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优劣点。
繁体字和简体字各有优劣,简体字的优点就是繁体字的缺点,而简体字的缺点就是繁体字的优点,因此以简体字的优缺点为例,就可以明确说明两者各自的优劣,具体如下:
简体字相比繁体字的优点
1、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目,使汉字变得易于书写;
2、提高了阅读的清晰度;
3、减少了通用汉字的字数;
4、简化后产生了一些新形声字表音比繁体字准确。
简体字相比繁体字的缺点
1、部分简化字使用了“符号代替“,打乱了字族的严整性。如汉、权、鸡、仅、邓等字,“又”作为简化偏旁替换了本身完全不同的四个繁体字偏旁,同时既不能表音,也不能表意,属于难以理解的密码文字。
2、同音代替合并了一些汉字,例如干、干、干(擀的右部偏旁),面、面(左麦右面),只、只(上隹下又),经常会导致表意混乱(特别是在文言文中),引起歧义。例如“船只靠在北港”,用简化字书写可以有两种解释。
3、简化字扰乱了汉字系统的一致性,使中、日、韩、越等本身使用一致的传统汉字的国家逐渐开始产生汉字文化裂隙。
4、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
5、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脱节,做成人为的“书不同文”。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主要是考虑到大陆地区在世界
6、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化字的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先书体的特殊美感。
繁体字化成简体字的原则
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遵照“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进行简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简字数,废除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异体字。
1955年,我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二是减少笔画。1964年,我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公布了《简化字总表》,共有简化字2238个,把平均每字16到19画的繁体字简化成平均每字8到11画的简化字。
研究者们和大众的交织会让文化内涵更加深刻以及丰富,繁体和简体非要做区分吗?简体字现在承载古代的文字体系没什么问题,可能会有的习语或文字少了些形韵或更加包罗万象的抽象,也许是短板,但是文字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性,承载现时的看得见的文化也是汉字变化的应处。此处表达不出来的情感也是应该写出来的一部分,有的东西能表达,有的东西不能表达,各人表达的还各不相同,世事在变,文字包罗万象,有时候也会也罗列不出来人类的需要,依需而动,量体裁衣,动静结合是文字的内蕴也会能支持人们内心情感的尽量表示,而且最重要的是这种文字传承的东西比较完好传到现在人的心里就表明之前肯定不会有完全的断层的出现,但是偶尔的断层还是会有,简体字也是统一简化了全国不同汉字的样式,也算是对断层做了修补。
其余的文字的优势什么的,不用说,用汉字表达和英文表达单看文字的含义表出的意境肯定有相当大的不同,如果说一种语言比另一种语言更有内涵,那么另一个语言也能对又另一个语言找到同样的内涵优势,如此无穷尽然,最后在可数的老多老多文化中就有一个顶级文字内涵国家或者语言了吗?就有最末的那个了吗?抛开各自的传统谈内涵就是瞎扯淡。
至于简体繁体之争,简化是对时代的妥协也是对人民的进步,而繁体自然也能承载,但是在当代却不能继承,因为继承不只是纯粹的继承了,他的意义也变了,是想看到广袤土地上的人们都能沐浴到同样却也另样的思想,都能吃上百姓人民饭,这个“都”在当时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回到开题,文化大致相同,目标不大致相同,如果非论意境如何?你的意境能赶得上造出习语或者字的人的意境吗?你以为的意境都是前人幻有的意境,重要的是你又幻化出字的意境了没有?有没有把之前的和自己的传续下去?浓墨重彩的添上一笔很困难却也是正在时时刻刻无时无地不在发生的。
2016-01-23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1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简化。除中国大陆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在简化汉字,是大势所趋。
2.中国大陆规定的简体字基本源于民间业已流传的写法,其中一些来自古体,并非凭空创造。
3.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且废除繁体中的异体字便于民众交流。
4.中国大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专事出版古代典籍的出版社通常使用繁体,繁体典籍很容易找到。
5.大部分受简化字教育的中国大陆人在阅读繁体字时并未出现明显理解困难。
6.在电脑、手机、PDA等数字设备,文字大小有限,简化汉字因笔画较简单,显示较清楚。
问 繁体字哪儿更有内涵?更体现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