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力分析与人格特征的案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本文继续洞察力分析,洞察是帮来访者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其对自我行为及其动机的了解。
换言之,洞察力的成功,在于对于来访者说出的困惑,咨询师能够给予合乎情理的理论解释。
旨在使来访者看到自己的背影,有恍然大悟的体验,由此,洞察力好比“开心眼”,使人看问题一针见血。
针对来访者的连篇叙述,不断做出心理学的归纳总结,咨询师对来访者的问题描述没有洞察力,就好比医生对患者的病状描述没有诊断一样。以下举例分析:
这种类型的人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大自负,自以为是,自欺欺人,好为人师。他对自己有一种特别高的评价,对他人缺乏同感,对自我重要感过高估计,自我意识,过强。
对自己没有客观准确的评估,站在精神分析的角度说,他的本我力量很强大,矫正的方法是培养同感共情和换位思维的能力。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比如袁绍,拿破仑,他们都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人格与人格缺陷还是有差距的。
我感觉人格是性格中的一种倾向,而人格缺陷是这种倾向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生活和工作。比如自恋,学了心理学之后,我发现自己特别自恋。
以往我也很自恋,但以往没有心理学视角,所以看不到。现在看到,感觉这是性格的一个侧面,有好处也有坏处,而我需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
自恋的人的典型特征是什么呢?特别容易愤怒。专有名词叫自恋性暴怒。你观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个人,他愤怒的频率有没有明显高于别人愤怒的频率?
如果没有,说明自恋方面的能量没有超标,如果是明显高于,甚至几倍于别人的愤怒,明显是自恋型倾向比较多。
做事过于认真,反事放心不下。生活中就是特别较真,爱钻牛角尖。心理学描述是,偏执人格,完美主义,强迫意念或强迫动作。
一般的分析认为,这种类型的人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会过分焦虑。精神分析认为这种类型的人,缺乏安全感,超我过强,矫正的方法是系统脱敏,减少焦虑。
这类型的人物,有朱元璋,因过分猜疑而滥杀无辜;还有朱棣,他的儿子,感觉不属于正常人的范畴,跟野兽差不多,明显很过分。
现实生活中,我见过强迫的人吗?见过一个小孩子,爸爸描述他有强迫观念,很想控制别人,非常焦虑。这问题出现在家庭上。
偏执、完美主义、爱钻牛角尖,这跟自恋一样,是性格中的一种倾向,有的人因此就成功了,毕竟以前有话说,不疯魔不成活。
也可能因此陷入心理问题,无法自拔。之前我听人说,越优秀、智商越高的人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原因就在这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形容一个人,没有主心骨。特别依赖他人,缺乏主见,没有果敢,这一个侧面。
一般分析认为缺乏独立性,自信心不足,精神分析认为是缺乏自信心、自我效能感,自我力量不足。矫正的方法是强化成功体验、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历史上最经典的人物,就是乐不思蜀的刘禅。典型的依赖型人格,特征是自己不拿主意,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生活中的例子就是妈宝男,妈妈说什么就是什么。在心理上,处于未分化的状态,就是他没有办法离开被依赖者,没有独立性,不能自己做决策和选择。
关于这个,我听过很多故事。最近一次听到的,是一个将近40岁的女性,有很好的工作,学历很高,人很优秀。
但是她父母突然去世了,然后就来见心理咨询师。问题是她没有家里的钥匙,不知道家里有多少钱。父母特别爱她,经常对她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
她也做到了,从小到大考试没有出过班级前5名,父母花了很多心血关照她爱她,但是在情感上,她处于和父母未分化的状态,哪怕已经将近40岁了,也从来没有想过离开父母,找一个爱人再建一个新的家庭。
想象一下,花几十年辛辛苦苦养一个孩子,看他考高中,考大学,考硕士,考博士,等到他考完博士之后,又回到了自己身边,依然靠着自己生活。想想都让人挺崩溃的。
还有前一段时间,在网上出现了一篇声讨父母的檄文,几万字,是一个很有名,学历很高的人发布出来的。
他认为父母伤害了他,他在控诉,哪怕事情已经过去几十年,而且他离父母十万八千里,依然内心有着很强烈的情绪。
这些都是在依赖、分化与独立这一点上,产生问题的。童年的问题需要一生去疗愈。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你的欣赏。
换言之,洞察力的成功,在于对于来访者说出的困惑,咨询师能够给予合乎情理的理论解释。
旨在使来访者看到自己的背影,有恍然大悟的体验,由此,洞察力好比“开心眼”,使人看问题一针见血。
针对来访者的连篇叙述,不断做出心理学的归纳总结,咨询师对来访者的问题描述没有洞察力,就好比医生对患者的病状描述没有诊断一样。以下举例分析:
这种类型的人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大自负,自以为是,自欺欺人,好为人师。他对自己有一种特别高的评价,对他人缺乏同感,对自我重要感过高估计,自我意识,过强。
对自己没有客观准确的评估,站在精神分析的角度说,他的本我力量很强大,矫正的方法是培养同感共情和换位思维的能力。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比如袁绍,拿破仑,他们都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人格与人格缺陷还是有差距的。
我感觉人格是性格中的一种倾向,而人格缺陷是这种倾向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生活和工作。比如自恋,学了心理学之后,我发现自己特别自恋。
以往我也很自恋,但以往没有心理学视角,所以看不到。现在看到,感觉这是性格的一个侧面,有好处也有坏处,而我需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
自恋的人的典型特征是什么呢?特别容易愤怒。专有名词叫自恋性暴怒。你观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个人,他愤怒的频率有没有明显高于别人愤怒的频率?
如果没有,说明自恋方面的能量没有超标,如果是明显高于,甚至几倍于别人的愤怒,明显是自恋型倾向比较多。
做事过于认真,反事放心不下。生活中就是特别较真,爱钻牛角尖。心理学描述是,偏执人格,完美主义,强迫意念或强迫动作。
一般的分析认为,这种类型的人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会过分焦虑。精神分析认为这种类型的人,缺乏安全感,超我过强,矫正的方法是系统脱敏,减少焦虑。
这类型的人物,有朱元璋,因过分猜疑而滥杀无辜;还有朱棣,他的儿子,感觉不属于正常人的范畴,跟野兽差不多,明显很过分。
现实生活中,我见过强迫的人吗?见过一个小孩子,爸爸描述他有强迫观念,很想控制别人,非常焦虑。这问题出现在家庭上。
偏执、完美主义、爱钻牛角尖,这跟自恋一样,是性格中的一种倾向,有的人因此就成功了,毕竟以前有话说,不疯魔不成活。
也可能因此陷入心理问题,无法自拔。之前我听人说,越优秀、智商越高的人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原因就在这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形容一个人,没有主心骨。特别依赖他人,缺乏主见,没有果敢,这一个侧面。
一般分析认为缺乏独立性,自信心不足,精神分析认为是缺乏自信心、自我效能感,自我力量不足。矫正的方法是强化成功体验、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历史上最经典的人物,就是乐不思蜀的刘禅。典型的依赖型人格,特征是自己不拿主意,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生活中的例子就是妈宝男,妈妈说什么就是什么。在心理上,处于未分化的状态,就是他没有办法离开被依赖者,没有独立性,不能自己做决策和选择。
关于这个,我听过很多故事。最近一次听到的,是一个将近40岁的女性,有很好的工作,学历很高,人很优秀。
但是她父母突然去世了,然后就来见心理咨询师。问题是她没有家里的钥匙,不知道家里有多少钱。父母特别爱她,经常对她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
她也做到了,从小到大考试没有出过班级前5名,父母花了很多心血关照她爱她,但是在情感上,她处于和父母未分化的状态,哪怕已经将近40岁了,也从来没有想过离开父母,找一个爱人再建一个新的家庭。
想象一下,花几十年辛辛苦苦养一个孩子,看他考高中,考大学,考硕士,考博士,等到他考完博士之后,又回到了自己身边,依然靠着自己生活。想想都让人挺崩溃的。
还有前一段时间,在网上出现了一篇声讨父母的檄文,几万字,是一个很有名,学历很高的人发布出来的。
他认为父母伤害了他,他在控诉,哪怕事情已经过去几十年,而且他离父母十万八千里,依然内心有着很强烈的情绪。
这些都是在依赖、分化与独立这一点上,产生问题的。童年的问题需要一生去疗愈。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你的欣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