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1. 【也在古文中的意思/
①用于句末.1.表判断.《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2.表疑问或反问,前面常有“安”、“何”等与它相配合.《马说》:“安求其能千里~”3.表感叹.《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4.表祈使,常与“无”、“不”等呼应.《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5.表示陈述或解释.《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②语气助词,用于句中.1.表判断.《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以为神.”2.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3.表语气停顿.《师说》:“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难矣.”③语气助词,用在复句的前分句末或并列的句子成分之后,表示停顿和上下文的互相关连,兼有舒缓语气和抒情的作用.《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 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3. 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讲说;说明;言论;说法;主张;劝说;说服;喜欢;高兴。
引证解释:
一:读音:shuō
1、陈说;讲说。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讲说了这番经历。
2、说明;解说。
《离骚》:“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译文:众人无法挨家挨户说明,谁会来详察我们的本心。
3、言论;说法;主张。
《鸿门宴》:“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译文:反而听信小人的言论,想杀有功的人。
4、文体的一种,也叫杂说。多用于说明事物,讲述道理。
《黄生借书说》:“为一说,使与书俱。”
译文: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黄生)。
二:读音:shuì
劝说;说服。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三:读音:yuè
通“悦”。喜欢;高兴。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过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温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
4. 看在文言文里的全部意思~
(1)会意。字从手,从目。“手”与“目”联合起来表示“用手遮光远望”。本义:在户外日光下用手加额遮光而远望。说明: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经常做这个“用手遮光远望”的动作。
(2)同本义 。
看,睎也。(睎,望也。)——东汉·许慎《说文》
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3)又如:这棵雅致的常青树很好看。
(4)探望、问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世说新语·德行》
(5)又如:看理(探听),看家(方言。探亲;看望家庭);看视(探望;问候)
(6)瞧、观看 。
出门看伙伴。——《乐府诗集·木兰诗》
晓看红湿处。——唐·杜甫《春夜喜雨》
老妇出门看。——唐· 杜甫《石壕吏》
却看妻子愁何在。——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又如:看着(眼看着);看镜(照镜子);看电影;看戏;看拉不上(瞧不顺眼);看乔(误解,小看);看街(一种临街开的窗户,装有槅子,可以观看街景)。
(8)料理、准备 。
急炊香饭来看客。——范成大《田家留客行》
(9)又如:看下(准备,收拾);看坐(安排坐位;关照坐下);看活(服侍;照顾);看斋(准备和尚的饮食);看坐儿的(戏院里帮观众安排座位的人);看板娘(方言。指商店的女服务员)。
(10)估量 。
看君颖上去,新月到应圆。—— 李白《送别》
(11)又如:看小(歧视,看不起);看长(看得远,有远见);看候(照看,察看情况)。
(12)看见。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世说新语·雅量》
(13)阅读。
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世说新语·文学》
(14)又如:看书;看报。
(15)观察;察看。
帝微服往看。——《世说新语·术解》
看伺空隙,欲复为乱。——《三国志·周鲂传》
(16)认为。如:你看这个计划行不行的通?
(17)看顾;照料,料理。如:看视(照顾,看待);看觑(看;照料,照顾);看取(照看;照顾;观察;估量);看当(看待,照料)。
(18)观赏。如:看耍(观看玩耍);看棚(临时搭建的看台);看街(可以观赏街景的窗户)
(19)听,闻 。
南岳后,累任作祠官,试说与君看。—— 宋·刘克庄《最高楼》
(20)物色 。
(21)当心。
你倒是去罢,这里有老虎,看吃了你。——《红楼梦》
(22)又如:看野眼(分神;注意力不集中)。
——这个大概就是它所有的意思了 百科上有 以后你要是想查某个字 可以去百度百科、/view/258475
5.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之字的所有用法
答:浅析文言文“之”的用法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6. 是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这;这个;这样。
《严先生祠堂记》:”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
译文: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
2、对;正确。
《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文::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3、凡是;所有的。
《游园》:“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所有的花都放了,但是牡丹还要有一段时间才开花。
④表判断。《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译文: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
扩展资料:
白话版《说文解字》: 是,正、直。字形由“日、正”会义。所有与是相关的字,都采用“是”作边旁。造字本义:动词,夏至,太阳当头,适宜农务。
相关词汇解释:
1、老是[lǎo shì]
总是;表示一直如此(多含不满或厌恶意):老是感冒。
2、凡是[fán shì]
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凡是新生的事物都是在同旧事物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3、硬是[yìng shì]
就是(无论如何也是):他虽然身体不好,可硬是不肯休息。
4、横是[héng shi]
表示揣测;大概:他横是快四十了吧?
5、算是[suàn shì]
总算:这一下你算是猜着了。
7. 【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助词 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例子:、老~、读~ 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 例子:文艺工作~、共产主义~ 3.(书面语)用在数词或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 例子:、二~必居其一 4.(书面语)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 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 例子:路上小心在意~代词 指示代词,“这”(多见于早期白话). 例子:番,边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代词 1.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1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⑤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名词后,相当于“.的人”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③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3.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 例: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4.放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的几个人或几件事.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5..……的原因 如::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6.判断语句 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助词 1.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 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 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驴》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4.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构成“者。
也”的结构.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生僻/不确定含义 1.(不确定)助词,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不确定)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3.(生僻含义)通“也”:----《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说苑·政 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义解,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
8. “尽”在文言文中的解释及例句
【释义】①完,完毕(动词):弹尽粮绝|苦尽甘来|取之不尽. ②死亡(动词):自尽|同归于尽. ③达到极限(动词):尽头|尽善尽美. ④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动词):尽心尽力. ⑤全,所有的(形容词):尽人皆知丨尽如人意丨尽数收回,不尽人意. ⑥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副词):留下来的尽是老弱病残|身上尽是灰. ⑦限定于某个范围内,相当于“光”、“单”(副词):干活尽偷懒|尽说好听的|尽做表面文章. 【尽】 jǐn ①以某个范围为界限(介词):尽着这块布裁. ②把某些人或事物的顺序放在最先(介词):先尽着孩子吃. ③最大限度的(副词):尽快解决|尽早拿出方案.。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