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到底准不准?

 我来答
聪慧且健美灬牡蛎5360
2022-06-05 · TA获得超过151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85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2万
展开全部


每到电影季,一定会听见熟悉的抱怨:“豆瓣电影评分太不准了。” 


说真的,我对人们 为何要问出这样的问题 倒很感兴趣。


专门搜了一下,还真有很多「豆瓣评分到底准不准」之类的问题帖,有的下面还能吵个几十楼。


我无法判断大多数人在做此类争吵时,表达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但从字面上来说,它的前提是:一部电影的好坏应该有一个真实客观的分数。


这当然不存在。 世界上并不存在一部电影的真实分数


当我们说一个温度计不准,意思是它和实际的温度不相符,而温度的度量是被严格定义过的。


比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把水从冰点到沸点平均分成100份,每份规定为1摄氏度,这就是温度的一种度量方式。有了标准参照,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个温度计准不准了。


但一部电影好坏程度的真实分数是什么呢?


票房可能是一个参照,但影响影片质量只是影响票房的诸多因素之一。题材、演员阵容、档期、票价、营销……甚至评分本身也能影响票房。


或者我们像大张伟用大数据写网络神曲的方法,把所有影响电影质量的因素拆解出来一一打分,每个镜头的构图、用光、声响、情绪……但同样又回到了谁来打分,以什么标准的问题。


既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分数作为参照,当然也不存在评分「准不准」的问题了。


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大部分参与此片打分的豆瓣用户对于这部电影的看法与我不同。」


这样太拗口了,平时大家讲话不这么较真。所以当我们说一个电影评分不准,可能是说评分与自己的朋友圈对这部片子的整体评价不符。


「我和朋友们都觉得这部片超好看,豆瓣分数居然这么低??」意思在说豆瓣上的文青太矫情,喜欢装逼,一定要贬低大家都爱看的片来抬高自己。


「我和我朋友都觉得这部电影很垃圾,豆瓣居然有这么高分,太不准了!」意思在说这届观众品味不行,这么明显的剧情硬伤/逻辑bug都看不出来,一定是流量明星脑残粉刷的。


我们可以把以上现象当作两种自我暗示: 心理上需要一个确定的分数,是人对确定性的依赖;而把自我感受当作大众标准,是人对存在感的需求。


这是一个更有意思的话题:人们对于「大众」这个概念的态度。


我这一代还是经常能听见父辈有「咱们老百姓」这样的论调,心态上在芸芸众生里安然处之,坚定地站在大多数的一方,经常用「你怎么不像别人那样」教育子女。


而我们这代人在社交平台上生活,是把自己逐步产品化的过程,自我和大众必须分别对待,人与人的关系是产品与用户的关系。「大众」不是我,而是我的潜在用户,所以它无法被当成和自己一样具体的个人,只能用简单标签去勾勒用户画像,把对方抽象为流量。


互联网数据思维开启的上帝视角,培养了我们的流量意识,见识过它如同真实洪水般凶猛可怕的威力,也慢慢熟悉了调教它的方法。


相对于灵活的个体来说,「大众」是个复杂系统,力量大但是惯性也大,反应慢。个体只要擅用这个惯性时差,就能够套利(所谓的下沉市场就是大众市场的惯性时差)。


所以大家普遍都觉得自己比「大众」聪明。


(有个常见误区:很多人觉得自己比大众聪明,由此觉得自己的智商在大众平均值之上。这是两个概念, 你可能确实比「大众」这个虚拟个体聪明,但是不代表你比多数人聪明。


复杂系统也有它的智慧之处,它不像个体那么敏感和偏激。审美这东西不存在客观之说,每个人基于自己的阅历、知识结构、性格偏好的差别,对于一部片作出的都是主观判断。


但足够大的数量可以稀释掉个性、拉平差异。所有人互为客体, 涌现出一个超越个体之上的集体视角,大大接近于「客观」。这种钝感力也是我们对评分所希望的公平、客观。


人们对于「大众」概念的暧昧之处就在于:


当自己处于产品一方时,大众都是他人;而当自己处于用户一方时,就本能地觉得自己就是大众。


所以我们在使用豆瓣评分这个产品功能的时候,本能上觉得评分与我的直觉不符的原因是豆瓣这个产品「不准」。


说一说豆瓣评分的机制吧,引一段豆瓣创始人阿北的话:


豆瓣的注册用户看完一部电影,会来打个一到五星的分。比方说一部电影有42万用户打分。我们的程序把这42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零到十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得到了豆瓣评分。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简单来说,没什么机制,只是平均了所有参与打分人的分数。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怎么样的电影评分才能最有可能符合你观影后的直觉,从而对你选片起到参考价值呢?


显然是评分人数最多的电影。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在有134万人参与打分的前提下,得到了9.6的高分,基本保证了参考性。


而如果你选择了一部高分的小众艺术电影,比如低于1万人打分的8.3分电影《都灵之马》,那抱怨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因为会看这种电影并且看完评分的人,本身就是喜欢这种类型的小众群体。它散发的严肃气质,是在用筛选观众的方式保障口碑:我可是很闷的,看不懂的不要来哟。


想到我曾在《时间简史》里看过的一个弱人择原理,放这里不知道合不合适。 大概意思是:生命存在的条件如此苛刻,为什么宇宙正好满足了这些条件让我们存在?


答案是:正因为我们存在,才能观察到宇宙,以至于问出了这个问题呀。



(真没想到,还能以这样的方式首尾呼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