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的常识
展开全部
1.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学习文言文需要有很好的语言、语法和文学功底。
2.关于古文的基本常识
古文定义: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强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3.关于古文的基本常识
一. 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一.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常识1.实词的古今异义:有一部分文言实词的古今意义没有变化,可以用它的今义去理解文言文。
一部分实词在文言中古义与今义都用,这个语境用的是古义,那个语境用的是今义,阅读时必须结合它所在的句子去分析斟酌。多数文言实词的古义和今义是不同的,不能用今义去理解它在文言文中意义。
具体地说,这种古今词义的差异体现在四个方面:词义扩大或缩小了,如“江”、“好”、“臭”、“让”;感 *** 彩有了变化,如 :“卑鄙”、“爪牙”、“锻炼”、“钩心斗角”、“师心自用”等;古今义没有任何联系,已经转移了,如:“涕”、“偷”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而其归书也必速 后五年,吾妻来归 (2)使使如秦受地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矣。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此诚社稷存亡之秋也 (5)毛遂自赞于平原君 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6)父已在先,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子与我衣,我活也 蹇叔之子与师 (7)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8)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9)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0)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11)便言多令才,年始十八九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 此三子者,吾遗恨也 (13)为学有难易乎?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贼易之 (14)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独不怜公子姊乎? 独畏廉将军哉?(15)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16)王有疾在奏里,不治将恐深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17)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18)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 (19)可为约束,立制度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20)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1)少时,家贫,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愿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2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24)哭泣无涕,中心不泣 (25)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26)光武悬令,往往物色之 (27)去:离开;(时空)距离 /虽:虽然;即使 / 每:每次、每逢;经常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祥:预兆 锻炼:玩弄法律,使人入罪 (2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29)劝君更尽一杯酒 果行,国人皆劝 (30)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31)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管仲相齐,齐大治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君之面,位不过封侯;相君之背,贵不可言 (3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33)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2.区分单音词与双音词:文言文只有少量的双音词,不能撤分开来理解。
一些连绵词、叠音词、专用名词、表示时间的词都属于这一类。如:憔悴、展转、窈窕、惆怅、参差、仿佛、踯躅、徜徉、逡巡;社稷、天子、足下、布衣、宾客、区区、郁郁唧唧;斯须、须臾、少间、有顷、有间、久之、质明、黄昏、人定、鸡鸣、隅中。
另外,有些双音节词在特定的语境里也不能撤分开来理解,只能把它当作一个词。如:“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是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旦日,卒中往往语。”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同一个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有时是两个单音词,有时是一个双音词,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去仔细分辨。
胜相士,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以武贤,上以为大将 吾祖死于是,吾父又死于是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冬有雷电,夏有霜雪,然而寒暑之势不易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言文中一般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单音词居多。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双音词的,在文言里往往是两个单音词,需要撤分开来理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公车特征拜郎中 /于是相如前进缶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屈原行吟泽畔,形容枯槁,颜色憔悴 今齐。
4.关于古诗文常识
青莲居士——李 白(唐代大诗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
草堂居士——魏 野(北宋诗人);
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东坡居士——苏 轼(北宋文学家);
淮海居士——秦 观(北宋词人);
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女诗人);
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茶山居士——曾 畿(南宋诗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
遂初居士——尤 袤(南宋诗人);
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
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无诤居士——刘 迎(金文学家);
六如居士——唐 寅(明画家、文学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温陵居士——李 贽(明文学家);
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
慎娱居士——李流芳(明文学家、画家);
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
5.关于古文的基本常识
古文定义: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
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
《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
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强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
(《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学习文言文需要有很好的语言、语法和文学功底。
2.关于古文的基本常识
古文定义: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强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3.关于古文的基本常识
一. 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一.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常识1.实词的古今异义:有一部分文言实词的古今意义没有变化,可以用它的今义去理解文言文。
一部分实词在文言中古义与今义都用,这个语境用的是古义,那个语境用的是今义,阅读时必须结合它所在的句子去分析斟酌。多数文言实词的古义和今义是不同的,不能用今义去理解它在文言文中意义。
具体地说,这种古今词义的差异体现在四个方面:词义扩大或缩小了,如“江”、“好”、“臭”、“让”;感 *** 彩有了变化,如 :“卑鄙”、“爪牙”、“锻炼”、“钩心斗角”、“师心自用”等;古今义没有任何联系,已经转移了,如:“涕”、“偷”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而其归书也必速 后五年,吾妻来归 (2)使使如秦受地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矣。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此诚社稷存亡之秋也 (5)毛遂自赞于平原君 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6)父已在先,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子与我衣,我活也 蹇叔之子与师 (7)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8)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9)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0)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11)便言多令才,年始十八九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 此三子者,吾遗恨也 (13)为学有难易乎?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贼易之 (14)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独不怜公子姊乎? 独畏廉将军哉?(15)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16)王有疾在奏里,不治将恐深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17)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18)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 (19)可为约束,立制度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20)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1)少时,家贫,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愿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2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24)哭泣无涕,中心不泣 (25)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26)光武悬令,往往物色之 (27)去:离开;(时空)距离 /虽:虽然;即使 / 每:每次、每逢;经常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祥:预兆 锻炼:玩弄法律,使人入罪 (2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29)劝君更尽一杯酒 果行,国人皆劝 (30)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31)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管仲相齐,齐大治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君之面,位不过封侯;相君之背,贵不可言 (3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33)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2.区分单音词与双音词:文言文只有少量的双音词,不能撤分开来理解。
一些连绵词、叠音词、专用名词、表示时间的词都属于这一类。如:憔悴、展转、窈窕、惆怅、参差、仿佛、踯躅、徜徉、逡巡;社稷、天子、足下、布衣、宾客、区区、郁郁唧唧;斯须、须臾、少间、有顷、有间、久之、质明、黄昏、人定、鸡鸣、隅中。
另外,有些双音节词在特定的语境里也不能撤分开来理解,只能把它当作一个词。如:“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是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旦日,卒中往往语。”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同一个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有时是两个单音词,有时是一个双音词,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去仔细分辨。
胜相士,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以武贤,上以为大将 吾祖死于是,吾父又死于是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冬有雷电,夏有霜雪,然而寒暑之势不易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言文中一般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单音词居多。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双音词的,在文言里往往是两个单音词,需要撤分开来理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公车特征拜郎中 /于是相如前进缶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屈原行吟泽畔,形容枯槁,颜色憔悴 今齐。
4.关于古诗文常识
青莲居士——李 白(唐代大诗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
草堂居士——魏 野(北宋诗人);
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东坡居士——苏 轼(北宋文学家);
淮海居士——秦 观(北宋词人);
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女诗人);
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茶山居士——曾 畿(南宋诗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
遂初居士——尤 袤(南宋诗人);
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
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无诤居士——刘 迎(金文学家);
六如居士——唐 寅(明画家、文学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温陵居士——李 贽(明文学家);
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
慎娱居士——李流芳(明文学家、画家);
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
5.关于古文的基本常识
古文定义: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
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
《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
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强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
(《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