、不畏艰辛.为寻找灯丝,他试验了数千种材料;为试制一种新的蓄电池,他失败了八千次.因此,爱迪生常常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他在80岁时,仍然保持着发明家的精神,坚张地进行着发明创造活动.1927年,他成立了爱迪生植物研究公司,投入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寻觅化工新材料.81岁高龄的爱迪生成功地从野草中提炼出橡胶,受到人们极高的评价.
1931年10月18日清晨3时24分,爱迪生带着宽慰的微笑,闭目辞世,享年84岁.临终时他坦然地说:“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力了;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举行葬礼的那天,全美国熄灭电灯一分钟,以示哀悼.这是人们表达对爱迪生无限怀念之情的最隆重的方式,也是人们献给这位伟大发明家的一曲无言的赞歌.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在德国.他一生科研成果卓著,其中最卓著的是他用实验证实了原子的存在,创立了相对论,并发展了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假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一生为现代物理学发展做出了卓绝贡献.其最卓绝的成就是他突破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创立了适用于微观高速运动领域的相对论.
在爱因斯坦之前,人们自古以来都认为,虽然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它们的运动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但时间和空间都是不受物质的分布及其运动影响的.由此,把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完全割裂孤立开来.天才的物理学家牛顿也相信这一看法,据之提出了绝对时间、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观念.爱因斯坦不同意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绝对运动观,从光速有限出发,提出宇宙间的时间同时性都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的,如月球上事件发生的时间是相对于地球这个参照系来说的.在同时性是相对的基础上,他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概念.因为时间的同时性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的,所以都是相对的;而运动又是与时间紧密相连的,所以运动也都是相对的,孤立地看地球,它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空间和时间是紧密相连的,所以绝对空间也是不存在的.从而,爱因斯坦把看起来似乎是彼此无关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了起来,使它们成了相互密切联系的对立统一体,于1905年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1916年,爱因斯坦又经过10年探索,进一步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创立工作.广义相对论是一种没有引力的新引力理论,是适用于所有参照系的物理定律.它与狭义相对论不同,狭义相对论仅仅适用于不存在引力的物理过程.研究的是直线、匀速相对运动的参照系;而广义相对论研究的是作任何运动的参照系,既适应直线、匀速运动的参照系,又适应加速运动和旋转运动的参照系,因而它是相对论大厦的第二层楼房.广义相对论进一步表明,时间和空间并不是孤立的,物质的分布和运动也反过来决定时间和空间的结构.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是对立统一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近代科学技术在幻世纪取得的最重大成果,它导致了古老物理学的彻底革命,完成了物理学第三次理论大综合,进一步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发展的基石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