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唐太宗历史论文400字
涂绪谋在《唐太宗贞观之失述评》中指出,考诸史实,唐太宗失德、失策、失治之处甚多,若非忠智之士有所补救,他的许多过失都足以导致败家亡国。
贞观之所以称“治”,一方面由于唐高祖广用贤能、直言纳谏、安静养民的治国方略在贞观前期存在功效延伸,与隋末战乱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则是唐太宗与唐高宗授意史官在贞观历史记录中大肆隐恶饰美的结果。
首先,唐太宗失德于家,在一定程度上也贻害于国。
专制时代的中国以”家天下“为政治特色,君主治国的基础自然是治好家,所以君臣父子纲常伦理为治理国家的根本。
可是唐太宗却袭杀兄弟、逼父禅位、占叔父李瑗之姬 、夺小弟元吉之妇 。
可见唐太宗并没有封建时代圣明君主以仁孝治天下的德行。
从此唐王室 *** 、废储、残害宗室、乱家祸国的事例便层出不穷。
宋儒所云“唐三纲不正,无君臣父子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当属确论。
从这方面来看,唐太宗没有开创太平盛世的必然。
其次,唐太宗屡次曲法徇情,使贞观政治颇有法度之失。
侯君集破高昌时,与手下将士大肆窃掠财宝,造成了“数郡萧然,累年不复”的恶果,被依法收监,仅因为岑文本上疏说情,太宗便曲法而放人。
后来唐太宗诏自今皇太子出取库物,所司勿为限制,于是太子发取无度,左庶子张玄素上书劝谏,在早朝时被太子派人伺机狠揍一顿,几乎致死!太宗也不追究 。
同年,巨贪党仁弘事发,罪当死,太宗亲自作秀,曲法护其命。
撇开史书中唐太宗有关法制的光辉语录,对比研究贞观时期执法过程中随意性,诸如此类的事例还真不少。
第三,唐太宗在位时,一直梦想恢复封建诸侯制度,而这种制度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最可能导致内乱和亡国。
仅此而论,唐太宗本人不但不圣明,甚至很可能祸乱国家。
第四,唐太宗安边失计,黩武祸民导致了扰外乱内的严重后果。
贞观元年 ,诸州奏称岭南冯盎反,唐太宗命令将军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差点造成一场可能祸乱南中国的冤战。
贞观十六年高昌平定后,唐太宗不纳立高昌子弟为藩辅之谏,反发兵守其地,耗财扰民未得其利,以致突厥入寇。
贞观十七年,先允婚真诚和亲的薛延陀,后又耍诡计赖婚,用心阴毒却埋下外交失信的后患。
几年后伐高丽时,薛延陀引兵寇边,唐十数州不得安宁 。
贞观十八年起,唐太宗不听劝谏多次大规模兴兵进攻高丽,终于兵疲粮尽狼狈而返。
唐太宗悔恨之余却死不悔改,随后又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
为了制造进攻高丽的大量海用战船,不但役及江南十二州民众,而且影响了中国西南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定。
终于在“蜀人苦造船之役”、 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卖儿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的情况下引起雅、邛、眉三州人民造反。
朝廷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平定内乱,唐太宗本人也在人民的反抗声中暴病而亡。
由于唐太宗好大喜功,黩武祸民,扰外乱内,几乎重蹈隋朝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