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原因1.大学生竞争激烈 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首先,全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加强了竞争压力。其次,全国每年都有很多人从工作岗位下岗,他们也在努力寻求再就业,与毕业大学生也展开了竞争。最后,由于一些大学生好高骛远,不愿从事一些待遇相对低的工作,以致于不能让自己实现就业,而苦苦追求待遇高的工作,最终都因为能力不足,竞争不过而失败。 原因2.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原因3.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原因4.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 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原因5.毕业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适应市场需求 导致就业难。首先是因为部分大学生在大学里不学无术或者学无所得,没有一定的专业素质,能力无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因而无法实现就业。其次是因为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毕业大学生就业市场,一些公司和企业也相应地提高了标准和要求,严格的挑选毕业大学生,寻求专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的局面。 原因6.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1、大多数大学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有文凭没水平、有学历没能力的大学生走上了社会;
3、大学生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4、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
5、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就业难也已经凸显;
6、大学生所学知识失去了时效性或不能在企业中转化;
7、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既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
8、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9、片面的人才观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10、一方面是大学生有业不就,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
一、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二、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三、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四、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五、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15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3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六、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七、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八、文科教育质量低下。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教育与实践相脱节。
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说白了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即“填鸭式学习”,老师把他们的知识一股脑的都扔给我们,只是让我们记住这个知识点,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是这个答案。因为如此,我们只是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他,如果你让我去做这个实验,可能我会茫然,并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我们只是在学校学到了基本知识,等到找工作的时候招聘人问你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都不会,当然招聘方不会接受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
二、自我认知的不清晰。
我们在学校里因为成绩的优秀而骄傲,因为担任着学生会主席而高人一等,因为在学校里我们的顺风顺水而沾沾自喜,但是我们应该想到,学校和社会并不一样,学校里我们接触的都是我们同级或是比我们高一级的学姐,但是都是学生,我们接触的老师也都是和蔼可亲;但是等到社会上我们接触的都是比我们精明的人,对于他们来说我们也是从阶层开始的人。但是大学生的我们可能会心高气傲,我们并不愿意屈居于一个小小的职员,向往更高级的职位,但是,却没有考虑过我们在社会上也不过是一个白纸,什么都不懂,又没有过人的手腕和技能,又谈何看不上低位置。
就业困难反映的并不只是工位紧张的问题,还有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眼高手低,仿佛看不见职位小的,只看得见我们够不到的职位高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多问问,多思考,多脚踏实地,还怕找不到好工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