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历史》读后感

 我来答
哲哥聊历史2333
2022-12-23 · TA获得超过475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24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0万
展开全部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历史》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大学生《历史》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历史》读后感【一】

  读希罗多德的《历史》是需要很大的耐心的。首先是因为此书牵涉的地域跨度太大、年代跨度太长,人物、事件头绪太多。从空间上看,东起印度、西至直布罗陀海峡,北到北极圈附近,南达尼罗河的源头,希罗多德都涉及到了。从时间上看,从吕底亚王国的兴起(约680 BC)到希腊人击退波斯人的侵略(479 BC),前后200年。这还只是书中的主线,如果加上插叙中提到的其它事件,则有的可以上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另外,作者特殊的讲述方式也是原因之一。他不断地打断自己的叙述,不断地在一件事讲到一半时插进一段有关的背景介绍。这种插话,短的时候大概是一、两节,但长起来就不得了。最长的一段是有名的介绍埃及风俗的第二卷。整整一卷182节,除了第1节之外,完全和叙述主线没有直接关系。更有甚者,在这种插话之中有时他还要插进另一段,于是就形成了“插话中的插话”。比如第五卷第55节(简记为五55,后文同此)以下,希罗多德讲到阿里斯塔戈拉(Aristagoras)——反抗波斯的伊奥尼亚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到希腊本土寻求支援。他先到了斯巴达,但没有结果,便转去雅典。这里作者插进一大段追述(五55至五96),向读者介绍雅典是如何摆脱僭主的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这本来不过分。可他在五57又插进了一段,介绍起杀死雅典末代僭主希庇亚斯之弟希帕库斯,并最终引发人民起义的两位英雄的原籍——盖菲拉(Gephyraei)。这还不算完,在紧接下来的五58,他又开始讲述和盖菲拉人一道在希腊本土定居的腓尼基人,进而开始讨论自己的一个研究成果——他认为希腊字母是腓尼基人传来的,并花了3节的篇幅(五59至五61)来举例说明之。这个研究成果诚然是很具洞察力的,但是和盖菲拉人有什么关系?和雅典人摆脱僭主有什么关系?和伊奥尼亚起义有什么关系?这种“插话中的插话中的插话”——我称之为“三次方插话”——在希罗多德的书中并不只此一处。比如这个“三次方插话”结束之后,在五96之前,即“一次方插话”结束之前,还有几段“二次方插话”和“三次方插话”。我要是苛刻一点的话,甚至连“四次方插话”都能找出来。

  (当然,《历史》并非完全地缺乏主线。插话多的情况也只在前五卷中比较明显。后四卷因为已经开始直接叙述希腊-波斯战争,所以插话就减少了很多,现代人看到这里应该会觉得轻松了一大截。)

  如果一定要介绍一点背景知识,又和正在叙述的主题没有直接联系,今天的作者大概会用脚注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但希罗多德不会,而且我感觉就算他那个时代有脚注这种东西,他也不愿意采用。插话是他讲述方式的特征,而脚注是不能满足他的需要的——谁也没有在现代著作中见过“脚注的脚注的脚注”这种东西吧?

  这种时不时地脱离主题的叙述方式,或者说主题不明确、主线不清楚的叙述方式,你可以认为是当时文学技巧本身不完善的结果。但如果你心胸放开阔一点的话,也可以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特殊魅力的叙述方式。我想凡是读过未经改编的《一千零一夜》的人,都能明白这种“故事中套故事”的结构其实并不罕见,也并不单调。它是一种随着语言∕叙述∕故事∕logos本身的流动而流动的讲述方式。它是一种随时准备分流、回溯、旋转、重新汇合的言说之河。现代派小说中有所谓“意识流”、“生活流”的说法,借用一下这类术语,我也可以叫希罗多德的讲述方式是一种“叙述流”,或者说“logos流”。它想向人们展示的,其实并不是一个有着清晰的原因-结果∕开端-结局的、单线条的、摆在那里的固定的话语客体,而是一个有着众多线索、可以随时把某一段拆开,单独讲述的、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目的去解读的言说主∕客体结合物。不光是读者可以以不同的途径来接近它,如果作者希罗多德不想讲述希波战争的话,他完全可以根据手头的材料,在诸如《希腊及周边地区风土志》或者《希腊及周边地区政治沿革录》的题目下重新开始他的叙述。而如果是这样一本书,而不是《历史》流传到今天的话,人们从中能得到的信息量,我想并不少于今天的《历史》的80%,只怕在有些方面会超过100%。

  “流”与“路”的区别,就在于流本身就没有,也不要求有明确的导向性,它往往是“讲到那里算那里”的,人们面对它也只有“随波逐流”的份;而路再怎么复杂,就算成了一片四通八达、无所不至的路网,但只要人一走上它,人的目的性,也就是“我要从哪里到哪里去”的心态是避免不了的。这也就是“意识流”不能被称为“意识路”的原因。“路”总是从原始的环境中,被“走得多了”走出来的、和原始环境不一样的东西,而“流”却是包围着你的、迷惑着你的方向感的、浑然一体的原始之物本身。对于《历史》,追求一种clearly cut的结构,既是我们现代人的误区,也是无奈。

  大学生《历史》读后感【二】

  希罗多德《历史》分上下两册,我读了第一卷,对第一卷中的一些话有些感想,作了如下摘要:

  雅典人梭伦在外视察期间到撒尔迪斯访问了克洛伊索斯,克洛伊索斯向他请教:到目前为止在他所遇到的所有的人中间,怎样的人是最幸福的?然而梭伦却正直无私,毫不谄媚地回答他排在前面的都是普通人,这时克洛伊索斯发火了,他说:“雅典的客人啊!为什么您把我的幸福这样不放到眼里,竟认为它还不如一个普通人?”梭伦这样回答说:“人间的万事真是完全无法逆料啊。说到你本人,我认为你极为富有并且是统治着许多人的国王;然而就你所提的问题来说,只有在我听到你幸福地结束了你的一生的时候,才能够给你回答。毫无疑问,纵然是豪富的人物,除非是他很幸福地把他的全部巨大财富一直享受到他临终的时候,他是不能说比仅能维持当日生活的普通人更幸福的。因为许多最有钱的人并不幸福,而许多只有中等财产的人却是幸福的。拥有巨大财富的不幸的人只在两方面优于幸福的人:但幸福的人却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前者。

  有钱的人更有能力来满足他的欲望,也更有能力承受大灾难的打击。后者当然不能象前者那样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并且也经不住这样的灾难,然而他的幸运却使这些灾难不会临到自己身上,此外,他还会享受到这样的一些幸福:他的身体不会残废,他不会生病,他不会遇祸,有好孩子,又总是心情愉快的。如果在这一切之外,他又得到善终的话,这便正是你所要寻求的人,也就是够得上称为幸福的人了……” 确实像文中梭伦讲的那样:有钱的人更有能力来满足他的欲望,也更有能力承受大灾难的打击;没钱的人当然不能像有钱人那样尽情满足自己的欲望,诚然也经不住灾难,但是我觉得他们会活的简单点、潇洒点,没有那么多的约束。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罗丝深受所谓“上流社会网”的束缚,让她喘不过气来,感觉快要窒息了;卡尔却很享受贵族的待遇,认为有钱就是万能的;不羁少年杰克什么都没有,连泰坦尼克号的船票都是赌博得来的,但他活得很快乐。罗丝与杰克认识之前她是一位富家小姐,什么都不缺,可是每天形同行尸走肉,感觉不到幸福;与杰克相识后,虽然杰克没有钱,但是他每天都能带她发现生活的快乐之处,是一种金钱没法买到的开心。

  势利的卡尔邀请杰克一块吃晚餐,想看杰克出洋相;可是杰克表现很好,他并不觉得自卑,他讲了自己的经历,贵族人都很认真地听着他的讲述,这无疑是他们所没有经历过、无法感受得到的,他们觉得很新奇。我感觉杰克的出现也为僵化的贵族社会注入了新的血液。影片中有这样一幕:一个富家小女孩从小就要学习各种礼仪,并且在休息的茶餐厅里也在练习喝茶必须的“叠餐巾”,这让我感到心酸。

  我们普通人有时会很羡慕那些有钱人,想买什么就可以买什么,什么都不不缺,殊不知光环下的他们其实是不快乐的,他们会担心会不会有一天遭到绑架什么的……而普通人从来不会有这样的担忧。其实幸福很简单,不需要有什么轰轰烈烈,只要平平安安,完成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最后善终,这样就可以说他是个幸福的人了。

  大学生《历史》读后感【三】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希罗多德《历史》的上下册,其上册与下册给我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上册的内容不像一本关于战争的历史书,而更像是希罗多德环游各国时所写的观后感类的散文,上册的内容并没有严格的主线,包括有地理,文化,神话,风俗,政治,战争等,而下册是严密的写了希腊和波斯之间的战争,对于我们研究希波战争史有非常大的帮助。

  希罗多德在编撰《历史》时所奉行的宗旨是只要是他所听到的或看到的,不管正确与否,他都会把它记录下来。因此,我们在看希罗多德《历史》时也要注意史料的正确性,带着怀疑的态度来观看这本书。

  接下来我所写的是我看完希罗多德的《历史》后的收获和感想。

  从希罗多德《历史》中不难发现,不管是当时的希腊,还是波斯等国,在实行重大事件,例如战争,都会进行神托,这非常类似与我们古代中国商周时期的占卜。这种神托就相当于玩弄国家命运,但是在当时他们是非常相信的,例如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历史》上册的第31页第66部分拉凯戴孟人派人去请示神托,问是否能够征服全部阿尔卡地亚,佩提亚告诉他们不可以,但是可以进攻铁该亚,拉凯戴孟人深信不疑,结果不仅没有占领铁该亚,反而成为了敌人的奴隶,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而这种依靠神托的事件还有许许多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于我来说,在《历史》上册中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居鲁士与其外公阿司杜阿该斯的故事了。虽说阿司杜阿该斯是想要维护他自己的统治,但是我对于他残忍的迫害自己的外孙子居鲁士的行为感到可耻,不过类似这种行为古今中外都有,比如中国的玄武门之变,或许,要想长久的统治,就是不能够带有太多的私人情感。而居鲁士可以幸存下来,哈尔帕格斯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居鲁士后来可以返回波斯,这和居鲁士本身的智慧胆量是密不可分的,就像商务印书馆《历史》上册第60页第五行所写,阿司杜阿该斯望着居鲁士问:“是你这样一个贱人的儿子竟敢对我们国内最大人物的儿子施行无理吗?”居鲁士并没有畏惧国王的质问,而且还非常从容的回答了他的问题,我想这是没有多少孩子可以做到的,而这也是成为一代国王所必不可少的品性。果然,居鲁士安全的回到了波斯,在哈尔帕格斯的帮助下,召集波斯人,并联合叛离美地亚人的那些人一起摆脱阿司杜阿斯的统治,最后还打垮克洛伊索斯,成为了整个亚细亚的主人。

  另外,在希罗多德《历史》当中,有不少故事是引发人深思的,并且带有一定的哲理性,例如商务印书馆《历史》上册第45页第18段克洛伊索斯所说:“没有一个人愚蠢到爱好战争甚于和平,不是像平时那样儿子埋葬了父亲,而是父亲埋葬了儿子。”我觉得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生离死别成为了战争的常态。具有哲理性的花语是可以触动人心的,当居鲁士听到克洛伊索斯所说的话时,居鲁士不仅没有杀他,还要他坐在身旁,对他照顾备至。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认为居鲁士是一个具有宽阔胸襟和重视人才的人,居鲁士要克洛伊索斯说出对他的不满,而且诚恳的寻求解决措施,这不是每个国君都可以做到的,他的这些品性是他成为一个贤明的君王必不可少的条件。说回哲理性的故事,我觉得这里有一个故事乃至对于现今的我们来说也非常有用,这就是商务印书馆《历史》上册93页到94页所写的关于大流士打开女王陵墓想获取金钱的故事,当他打开陵墓时,只看到尸体和一行字:“如果对于金钱你不是贪得无厌,而在取得金钱时又不是不择手段的话,你是不会打开死者的棺材的。”

  这个故事,对于现今金钱至上的人们来说很有告诫作用,我们应该把金钱把在一个适当的位置,没有金钱确实不行,但是金钱不是至高无上的,我们不能无限制的追求金钱,更不能为了金钱而做出违反伦理道德的事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