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工业化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苏联工业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把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高速度贯穿了工业化的始终。
斯大林指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起于20年代末期,到1933年联共(布)中央全会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苏联模式的局限性:
在经济领域,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国家控制全国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排斥市场机制和商品经济,经济缺少竞争和活力。
在政治领域,国家权力集中于苏共,没有其他政党存在,而且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监督机制缺乏,后期官僚特权和腐败现象严重,法制遭到破坏,政党脱离群众,党的指导思想教条主义严重。
扩展资料:
苏联模式的优势:
革命后的苏联外有资本主义包围,内有阶级敌人破坏,面临的形势极端险恶,它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以及强调高速发展、强军与赶超,与所处的这种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直接相关。
该模式维护了苏联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通过集中和运用有限的资源,服务于攸关国家命运的发展需要。
苏联仅用了短短10余年时间就完成了工业化,建成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为二战后步入超级大国奠定了基础。该模式在二战中也显示出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党建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苏联模式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