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ABC理论
展开全部
哲学家休姆以推翻因果论而闻名于世。他说:“所谓的因果关系,其实只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性期待。”比如手中的铁球,放开铁球,铁球就掉落下去,我们认为手放开和铁球落地是因果关系,休姆说,这只是人们看得多了,已经形成了认识习惯,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休姆的理论在量子领域得到很好的论证。
这跟心理学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啊!上面强调了两件事之间的关联的不确定性,心理学在两件事之间增加了一维,称作“对事件的看法”。
当事件A发生的之后,我们一般认为直接导致结果C。其实是忽略了很重要的对事件的看法这一维,即B。
举个例子,孩子私自拿了家里的钱(A),爸爸发现后打了儿子(C)。一般认为是A必然导致的C。其实呢?是对A的看法B(对偷窃行为必须严惩之类)导致了C。
换作懂心理学的父亲,可能要耐心的询问一下孩子拿钱的原因,然后决定合理的处理方式。如果孩子是拿来为帮助同学,而怕父母不同意,就要赞许其义举,但也告之父母的通情达理,建议今后和父母一起解决问题。如果孩子就是为了非必须的消费,那就要指出必要的需求父母会满足,但额外的需求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达成,这就要承担责任,比如减少必要的零花钱或者取消原计划的某种购物计划。总之不要体罚或者严厉的惩罚,因为孩子会因为惩罚而减少或者取消悔过的心理,不利于认识问题,不利于成长。
从ABC理论中,我们要省察一下事情发生后的观念,改变对事情的一些常规的处理方式,着眼于孩子人格的整体特征,分析具体的解决策略。
孩子问题的出现,很多时候是成长中遇到了困难,但有些时候孩子自己并不能清晰的意识到问题本身,当某些问题对孩子产生威胁时(不一定是客观威胁,更多的是心理感受),潜意识会生出保护机制,从而使得孩子的行为很糟糕。在学校可能会出现纪律问题,在家里可能与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发生剧烈的冲突。很多孩子就是以问题的形式向父母求助(孩子自身意识不到自己这是在向家长求助),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停留在问题本身的困扰,经常忽视探究做出这些扰乱行为的孩子遭遇到了什么?反而是恶化了亲子关系,阻碍了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阿德勒指出:“社会制度和习俗是为个体而存在,而不是相反。”这是在强调不要轻易的拿一般的社会规范和习俗要求孩子,当孩子偏离社会规范的时候,不是简单的批评和行为矫正,而是要询问和分析孩子遭遇了什么?遇到了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孩子,包括成人,都在追求优越,追求社会的承认,这不是外在的道德高标,而是人内在的本性。当一个孩子不这么积极的时候,一般是遇到了自己绕不过去的困难,千万不要定性为不上进,因为这不符合事实。
教育不是发现问题即予以惩罚矫正,而是探究问题的成因而给予帮助,曾经的问题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消失。
(《儿童的人格教育》共读笔记之三)
[SU�l�
这跟心理学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啊!上面强调了两件事之间的关联的不确定性,心理学在两件事之间增加了一维,称作“对事件的看法”。
当事件A发生的之后,我们一般认为直接导致结果C。其实是忽略了很重要的对事件的看法这一维,即B。
举个例子,孩子私自拿了家里的钱(A),爸爸发现后打了儿子(C)。一般认为是A必然导致的C。其实呢?是对A的看法B(对偷窃行为必须严惩之类)导致了C。
换作懂心理学的父亲,可能要耐心的询问一下孩子拿钱的原因,然后决定合理的处理方式。如果孩子是拿来为帮助同学,而怕父母不同意,就要赞许其义举,但也告之父母的通情达理,建议今后和父母一起解决问题。如果孩子就是为了非必须的消费,那就要指出必要的需求父母会满足,但额外的需求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达成,这就要承担责任,比如减少必要的零花钱或者取消原计划的某种购物计划。总之不要体罚或者严厉的惩罚,因为孩子会因为惩罚而减少或者取消悔过的心理,不利于认识问题,不利于成长。
从ABC理论中,我们要省察一下事情发生后的观念,改变对事情的一些常规的处理方式,着眼于孩子人格的整体特征,分析具体的解决策略。
孩子问题的出现,很多时候是成长中遇到了困难,但有些时候孩子自己并不能清晰的意识到问题本身,当某些问题对孩子产生威胁时(不一定是客观威胁,更多的是心理感受),潜意识会生出保护机制,从而使得孩子的行为很糟糕。在学校可能会出现纪律问题,在家里可能与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发生剧烈的冲突。很多孩子就是以问题的形式向父母求助(孩子自身意识不到自己这是在向家长求助),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停留在问题本身的困扰,经常忽视探究做出这些扰乱行为的孩子遭遇到了什么?反而是恶化了亲子关系,阻碍了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阿德勒指出:“社会制度和习俗是为个体而存在,而不是相反。”这是在强调不要轻易的拿一般的社会规范和习俗要求孩子,当孩子偏离社会规范的时候,不是简单的批评和行为矫正,而是要询问和分析孩子遭遇了什么?遇到了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孩子,包括成人,都在追求优越,追求社会的承认,这不是外在的道德高标,而是人内在的本性。当一个孩子不这么积极的时候,一般是遇到了自己绕不过去的困难,千万不要定性为不上进,因为这不符合事实。
教育不是发现问题即予以惩罚矫正,而是探究问题的成因而给予帮助,曾经的问题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消失。
(《儿童的人格教育》共读笔记之三)
[SU�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