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姓氏的由来???

 我来答
世纪网络17
2022-11-12 · TA获得超过602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42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54万
展开全部

一、姓氏源流

东(Dōng 东)姓源出有三:

1、出自舜有七友东不訾之后为东氏。

据《集韵》载,舜帝七友之一东不訾之后。

七友为: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訾(一作东不识)、秦不虚、灵甫。

《尸子》云:“舜士友有东不识,《广韵》作东不訾。”东不訾的后代,有的就用“东”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东姓。

2、出自风姓,太昊伏羲之后有改姓东氏。

据《路史》载,伏羲氏之后东蒙氏之后人有居于东方者,以居地为氏,后改东氏。

3、汉复姓十三氏中有东宫、东郭、东门、东野、东田、东陵、东蒙、东莱、东邱、东乡、东里、东关、东闾等复姓,后有改东氏者。

东姓始祖:东不訾。

据《通志·氏族略》上说,东氏是舜七友东不訾的后代,望出平原。

而《姓氏考略》上说东氏是伏羲之后,望出平原。

另《尸子》上记载:“伏羲之后,舜七友有东不訾。”由此看来,东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姓氏,推算起来,至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

望族居平原郡(今山东省平原县南)。

东氏后人奉东不訾为东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相传伏羲氏为东方部族的首领,而他的部落的发展最为迅速,生产方式最先进,伏羲的部落在华夏发展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绩,他的后代中就以东为姓,借以纪念他在东方部落的贡献。

而在先帝舜时,他有七友,其中之一名为东不识(或东不訾),他的后代都用东为姓。

三、历史名人

东 郊:明朝官御史,巡按应天,行部过常州,会武宗南巡,时遇江彬纵其党,横行州郡。

推官张曰韬上书于东郊,东郊命登己舟,在危急时救护了明武宗。

东良会:元朝巩昌人,个性耿直,事亲孝顺,教子爱国。

任商州总兵时,遇红巾军作乱,他让长子携眷属前往华州居住,次子携眷属前往朝色居住,临行前对两个儿子说:“国家把土地交由我管理,义当死守。”红巾军攻城时,他指挥全城将士奋勇死守,直至战死。

部属在他忠勇的感召下,个个奋不顾身,虽死伤众多但城未失守,保住了全城人民的生命财产,为州郡地方官员树立了榜样。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平原郡: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设置,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2、堂号

友舜堂:古时东不识是舜的朋友。

玉林堂:明代东升,博学能文,教子有方,生4子,3人中了进士,人们称他“玉林凤群,科第世家”。

============================================================

【东姓宗祠通用对联】

〖东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关中华胄;

明代玉林。

——佚名撰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巩昌人东良会,以总管守商州,红巾军起义时,命他两个儿子携家出逃,一个居华州,一个居朝邑。

后来,两地的后代繁衍兴盛,成为关中大族。

下联典指明代人东升,博学能文,为官多有惠政。

四个儿子有三个中进士,人称“玉林凤群,科第世家。”

虞廷宾友;

汉室中郎。

——佚名撰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姓的始祖东不识,传说中的虞舜七友之一东不识(一作东不訾)。

《战国策齐策四》:“尧有九佐,舜有七友(七个友人: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识、秦不虚、灵甫)。”下联典指汉代泾州人东富,官中郎将。

============================================================

附录:【东姓典故、趣事】

〖东施效颦〗

“东施效颦”源于《庄子·天运》。

西施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一位美女,《庄子》里面记载道:有一次西施害心病而捂着心口,皱眉戚额地走路。

村子里有一个名叫东施、模样长得非常丑陋的女子看见后,认为西施那种样子非常好看,于是就模仿着西施,也捂着心口,皱眉蹙额地走在村庄里,想增加自己的美貌,博得别人的赞叹。

可是,事与愿违,人们见了好那种怪模样,赶紧把门关上,不愿见她,即使见了她,也避得远远的。

她只知道西施眉蹙额看起来很好看,却不知道为什么西施皱眉蹙额就非常好看。

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

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