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言文翻译
1. 如何快速学会翻译文言文
我们老师讲的:
翻译文言文有三要:信、达、雅。
信:忠实原文
达:通顺流畅
雅:优雅美好
如何做到?
主要就是多积累文言实词和句型(倒装、省略句等)
题主说的如何快速学会。
那么就应按照“信达雅”来。
1. 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如:“静”变为“静止”;“清”变为“凄清”
其实文言实词中有很多和现代汉语相近,题主只要多用这个要翻译的字组词,看看哪个词语更对文意。(不过有时要注意有些词古今含义不同,如“汤”,要讲成“热水”,而不是吃饭的汤)
2. 这个就要注意到虚词和介词的用法了。这里不多说,只要你能把翻译出来的词语重新组成通顺的句子就行了。
3. 这个很难的,有时会省略或补充一些短语或句子。如果题主是学生建议不要用,因为老师会认为关键的字词没有翻译出来,或乱翻译。如果非学生党,那么倒是无妨,只要增减的合情合理都可以的。
4. 翻译的时候难免会遇到生僻字,这是就要用字典,推荐题主使用古汉语词典(商务印馆)
2. 文言文 学备古今 的翻译
1. 2. 【译文】 自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
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毛诗》和《论语》。到了加冠成婚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著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
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为庸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
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於从事工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来终尽夭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
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
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以至有俗读说:“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踏著高齿屐,坐著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靠著用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
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外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马之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
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从战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家当老师;虽是历代做大官,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呢?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有位客人追问我说:“我看见有的人只凭藉强弓长戟,就去讨伐叛逆,安抚民众,以取得公侯的爵位;有的人只凭藉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时代,使国家富强,以取得卿相的官职。而学贯古今,文武双全的人,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学习又怎么值得崇尚呢?”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
琢磨过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为金玉本身是美物;一截木头,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但我们怎么能说雕刻过的木石胜过 尚未琢磨过的宝玉呢?同样,我们不能将有学问的贫贱之士与没有学问的富贵之人相比。
况且,身怀武艺的人,也有去当小兵的;满腹诗书的人,也有去当小吏的,身死名灭的人多如牛毛,出类拔萃的人少如芝草。埋头读书,传扬道德文章的人,劳而无益的,少如日蚀;追求名利,耽於享乐的人,多如秋草。
二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另外,我又听说:一生下来不学就会的人,是天才;经过学习才会的人,就差了一等。因而,学习是使人增长知识,明白通达道理。
只有天才才能出类拔萃,当将领就暗合于孙武、吴起的兵法;执政者就同于管仲、子产的政治素养,像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我也说他们已经读过了。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着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
人们看到乡邻亲戚中有称心的好榜样,叫子弟去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世人只知道骑马披甲,长矛强弓,就说我能为将,却不知道要有明察天道,辨识地利,考虑是否顺乎时势人心、审察通晓兴亡的能耐。只知道承上接下,积财聚谷,就说我能为相,却不知道要有敬神事鬼,移风易俗,调节阴阳,推荐选举贤圣之人的水平。
只知道不谋私财,早办公事,就说我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要有诚己正人,治理有条理,救灾灭祸,教化百姓的本领。只知道执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说我能平狱,却不知道侦察、取证、审讯、推断等种种技巧。
在古代,不管是务农的、做工的、经商的、当仆人的、做奴隶的,还是钓鱼的、杀猪的、喂牛牧羊的人们中,都有显达贤明的先辈,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博学寻求,没有不利於成就事业啊!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於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於做实事。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於是谨慎戒惧,起而照办。
不懂得服侍君主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守职不越权,见到危难不惜生命,不忘对君主忠谏,以利国家,於是凄恻自忠,要想效法。一贯骄傲奢侈的,要他看到古人。
3. 文言文翻译要怎样学的更快
古文翻译五字诀
换
就是把古文换成现代文。运用这种译法,要着重理解原文中疑难的词语。例,“燕辟废其学。”句中要着重理解的疑难词语是“燕”和“辟”。燕,解为玩弄或押玩;辟,解为邪僻或不正经的事。译为:“玩弄不正经的事就会荒废他的学业。”原句中的五个词都换成了现代词语。
补
即对原文缺少或省去的成分在译成现代文时予以适当的补充。运用这种译法,要注意分析原句的结构是不是省略句。例:“治乱,非天也。”这个句子也是个省略句,即()治乱,非天()也。译为:“国家的治乱,不是大造成的。”译文中的“国家”、“造成”都是补充进去的。
调
就是把原文结构是倒装句的调动为符合现代文结构的句式。运用这种译法,要分析这个句子是否倒装。例:“谁与,哭者?”分析原句结构,是个谓语前提的倒装句。译为:“哭的是谁呀?”原句“谁与”是个谓语,译时调到主语后。再如:“戌狄是膺,荆舒是惩。”原句中的两个分句都是宾语提前的倒装。“戌狄”、“荆舒”是宾语,“膺”和“惩”是谓语,“是”是提前宾语的标志词。把它们的位置调动一下,译为:“打击戌狄,惩罚荆舒。”
留
就是把原文中无法译出或不必译出的词保留下来不翻译。采用这种译法,要看清哪些同是古代的专有名词。例:“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译为:“秦国所忌怕的,只不过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统帅罢了。”译文中的“秦国”、“马服君”、“赵奢”、“赵括”都是古代的人名、国名、官名,在原文中是专有名词,不必翻译,也无法翻译,所以保留下来。
删
就是把原文中不需要翻译的词语删去,译文才会通顺,如果勉强译出,译文就会显得别扭。例如:“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译为:“如果粮食多,财富有余,干什么事不能成功?”原文中两个“而”字都删去不译,所以译文显得简洁通顺;反之,如果把“而”保留下来,译为“而又”,就显得多余和别扭了。
换、补、调、留、删五种翻译古文的方法,往往要综合运用,须按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夫星之坠,木之鸭,是大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译为:“天上星星的陨落,林间发出的响声,这是天地的变化,气候的化育,很少出现的现象罢了。”译文中的“天上”、“发出”是补;“陨落”、“响声”、“气候”、“现象”、“少”、“出现”是换;“夫”、“之”在译文中被删;“星”、“变”是留;“物之罕至者”译为“很少出现的现象(罕至之物者)”是调。
4. 人为之学文言文翻译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一天天进步,那就是在一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不好的习气而自己还不知道。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路费,仍要广泛得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与古人相合,以便探求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对着墙壁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勉励自己吗?。
5. 文言文翻译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习怎样开始?哪里终结?说:这几则始于诵经,最终在读礼;其意义就开始了为人,到成为圣人,真积聚力量长期收入,学习到了死后就停止了。所以学习数有结束,如果它们的意义是不可须臾离开的。是的,人的;放弃的,禽兽的。所以写的,政事的准则;诗的人,中的声音的地方停止了;礼的人,法的大分,类似的纲纪的。所以学习到了礼就停止了。这是关于道德的准则。礼的敬文的,快乐的中和的,《诗》、《书》的广泛的,《春秋》的表现,在天地之间的结束了。君子的学问啊,进入耳朵,在自己的内心,分布在四肢,表现在举止。方面阐述,蝡而动,一个可以做法则。小人的学习方法,进入耳朵,从嘴巴;口耳之间,就四寸罢了,为什么足以美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为了自己,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别人。君子的学问啊,因为美本身;小人的学习方法,认为禽犊。所以不用问就告诉说他傲慢,问一个,告诉二对的囋。傲慢、不对,囋、不对;君子如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