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话比较说明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并谈谈你的看法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有天生的良知良能。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
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仁义的行为,不学就会,不必思虑就知道,孟子认为天下人都是如此,人人生下来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善
性。所以人性是善的。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本”的意识。君王失天下的原因,就在于失去了民心。他认为苦能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便能得到天
下,“得其民,斯得天下以。”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不仅在平民中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是封建帝王也有所畏惧,所以孟子追寻性善论。
孟子发扬了孔子的仁学思想精神;他讲仁义,求仁政,强调道德情操的修养和人格的磨练,把民本思想发展到极致。孟子还特别强调人应该加强
道德修养,已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理想人格首先表现为善的德行,而善又以广义的仁道精神为内容,这就是孟子追求的。从某种角度而言,正是由于孟子的努力,才使的儒学思想更加完善,更具有实践意义。
荀子主张用礼制来规范人们的思想,注重后天的环境的影响来善化,荀子他则由后天经验论与行为的效果来论人性,不承认人具有先天的善端与道德意识。
认为“性”虽然是出生时就有,但只是有天然情欲而已。荀子认为人会为善,是因为人后天的学习与努力的成果,如果是顺从人原始的性,反而会变成如果想要的东西,要不到的话就会为此争论,有争论的话那就不会有辞让了。
所以人天生是具有“恶”的,而所谓“善”,只不过为善行而已,故荀子否定所谓先天的“仁体”。至于荀子所说的“恶端”,其实就是指五官欲望方面的表现,荀子常说的性,并非是“本体之性”,而是指天赋感官的倾向与其情欲而已。
所以他说:性者,本始材朴也。必须要靠后天之文理与起伪的功夫,,如“枸木必待隐括烝矫然后直”,若缺乏后天起伪的功夫,那么性必定不会完美。
扩展资料:
荀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战国时代的继承人,孟子的性善说,就是说一个人天生是善良的,我个人认为这和他提出的“仁政”有很大的关系,荀子的性恶论。
就是说一个人天生就是邪恶的,和西方的苏格拉底是大体持相同观点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人一开始是邪恶的,无知的,需要靠知识去改变,学理论知识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说的代表,孟子的观点是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荀子的观点是继承儒家并有所吸收法家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性恶论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请采纳 谢谢
您好,请问您同意或更欣赏哪种看法?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