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用法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如果括号内全部是引用的内容,那还加不加引号?
解析:
用
如果括号作补充说明时就必须用.
语文:例解引号的用法
作者: 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朱庆和
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它在标点符号中属于标号。一般用法有下列几种:
一、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例如:①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明确:这是在行文中的直接引用。因此,值得注意的是所引用的内容结束后,句号应该在双引号的里面)②“满遭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明确:这也是直接引用的一种,不过,“‘满遭损,谦受益'”与“这句格言”成为了同位复指,共同做了“流传”的主语,所以,双引号里的内容结束后,不需要加上其他标点)③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明确:这是一个陈述句,作者只引用《高山青》里的一句歌词作为行文的内容,所以,在所引用的话的引号外面加上逗号,与其他话语组成一个完整的陈述内容)④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明确:这一句与前面所讲的例②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所引用的内容的位置,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二、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例如,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方法怎样灵活多变,无不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的。(明确:这个语段涉及到的引用属于总分关系。“总”——“形散而神不散”;“分”——“形散”和“神不散”。所以,这里引号的作用表示着重要论述的对象)
三、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例如,①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明确:这里“之”字引用实际上表示的是摩形格的修辞手法,即形象化的将山路蜿蜒曲折比喻成为像“之”字)②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幺元素,在怎样运动。(明确:“足不出户”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脚不出家门。形容见识浅陋,视野不广。这里赋予它的特殊含义指我们的祖先,虽然处于远古时代,科学技术还没有今天这样发达,然而,他们已经能够从地球上探索出宇宙的某些奥秘)③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明确:“招牌”,原来的意思是指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或经营货物的牌子,作为商店的标志。这里的含义是指天上的各种各样的云朵,有经验的人看到它就会知道天气的情况,正所谓“看云识天气”)④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明确:这里的“聪明人”加上引号,其实是反话正说,修辞手法称之为反语。“聪明人”,既“愚笨者”)
此外,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例如,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朋友,人们不是说‘沉默胜于雄辩'吗?”(明确:“沉默胜于雄辩”是这句话直接引用之中的引用,为了表明层次,所以,要用单引号)再看双引号里面套用单引号的两个例子。如:①“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萧乾《枣核》)(明确:例①单引号突出“怪哉”之虫;例②单引号突出“北海”这一地名)
当然,如果单引号里头还需要引号,那就可以使用双引号。不过,这样用的机会很少了。
参考资料:jshnzx/xstd/xfzd0008
引号的用法有三种:
一是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二是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三是具有特殊含意的词语,需要标示。
例如:他吃吃地说:“你怎么了?你怎么了?”这里是行文中直接引了某人的话。再如:“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这里的“有物有序”就是作者要着重论述的对象,例如: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这句中的“聪明人”具有聪明过头了这样的特殊含意。此外,如果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用双引号,里边用单引号。
引号是一种很重要的标点符号,它包括起引号(用“表示)和引回号(用”表示)两部分。
引号最基本的用法是引用。引用包括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是把人所说的话完整地记录下来。分三种情形。例如:
1)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①“先喂饱你!”
2)“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②“我十分满意!”
3)“怕什么!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③
说明:例1)是说话人在前,说话在后的情形,例2)是说话人在中间,此前此后都是他说的话的情形,例3)是说话人在后面,前面是他所说的话。上述三个例句中的①②③处分别用冒号、逗号和句号,这是由引号所引发的固定搭配,不能变动。
间接引用是把某人的原话非正式地、不完整地、随语意拈来放在自己的话中的引用。这类引述如果不作明白交代,就很难发现它是引用。例如:
4)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岂但“你管得着吗”,而且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
5)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6)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由4)、5)、6)我们可以看出,跟引回号在一起的句号或逗号,都要放到引回号之后。如此相对照,直接引用是完整地明引某人原文,句号或逗号等打在引回号之前。
一般地说,起引号跟引回号要成对用,但也有例外,即一段接一段地直接引用时,中间段落只在段首用起引号,该段段尾却不用引回号。例如某人说了五段话,则第一、二、三、四、五段的段首都要用起引号,第一、二、三、四段段尾却不用回引号,回引号只用在第五段末。另外,引号里面又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例如:
7)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 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 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
引号除了引用外,还具有强调的作用,例如:
8)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9)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
另外,引号还有反语的效果,用来表示讽刺和嘲笑。例如:
10)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例10中的引号,表明秩序是不合理,文明是自我标榜,其实一点也不文明,用的是反话正说,具有嘲笑的客观效果。
问题描述:
如果括号内全部是引用的内容,那还加不加引号?
解析:
用
如果括号作补充说明时就必须用.
语文:例解引号的用法
作者: 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朱庆和
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它在标点符号中属于标号。一般用法有下列几种:
一、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例如:①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明确:这是在行文中的直接引用。因此,值得注意的是所引用的内容结束后,句号应该在双引号的里面)②“满遭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明确:这也是直接引用的一种,不过,“‘满遭损,谦受益'”与“这句格言”成为了同位复指,共同做了“流传”的主语,所以,双引号里的内容结束后,不需要加上其他标点)③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明确:这是一个陈述句,作者只引用《高山青》里的一句歌词作为行文的内容,所以,在所引用的话的引号外面加上逗号,与其他话语组成一个完整的陈述内容)④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明确:这一句与前面所讲的例②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所引用的内容的位置,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二、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例如,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方法怎样灵活多变,无不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的。(明确:这个语段涉及到的引用属于总分关系。“总”——“形散而神不散”;“分”——“形散”和“神不散”。所以,这里引号的作用表示着重要论述的对象)
三、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例如,①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明确:这里“之”字引用实际上表示的是摩形格的修辞手法,即形象化的将山路蜿蜒曲折比喻成为像“之”字)②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幺元素,在怎样运动。(明确:“足不出户”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脚不出家门。形容见识浅陋,视野不广。这里赋予它的特殊含义指我们的祖先,虽然处于远古时代,科学技术还没有今天这样发达,然而,他们已经能够从地球上探索出宇宙的某些奥秘)③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明确:“招牌”,原来的意思是指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或经营货物的牌子,作为商店的标志。这里的含义是指天上的各种各样的云朵,有经验的人看到它就会知道天气的情况,正所谓“看云识天气”)④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明确:这里的“聪明人”加上引号,其实是反话正说,修辞手法称之为反语。“聪明人”,既“愚笨者”)
此外,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例如,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朋友,人们不是说‘沉默胜于雄辩'吗?”(明确:“沉默胜于雄辩”是这句话直接引用之中的引用,为了表明层次,所以,要用单引号)再看双引号里面套用单引号的两个例子。如:①“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萧乾《枣核》)(明确:例①单引号突出“怪哉”之虫;例②单引号突出“北海”这一地名)
当然,如果单引号里头还需要引号,那就可以使用双引号。不过,这样用的机会很少了。
参考资料:jshnzx/xstd/xfzd0008
引号的用法有三种:
一是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二是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三是具有特殊含意的词语,需要标示。
例如:他吃吃地说:“你怎么了?你怎么了?”这里是行文中直接引了某人的话。再如:“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这里的“有物有序”就是作者要着重论述的对象,例如: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这句中的“聪明人”具有聪明过头了这样的特殊含意。此外,如果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用双引号,里边用单引号。
引号是一种很重要的标点符号,它包括起引号(用“表示)和引回号(用”表示)两部分。
引号最基本的用法是引用。引用包括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是把人所说的话完整地记录下来。分三种情形。例如:
1)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①“先喂饱你!”
2)“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②“我十分满意!”
3)“怕什么!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③
说明:例1)是说话人在前,说话在后的情形,例2)是说话人在中间,此前此后都是他说的话的情形,例3)是说话人在后面,前面是他所说的话。上述三个例句中的①②③处分别用冒号、逗号和句号,这是由引号所引发的固定搭配,不能变动。
间接引用是把某人的原话非正式地、不完整地、随语意拈来放在自己的话中的引用。这类引述如果不作明白交代,就很难发现它是引用。例如:
4)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岂但“你管得着吗”,而且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
5)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6)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由4)、5)、6)我们可以看出,跟引回号在一起的句号或逗号,都要放到引回号之后。如此相对照,直接引用是完整地明引某人原文,句号或逗号等打在引回号之前。
一般地说,起引号跟引回号要成对用,但也有例外,即一段接一段地直接引用时,中间段落只在段首用起引号,该段段尾却不用引回号。例如某人说了五段话,则第一、二、三、四、五段的段首都要用起引号,第一、二、三、四段段尾却不用回引号,回引号只用在第五段末。另外,引号里面又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例如:
7)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 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 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
引号除了引用外,还具有强调的作用,例如:
8)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9)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
另外,引号还有反语的效果,用来表示讽刺和嘲笑。例如:
10)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例10中的引号,表明秩序是不合理,文明是自我标榜,其实一点也不文明,用的是反话正说,具有嘲笑的客观效果。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