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文言文答案
1. 【《道行》的阅读答案】
道 行①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②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③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④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⑤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⑥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闻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⑦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嘿嘿一笑:“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⑧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⑨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⑩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⑩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⑩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⑩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瞽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喷啧赞叹,拍手叫好.⑩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⑩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⑩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争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⑩“那你现在就不怕了?”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⑩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⑩大家再也不叫他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 16.皮挑儿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7.小说为什么用大量文字写于先生?(4分) 18.你认为于先生“就这样一个能人”,为什么“愣是一生不收徒”?(4分) 19.大家原来叫他“皮挑儿”,为什么后来改称“皮先生”?(4分) 20.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4分) 21.第⑦⑨段“嘿嘿”一词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22.你认为皮挑儿需经过哪些努力才能学得皮影绝技?(4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16.德行高,道行高.(说明:本题2分.)17.衬托出皮挑儿德行更高,道行更高.(说明:本题4分.)18.保住自己的名声,保住自己的饭碗;缺乏皮挑儿那种“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的责任意识.(说明:本题4分.)19.他给于先生挑担,身体低微,大家只知其姓,不知其名,故称之为“皮挑儿”;后来大家发现他德行好道行又高,心生敬意,故改称“皮先生”.(说明:本题4分.)20.一系列动词妙用与排比手法的用法,使于先生皮影中的动物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说明:本题4分.)21.使皮挑儿和于先生的形象更加生动传神.(说明:本题2分.)22.留心观察;用心感悟;勤学苦练.(说明:本题4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2. 君道 文言文阅读答案
只有翻译,因为不知道问题。
请参考一下。君 道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
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
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
书曰:‘睿作圣’。诗人曰:‘岐有夷之行,子孙其保之!’”宣王曰:“善!”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借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
陈灵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陈其亡矣!吾骤谏君,君不吾听而愈失威仪。夫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而草为之靡,是故人君之动不可不慎也。
夫树曲木者恶得直景,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号,垂显令之名者也。易曰:‘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于身,加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天地动而万物变化。诗曰:‘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此之谓也。今君不是之慎而纵恣焉,不亡必弑。”
灵公闻之,以泄冶为妖言而杀之,后果弑于征舒。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对曰:“有之。”
哀公曰:“何为其不博也?”孔子对曰:“为其有二乘。”哀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也?”孔子对曰:“为行恶道也。”
哀公惧焉。有间曰:“若是乎君子之恶恶道之甚也!”孔子对曰:“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则百姓之亲之也,亦不能甚。”
诗云:‘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诗之好善道之甚也如此。
哀公曰:“善哉!吾闻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微孔子,吾焉闻斯言也哉?” 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
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
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险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究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非禹之义,而归舜之德。
’”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摄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诗曰:“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此之谓矣。
河间献王曰:“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以导之,凿江通于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者,利归于民也。” 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
书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虞人与芮人质其成于文王,入文王之境,则见其人民之让为士大夫;入其国则见其士大夫让为公卿;二国者相谓曰:“其人民让为士大夫,其士大夫让为公卿,然则此其君亦让以天下而不居矣。”
二国者,未见文王之身,而让其所争以为闲田而反。孔子曰:“大哉文王之道乎!其不可加矣!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敬慎恭己而虞芮自平。”
故书曰:“惟文王之敬忌。”此之谓也。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
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大理,益掌驱禽,尧体力便巧不能为一焉,尧为君而九子为臣,其何故也?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成厥功以王天下。
3. 君道 文言文阅读答案
只有翻译,因为不知道问题。
请参考一下。君 道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
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
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
书曰:‘睿作圣’。诗人曰:‘岐有夷之行,子孙其保之!’”宣王曰:“善!”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借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
陈灵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陈其亡矣!吾骤谏君,君不吾听而愈失威仪。夫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而草为之靡,是故人君之动不可不慎也。
夫树曲木者恶得直景,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号,垂显令之名者也。易曰:‘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于身,加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天地动而万物变化。诗曰:‘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此之谓也。今君不是之慎而纵恣焉,不亡必弑。”
灵公闻之,以泄冶为妖言而杀之,后果弑于征舒。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对曰:“有之。”
哀公曰:“何为其不博也?”孔子对曰:“为其有二乘。”哀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也?”孔子对曰:“为行恶道也。”
哀公惧焉。有间曰:“若是乎君子之恶恶道之甚也!”孔子对曰:“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则百姓之亲之也,亦不能甚。”
诗云:‘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诗之好善道之甚也如此。
哀公曰:“善哉!吾闻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微孔子,吾焉闻斯言也哉?” 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
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
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险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究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非禹之义,而归舜之德。
’”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摄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诗曰:“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此之谓矣。
河间献王曰:“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以导之,凿江通于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者,利归于民也。” 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
书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虞人与芮人质其成于文王,入文王之境,则见其人民之让为士大夫;入其国则见其士大夫让为公卿;二国者相谓曰:“其人民让为士大夫,其士大夫让为公卿,然则此其君亦让以天下而不居矣。”
二国者,未见文王之身,而让其所争以为闲田而反。孔子曰:“大哉文王之道乎!其不可加矣!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敬慎恭己而虞芮自平。”
故书曰:“惟文王之敬忌。”此之谓也。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
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大理,益掌驱禽,尧体力便巧不能为一焉,尧为君而九子为臣,其何故也?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成厥功以王天下。
4. 《求知之道》文言文阅读答案是什么
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只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复求知其二上也;止知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次之也;止知其一,恶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
译文:人不是圣贤,怎可能什么都知道呢?只知道其中一点,唯恐不只是这一点,而想方法去寻求另外的内容,这是最聪明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点,因为听别人说还有另外的含义,这是差一些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点,喝彩人说还有另外的意思却不敢相信,这是又差一些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点,讨厌别人说还有另外的意思,这是最差等的求知者.
5. 管鲍之交速度~~~~~~~~~~出几道管鲍之交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速度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鲍叔终善遇之 对待B.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了解C.知我不遭时也 遭受D.子孙世禄于齐 享俸禄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鲍叔知其贤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乃设九宾礼于庭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C.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 公辞焉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公子怪之 A.鲍叔不以我为愚 B.知我不羞小节 C.召忽死之 D.以身下之4.对下面句子分句间的关系相同的一项是( )①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②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③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④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管仲既作,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欺负B.鲍叔遂进管仲 举荐C.一匡天下 匡正 D.尝与鲍叔贾 做买卖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为言 B.鲍叔不以我为不肖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D.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8.下面六句话分别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 )①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③鲍叔遂进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⑤多鲍叔能知人也 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②③⑤9.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做买卖常占便宜.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原因是鲍叔知道管仲没遇上好时运.B.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这都是鲍叔知贤、荐贤、让贤的结果,说鲍叔是最大的功臣一点都不为过.C.在常人看来,管仲无德、无才又贪心,但鲍叔独具慧眼,他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缺乏磨练、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D.本文虽选自《管晏列传》,但并没有把主要笔墨放在写管仲的个人功绩上,而是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重点写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10.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题答案】1.C 2.C 3.B 4.C 5.略 6.A 7.B 8.D 9.A 10.略译文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 *** ,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就有十几代人,常常是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