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是什么意思
迎春的释义:迎候春天; 迎新年。
1. 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春配应五方之东、五色之青,故于立春日,天子率百官出东郊祭青帝 ,迎接春季到来。
《后汉书·祭祀志中》:“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 。车骑服饰皆青。”
韦缜 《读春令赋》:“辨色而金貂列位,迎春而玉辂回轮。”
2. 后世地方官例于立春前一日,率士绅僚佐,鼓乐迎春牛、芒神于东郊,谓之“迎春”。
《初刻拍案惊奇》卷七:“盖因刺史迎春之日,有个白衣人身长丈馀,形容怪异,杂在人丛中观看。”
3. 迎候春天。
何承天 《芳树篇》:“翠颖陵冬秀,红葩迎春开。”
谢燮 《早梅诗》:“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毛泽东 《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4. 迎新年。
朱树诚 《我爱这一行》:“元旦晚上,她们剧团要同我们厂开一个迎春联欢晚会。”
5. 花名。即迎春花。
白居易 《对新家酝玩自种花》:“香曲亲看造,芳丛手自栽;迎春报酒熟,垂老看花开。”参见“ 迎春花 ”。
6. 本指古代在立春前一天,君王率领百官迎祭的习俗。现泛指迎接春天。
春节节日起源: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圆、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相关来历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
春节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