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哦 。待遇还好 了
大学生刚去如果你是本科生差不多3000多 ,最后可以达到5000以上
大学生刚去如果你是本科生差不多3000多 ,最后可以达到5000以上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于2017-12-20
展开全部
(一)山西省煤炭工业的基本情况
煤炭工业是山西的支柱产业。全省含煤面积6.2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0.4%;全省煤炭预测储量为6413 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约三分之一。已形成勘探设计、矿井建设、生产经营、加工利用、煤机制造、教育科研、环境保护等协调发展的煤炭工业体系。建成了大同、平朔、阳泉、西山、晋城、潞安、汾西、霍州、华晋等大型矿区和一大批地方煤矿,到2008 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合法生产煤矿2598 个。山西煤炭产量一直占全国的25%左右,煤炭外调量占全国省际间外调量的75%左右。全省煤炭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上缴财政的税收和工业增加值,在全省工业企业中所占比例均在40%左右。山西煤炭无论在全国还是在全省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山西煤炭工业在取得辉煌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多、小、散”的粗放发展格局和模式,成为制约全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
1.产业集中度不高。近年来,山西省在推进煤矿重组整合、提升煤炭产业发展水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全省煤炭工业“多、小、散”的粗放发展格局和模式仍未彻底改变。截至2008 年底,在全省近2600 座煤矿中,有年产90 万吨以上的大型矿井197 座,年产30 万-60 万吨的中型矿井700 座,30 万吨以下小型矿井1700 座,平均单井规模只有36 万吨;大集团大公司产量仅占全省煤炭产量的一半,产业集中度明显偏低,且矿井布局散乱,小矿见缝插针,大矿无法施展;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且总体低下,大量小煤矿仍在采用落后的炮采方式,按矿井数量算,全省采煤机械化程度不到30%,掘进机械化程度只有25%。
2.安全生产保障水平不够。矿难频发,生命损失惨痛。大、中、小煤矿之间的安全生产水平差距极大。近两年合计,山西省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乡镇煤矿的产量分别占全省的52%、18%和30%,事故死亡人数则分别占煤矿事故总死亡人数的11%、15%和74%;两年平均,乡镇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是国有重点煤矿11.3 倍。冷酷数字的背后是令人痛心的现实:小煤矿生产等量的煤要付出十倍于大矿的生命代价。
3.对环境、资源造成较大危害。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畸高,表里山河几近“破碎”。据初步测算,中小煤矿的资源回采率只有20%左右,这意味着每采1 吨煤要破坏和浪费4 吨资源,按中小煤矿年产3.5 亿吨煤计算,每年要破坏和浪费约14 亿吨的宝贵煤炭资源。全省煤矿采空区面积超过5000 平方千米,而且每年新增塌陷区面积近百平方千米;煤矸石堆存量超过11 亿吨,占地已近1.6 万公顷。保守估计,多年来,全省因粗放采煤造成的生态
环境损失接近5000 亿元。在小煤矿遍地开花的地方,曾经美丽的家园与河山,已经被不计代价的粗放开采、甚至掠夺式野蛮开采,糟蹋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山西已多次被中科院等机构列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省份。
(三)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意义
煤矿重组整合是全省煤炭工业脱胎换骨、走向新生的治本之策,也是山西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省“三个发展”的要求。兼并重组整合是全省煤炭行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博弈;既是一场办矿体制的大变革,又是一场标本兼治的大战役。不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不实现煤炭工业转型发展,全省的转型发展就无从谈起;不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切实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全省的安全发展就缺乏可靠的保障;不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不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源收益分配过分向私人矿主倾斜的不合理格局,不加快解决“四矿”问题,全省的和谐发展就没有牢固的基础。
二是加快煤炭工业集约化发展步伐的要求。资源整合是煤炭产业自身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煤炭是典型的高危行业和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必须走以大企业为主、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国内外煤炭工业先进国家和地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目前,美国年产煤10 亿吨左右,前4 家公司占70%;澳大利亚年产煤近4 亿吨,前5 位公司占71%;印度年产煤4.5 亿吨,1 家公司占90%;内蒙古30 户重点企业产量占全区产量的80%以上。相比而言,山西省煤炭工业差距很大,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的紧迫性很强。
三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山西省煤炭行业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保障供应与保障安全的“双重压力”,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煤炭需求较为疲软,我省面临的供应压力有所减小,为全省煤炭行业推进煤矿重组整合工作提供了有利时机。在当前的环境下开展煤矿重组整合工作是全省煤炭产业实现“三个转变”的根本保证,也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改造提升煤炭产业、迎接经济新一轮发展做的必要准备。
二、煤矿重组整合工作的目标及进展情况
(一)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目标
2008 年,为加快培育大型煤矿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产业水平,促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 号)、《国务院关于同意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的批复》(国函[2006]52 号)及《煤炭产业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2007 年第80 号)精神,山西省政府下发晋政发[2008]23 号文件,对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作出具体安排,要求到2010 年底,省内煤矿企业规模不低于300 万吨/年,矿井个数控制在1500 座以内。在全省形成2-3 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5 个年生产能力5000 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使大集团控股经营的煤炭产量达到全省总产量的75%以上。
2009 年省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力度,下发晋政发[2009)10号文件,要求到2010 年底,全省矿井数量控制目标为1000 座,兼并重组整合后煤矿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300 万吨/年,矿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 万吨/年,且全部实现以综采为主的机械化开采。原则确定,各市保留矿井数量分别为:太原市50 座,大同市71 座,阳泉市50 座,长治市95 座,晋城市118 座,朔州市65 座,忻州市63 座,晋中市110 座,
吕梁市100 座,临汾市127 座,运城市18 座。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公司保留矿井133 座。重组整合工作完成后,全省将形成3 个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4 个5000 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10 个1000 万吨级以上的地方煤炭企业集团。
(二)目前山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进展情况 山西省政府晋政发[2009]10 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下发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实施,各市、县(区)党委、政府,各大型煤炭企业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全省11 个市的煤矿企业重组整合方案已通过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会议审查,长治、晋城、运城3 个市的煤矿企业重组整合方案保留矿井个数正在核对当中。太原等8 个市重组整合前矿井为1976 处,井型规模为30 万吨/年及以下矿井1450 处,30 万-60 万吨/年的矿井数461 处,90 万吨/年及以上矿井数65 处。重组整合后这8 个市压减矿井1316 处,保留矿井数为660 处,矿井规模30 万-60 万吨/年的247 处;90 万吨/年及以上的413 处,比重组整合前增加348 处,增加5 倍多;90 万吨/年矿井的总产能
占已批准8 个市重组整合后总产能的78.5%。
这8 个市重组整合后,国有大集团、大公司重组整合办矿304 处,分别占整合重组后矿井数量和产能的46%和43%。地方国有骨干煤炭集团重组整合办矿145 处,分别占整合重组后数量和产能的22%和18%。央企和省外大集团、大公司保留办矿16 处,分别占整合重组后数量和产能的2.4%和3.5%。
从前段已批复的11 个市的情况来看,到2010 年底,全省矿井数量保留1000 座,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的目标可以实现,其中,90 万吨/年以上综采矿井将占到产能的80%以上,其余保留的30 万-60 万吨/年矿井资源储量少、服务年限短,采完后退出,绝大部分矿井由国有大集团公司和地方骨干企业集团控股经营,产业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山西历史上形成的多小散乱的情况。
三、近年来山西省煤炭生产供应情况
近年来,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山西省煤炭生产、外销总量呈快速上升的趋势。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及全省煤炭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自去年四季度起,我省煤炭生产、外销总量降幅较大。
煤炭产量持续快速增长,重点煤矿产量比重逐年提高。2005-2008 年,全省煤炭产量分别增加5800.28 万吨、2702.6 万吨、4902.45 万吨、2555.99 万吨,同比增幅分别为11.69%、4.88%、8.44%、4.06%。四年来年均增长4000万吨左右,增幅平均为7.3%。
2004-2008 年,重点煤矿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44.70%、46.23%、51.73%、51.30%、53.14%,2008 年重点煤矿产量的比重比2004 年提高了8.44 个百分点。
2009 年1-6 月,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全省累计实现原煤产量2.66 亿吨,同比减少5236 万吨,下降16.45%。表1 2004-2008 年、2009 年1-6 月山西煤炭生产情况
单位:亿吨 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重点煤矿2.222.563.012.233.481.8非重点煤矿2.742.982.813.073.070.86总产量4.965.545.825.360552.66 2005-2007 年全省煤炭出省销量分别增加7739.3 万吨、3358.48 万吨、6959.96 万吨,年均增长6000 万吨,同比增幅分别为21.77%、7.76%、14.92%、平均增长14.8%。 2008 年全省出省销量与2007 年基本持平,从前三季度的情况来看,我省出省销量同比增加3859.72 万吨,增长10.04%,四季度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出省销量大幅下降,全年完成数与2007 年持平。
2009 年1-6 月,全省完成煤炭出省运量2.01 亿吨,同比减少8160 万吨,下降28.26%。
表2 2004-2008 年、2009 年1-6 月山西煤炭出省销售情况
煤炭工业是山西的支柱产业。全省含煤面积6.2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0.4%;全省煤炭预测储量为6413 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约三分之一。已形成勘探设计、矿井建设、生产经营、加工利用、煤机制造、教育科研、环境保护等协调发展的煤炭工业体系。建成了大同、平朔、阳泉、西山、晋城、潞安、汾西、霍州、华晋等大型矿区和一大批地方煤矿,到2008 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合法生产煤矿2598 个。山西煤炭产量一直占全国的25%左右,煤炭外调量占全国省际间外调量的75%左右。全省煤炭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上缴财政的税收和工业增加值,在全省工业企业中所占比例均在40%左右。山西煤炭无论在全国还是在全省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山西煤炭工业在取得辉煌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多、小、散”的粗放发展格局和模式,成为制约全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
1.产业集中度不高。近年来,山西省在推进煤矿重组整合、提升煤炭产业发展水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全省煤炭工业“多、小、散”的粗放发展格局和模式仍未彻底改变。截至2008 年底,在全省近2600 座煤矿中,有年产90 万吨以上的大型矿井197 座,年产30 万-60 万吨的中型矿井700 座,30 万吨以下小型矿井1700 座,平均单井规模只有36 万吨;大集团大公司产量仅占全省煤炭产量的一半,产业集中度明显偏低,且矿井布局散乱,小矿见缝插针,大矿无法施展;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且总体低下,大量小煤矿仍在采用落后的炮采方式,按矿井数量算,全省采煤机械化程度不到30%,掘进机械化程度只有25%。
2.安全生产保障水平不够。矿难频发,生命损失惨痛。大、中、小煤矿之间的安全生产水平差距极大。近两年合计,山西省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乡镇煤矿的产量分别占全省的52%、18%和30%,事故死亡人数则分别占煤矿事故总死亡人数的11%、15%和74%;两年平均,乡镇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是国有重点煤矿11.3 倍。冷酷数字的背后是令人痛心的现实:小煤矿生产等量的煤要付出十倍于大矿的生命代价。
3.对环境、资源造成较大危害。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畸高,表里山河几近“破碎”。据初步测算,中小煤矿的资源回采率只有20%左右,这意味着每采1 吨煤要破坏和浪费4 吨资源,按中小煤矿年产3.5 亿吨煤计算,每年要破坏和浪费约14 亿吨的宝贵煤炭资源。全省煤矿采空区面积超过5000 平方千米,而且每年新增塌陷区面积近百平方千米;煤矸石堆存量超过11 亿吨,占地已近1.6 万公顷。保守估计,多年来,全省因粗放采煤造成的生态
环境损失接近5000 亿元。在小煤矿遍地开花的地方,曾经美丽的家园与河山,已经被不计代价的粗放开采、甚至掠夺式野蛮开采,糟蹋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山西已多次被中科院等机构列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省份。
(三)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意义
煤矿重组整合是全省煤炭工业脱胎换骨、走向新生的治本之策,也是山西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省“三个发展”的要求。兼并重组整合是全省煤炭行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博弈;既是一场办矿体制的大变革,又是一场标本兼治的大战役。不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不实现煤炭工业转型发展,全省的转型发展就无从谈起;不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切实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全省的安全发展就缺乏可靠的保障;不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不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源收益分配过分向私人矿主倾斜的不合理格局,不加快解决“四矿”问题,全省的和谐发展就没有牢固的基础。
二是加快煤炭工业集约化发展步伐的要求。资源整合是煤炭产业自身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煤炭是典型的高危行业和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必须走以大企业为主、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国内外煤炭工业先进国家和地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目前,美国年产煤10 亿吨左右,前4 家公司占70%;澳大利亚年产煤近4 亿吨,前5 位公司占71%;印度年产煤4.5 亿吨,1 家公司占90%;内蒙古30 户重点企业产量占全区产量的80%以上。相比而言,山西省煤炭工业差距很大,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的紧迫性很强。
三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山西省煤炭行业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保障供应与保障安全的“双重压力”,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煤炭需求较为疲软,我省面临的供应压力有所减小,为全省煤炭行业推进煤矿重组整合工作提供了有利时机。在当前的环境下开展煤矿重组整合工作是全省煤炭产业实现“三个转变”的根本保证,也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改造提升煤炭产业、迎接经济新一轮发展做的必要准备。
二、煤矿重组整合工作的目标及进展情况
(一)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目标
2008 年,为加快培育大型煤矿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产业水平,促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 号)、《国务院关于同意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的批复》(国函[2006]52 号)及《煤炭产业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2007 年第80 号)精神,山西省政府下发晋政发[2008]23 号文件,对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作出具体安排,要求到2010 年底,省内煤矿企业规模不低于300 万吨/年,矿井个数控制在1500 座以内。在全省形成2-3 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5 个年生产能力5000 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使大集团控股经营的煤炭产量达到全省总产量的75%以上。
2009 年省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力度,下发晋政发[2009)10号文件,要求到2010 年底,全省矿井数量控制目标为1000 座,兼并重组整合后煤矿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300 万吨/年,矿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 万吨/年,且全部实现以综采为主的机械化开采。原则确定,各市保留矿井数量分别为:太原市50 座,大同市71 座,阳泉市50 座,长治市95 座,晋城市118 座,朔州市65 座,忻州市63 座,晋中市110 座,
吕梁市100 座,临汾市127 座,运城市18 座。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公司保留矿井133 座。重组整合工作完成后,全省将形成3 个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4 个5000 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10 个1000 万吨级以上的地方煤炭企业集团。
(二)目前山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进展情况 山西省政府晋政发[2009]10 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下发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实施,各市、县(区)党委、政府,各大型煤炭企业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全省11 个市的煤矿企业重组整合方案已通过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会议审查,长治、晋城、运城3 个市的煤矿企业重组整合方案保留矿井个数正在核对当中。太原等8 个市重组整合前矿井为1976 处,井型规模为30 万吨/年及以下矿井1450 处,30 万-60 万吨/年的矿井数461 处,90 万吨/年及以上矿井数65 处。重组整合后这8 个市压减矿井1316 处,保留矿井数为660 处,矿井规模30 万-60 万吨/年的247 处;90 万吨/年及以上的413 处,比重组整合前增加348 处,增加5 倍多;90 万吨/年矿井的总产能
占已批准8 个市重组整合后总产能的78.5%。
这8 个市重组整合后,国有大集团、大公司重组整合办矿304 处,分别占整合重组后矿井数量和产能的46%和43%。地方国有骨干煤炭集团重组整合办矿145 处,分别占整合重组后数量和产能的22%和18%。央企和省外大集团、大公司保留办矿16 处,分别占整合重组后数量和产能的2.4%和3.5%。
从前段已批复的11 个市的情况来看,到2010 年底,全省矿井数量保留1000 座,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的目标可以实现,其中,90 万吨/年以上综采矿井将占到产能的80%以上,其余保留的30 万-60 万吨/年矿井资源储量少、服务年限短,采完后退出,绝大部分矿井由国有大集团公司和地方骨干企业集团控股经营,产业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山西历史上形成的多小散乱的情况。
三、近年来山西省煤炭生产供应情况
近年来,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山西省煤炭生产、外销总量呈快速上升的趋势。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及全省煤炭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自去年四季度起,我省煤炭生产、外销总量降幅较大。
煤炭产量持续快速增长,重点煤矿产量比重逐年提高。2005-2008 年,全省煤炭产量分别增加5800.28 万吨、2702.6 万吨、4902.45 万吨、2555.99 万吨,同比增幅分别为11.69%、4.88%、8.44%、4.06%。四年来年均增长4000万吨左右,增幅平均为7.3%。
2004-2008 年,重点煤矿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44.70%、46.23%、51.73%、51.30%、53.14%,2008 年重点煤矿产量的比重比2004 年提高了8.44 个百分点。
2009 年1-6 月,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全省累计实现原煤产量2.66 亿吨,同比减少5236 万吨,下降16.45%。表1 2004-2008 年、2009 年1-6 月山西煤炭生产情况
单位:亿吨 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重点煤矿2.222.563.012.233.481.8非重点煤矿2.742.982.813.073.070.86总产量4.965.545.825.360552.66 2005-2007 年全省煤炭出省销量分别增加7739.3 万吨、3358.48 万吨、6959.96 万吨,年均增长6000 万吨,同比增幅分别为21.77%、7.76%、14.92%、平均增长14.8%。 2008 年全省出省销量与2007 年基本持平,从前三季度的情况来看,我省出省销量同比增加3859.72 万吨,增长10.04%,四季度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出省销量大幅下降,全年完成数与2007 年持平。
2009 年1-6 月,全省完成煤炭出省运量2.01 亿吨,同比减少8160 万吨,下降28.26%。
表2 2004-2008 年、2009 年1-6 月山西煤炭出省销售情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