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1——13课)复习提纲
班级 姓名
第1课 我们的远古祖先
1.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地点是云南省元谋县。
3.遗留化石残骸最多的是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他们过群居生活,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 使用天然火。
第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1.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两个代表: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
2.北方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8000年,生活在今陕西西安,会种植粟和黍,饲养家畜,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会制造彩陶(半坡鱼纹彩陶盆)
3.南方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省余姚市,种植水稻,饲养猪狗,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建造干栏式房屋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5.造成南北不同文化的主要原因是南北气候条件不同。
第3课 神奇的远古传说
1.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黄河流域前后部落首领分别是炎帝、黄帝、蚩尤;尧、舜、禹。
4.禅让制:是我国古代以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首领的惯例。
第4课从夏传子家天下
1.大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禹治水的方法是“疏”。
2.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标志着国家的产生。(都城:阳城)
3.启继承父位标志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4.商的部落首领灭了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建立商朝,定都于亳
5.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商朝又叫殷朝。
第6课 西周的分封
1.武王伐纣是一场正义战争。牧野之战中,商纣王兵败自杀,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2.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加强对各地的统治;
办法:周王把土地和臣民封赐给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后代,建立起诸侯国;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定期朝见;
作用:巩固并扩大统治,加速全国经济的发展。
3.西周的宗法制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
4.西周最后一位君主是周幽王,与他有关的成语故事是“烽火戏诸侯”。
5.东周的建立者是周平王,都城在洛邑。
第7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甲骨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汉字的源头)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
4.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5.我国已知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6.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又叫钟鼎文。
第8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争霸的原因:
①周王室衰弱
②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支配别国的权力。
3.春秋争霸的实质: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支配别国的权力。
4.春秋五霸:齐桓公(最先称霸,争霸的旗号:“尊王攘夷”其霸主地位确立的标志:葵丘会盟)、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5.成语“退避三舍”出自战争城濮之战,交战双方是晋和楚
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方位:东南西北后中间)
7.三家分晋的“三家”指的是韩、赵、魏
第9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于春秋时期,推广于战国时期。
2.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具有的意义:
①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②推动社会大变革
3.战国时期最早变法的是魏国,收效最大的是秦国。
4.商鞅变法
⑴背景:
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增强,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权利,并废除贵族的特权。
②各诸侯国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相继变法。
⑵目的:富国强兵(支持者是秦国秦孝公)。
⑶内容:①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③推行县制。
⑷作用:①废除旧制度,促进农业发展,提高战斗力。
②秦的国力骤增,成为七雄中最强的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10课 春秋战国的科技与文艺
1.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是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
2.都江堰由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三部分组成,其作用:防洪、灌溉。
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中《风》是《诗经》中的精华
4.战国时期最著名的诗人是屈原,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是楚辞,其代表作是《离骚》
5.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
6.春秋战国时期绘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妇女凤鸟图》《御龙图》是我国最古老的帛画。
第11课 百家争鸣
1.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的核心是仁
2.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主张实行“仁政”反对兼并战争
3.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主张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主张选举贤能,提倡节俭。
4.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认为人不能够战胜自然,对现实人生采取乐天安命的态度。
5.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君主集权与法治。
第13课 六王毕 四海一
1.秦统一的条件:
①商鞅变法壮大秦国国力,为其统一奠定基础。
②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制定正确的统一政策。
③人民渴望安定和平
④各民族的融合为统一提供了基础。
⑤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为全国的统一奠定基础。
2.秦朝建立:时间是公元前221年,都城在咸阳,开国皇帝是秦始皇嬴政
3.秦统一的意义:
①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
②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4.巩固统一的措施
⑴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①最高统治者:自称始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②中 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由皇帝任免,绝对服从皇帝
③地 方:实行郡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⑵经济:统一货币(半两钱)、度量衡——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
⑶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⑷军事: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⑸思想: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5.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秦始皇评价: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如统一六国);但也有残暴的一面(焚书坑儒)。
班级 姓名
第1课 我们的远古祖先
1.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地点是云南省元谋县。
3.遗留化石残骸最多的是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他们过群居生活,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 使用天然火。
第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1.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两个代表: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
2.北方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8000年,生活在今陕西西安,会种植粟和黍,饲养家畜,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会制造彩陶(半坡鱼纹彩陶盆)
3.南方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省余姚市,种植水稻,饲养猪狗,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建造干栏式房屋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5.造成南北不同文化的主要原因是南北气候条件不同。
第3课 神奇的远古传说
1.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黄河流域前后部落首领分别是炎帝、黄帝、蚩尤;尧、舜、禹。
4.禅让制:是我国古代以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首领的惯例。
第4课从夏传子家天下
1.大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禹治水的方法是“疏”。
2.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标志着国家的产生。(都城:阳城)
3.启继承父位标志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4.商的部落首领灭了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建立商朝,定都于亳
5.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商朝又叫殷朝。
第6课 西周的分封
1.武王伐纣是一场正义战争。牧野之战中,商纣王兵败自杀,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2.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加强对各地的统治;
办法:周王把土地和臣民封赐给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后代,建立起诸侯国;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定期朝见;
作用:巩固并扩大统治,加速全国经济的发展。
3.西周的宗法制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
4.西周最后一位君主是周幽王,与他有关的成语故事是“烽火戏诸侯”。
5.东周的建立者是周平王,都城在洛邑。
第7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甲骨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汉字的源头)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
4.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5.我国已知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6.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又叫钟鼎文。
第8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争霸的原因:
①周王室衰弱
②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支配别国的权力。
3.春秋争霸的实质: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支配别国的权力。
4.春秋五霸:齐桓公(最先称霸,争霸的旗号:“尊王攘夷”其霸主地位确立的标志:葵丘会盟)、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5.成语“退避三舍”出自战争城濮之战,交战双方是晋和楚
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方位:东南西北后中间)
7.三家分晋的“三家”指的是韩、赵、魏
第9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于春秋时期,推广于战国时期。
2.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具有的意义:
①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②推动社会大变革
3.战国时期最早变法的是魏国,收效最大的是秦国。
4.商鞅变法
⑴背景:
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增强,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权利,并废除贵族的特权。
②各诸侯国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相继变法。
⑵目的:富国强兵(支持者是秦国秦孝公)。
⑶内容:①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③推行县制。
⑷作用:①废除旧制度,促进农业发展,提高战斗力。
②秦的国力骤增,成为七雄中最强的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10课 春秋战国的科技与文艺
1.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是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
2.都江堰由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三部分组成,其作用:防洪、灌溉。
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中《风》是《诗经》中的精华
4.战国时期最著名的诗人是屈原,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是楚辞,其代表作是《离骚》
5.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
6.春秋战国时期绘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妇女凤鸟图》《御龙图》是我国最古老的帛画。
第11课 百家争鸣
1.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的核心是仁
2.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主张实行“仁政”反对兼并战争
3.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主张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主张选举贤能,提倡节俭。
4.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认为人不能够战胜自然,对现实人生采取乐天安命的态度。
5.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君主集权与法治。
第13课 六王毕 四海一
1.秦统一的条件:
①商鞅变法壮大秦国国力,为其统一奠定基础。
②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制定正确的统一政策。
③人民渴望安定和平
④各民族的融合为统一提供了基础。
⑤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为全国的统一奠定基础。
2.秦朝建立:时间是公元前221年,都城在咸阳,开国皇帝是秦始皇嬴政
3.秦统一的意义:
①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
②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4.巩固统一的措施
⑴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①最高统治者:自称始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②中 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由皇帝任免,绝对服从皇帝
③地 方:实行郡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⑵经济:统一货币(半两钱)、度量衡——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
⑶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⑷军事: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⑸思想: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5.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秦始皇评价: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如统一六国);但也有残暴的一面(焚书坑儒)。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