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闻一多
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著作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三联
《闻一多选集》1951,开明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人文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云南人民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闻一多
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著作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三联
《闻一多选集》1951,开明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人文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云南人民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
展开全部
闻一多的事迹
闻一多,本世纪最有个性的诗人、学者、民主斗士。
1925年6月,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回到中国,准备在国内开展戏剧运动,并和一批热血文人创办大江会,奉行以国家强盛为本旨的国家主义,想借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来振兴中国。
闻一多回到北京后,和留美归来的余上沅、赵太侔联合北大教授胡适、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等一起筹办“北京艺术剧院”,并创办崇尚唯美的格律诗派,但终因经费无法筹齐,“北京艺术剧院”终成泡影,经徐志摩等人推荐,闻一多进入国立艺专任教务长,并教授西洋画。当时北京军阀混战,执政府滥杀抗议示威的学生,激起闻一多等人极大愤慨,又因仗义执言力请蔡元培任艺专校长,与当时校长刘百昭发生冲突,被同人诬为自己想当校长,遂拂袖而去。
1928年,闻一多和梁实秋赴青岛大学分别任文学院院长和外文学院院长,期间因支持学校开除闹学潮学生,遭学生们罢课反对,一些教授也认为青岛大学被新月派垄断,青岛大学上下同声,酿成一场驱逐闻一多、梁实秋的运动,校长杨振声辞职,闻一多和梁实秋也相继不辞而别。
1930年,闻一多赴清华大学任教授,鉴于前两次经验,闻一多力辞清华文学院院长职务,一付自命清流的名士派头,生活安逸家庭和美,进入中国上流社会。
1933年“七七事变”的炮声摧毁了闻一多清静的学者生活。闻一多随清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不久,政府决定三校继续西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与几位教授一起随学生步行团,长途跋涉三千里,步行至昆明。
刚到昆明的闻一多一心研究《诗经》、古代神话,不问时事,被人戏称为“何妨一下楼先生”。日本军队攻陷郑州长沙后,继续攻打贵阳,昆明形势十分危急,闻一多对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十分不满,开始参加学生组织的讲演会,十分善于演讲的闻一多颇受学生拥戴,并且极大鼓励了昆明的抗日热潮,闻一多也加入了改造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民主运动,极受国民党忌恨,但因云南省主席龙云支持民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也奈何不得闻一多等人。
1945年日本投降,北大、清华、南开复员北上,已经参加民主同盟的闻一多被选为昆明支部宣传部长,并主持《民主周刊》。国民党政府趁日本军队受降之机,调龙云的部队到越南河内,龙云不知有诈,国民党第五军和杜聿明的部队开进昆明,包围了省政府,逼迫龙云北上重庆调任闲职。国民党军统特务控制昆明,开始迫害要求民主的进步知名人士。
1946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大部分复员北上,昆明警备司令霍揆彰为讨好蒋介石,密拟黑名单,经国防部长陈诚同意后于七月十一日暗杀知名人士李公朴,昆明城里人心惶惶,许多人都力劝闻一多不要再在公众面前演讲,已知悉内情的朋友也告诉黑名单上排在李公朴后面的就是闻一多,闻一多明知有险,仍毫不畏惧,主持召开李公朴的追悼会,并当场怒斥捣乱的军统特务,发表了有名的“最后一次讲演”。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回家途中距离家门口仅十步之遥的府甬道被一群特务射杀,护送父亲回家的大儿子闻立鹤扑上去用身体护住父亲,被射成重伤。
全国各党派均十分愤怒,纷纷谴责这种暗杀行为。
闻一多,本世纪最有个性的诗人、学者、民主斗士。
1925年6月,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回到中国,准备在国内开展戏剧运动,并和一批热血文人创办大江会,奉行以国家强盛为本旨的国家主义,想借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来振兴中国。
闻一多回到北京后,和留美归来的余上沅、赵太侔联合北大教授胡适、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等一起筹办“北京艺术剧院”,并创办崇尚唯美的格律诗派,但终因经费无法筹齐,“北京艺术剧院”终成泡影,经徐志摩等人推荐,闻一多进入国立艺专任教务长,并教授西洋画。当时北京军阀混战,执政府滥杀抗议示威的学生,激起闻一多等人极大愤慨,又因仗义执言力请蔡元培任艺专校长,与当时校长刘百昭发生冲突,被同人诬为自己想当校长,遂拂袖而去。
1928年,闻一多和梁实秋赴青岛大学分别任文学院院长和外文学院院长,期间因支持学校开除闹学潮学生,遭学生们罢课反对,一些教授也认为青岛大学被新月派垄断,青岛大学上下同声,酿成一场驱逐闻一多、梁实秋的运动,校长杨振声辞职,闻一多和梁实秋也相继不辞而别。
1930年,闻一多赴清华大学任教授,鉴于前两次经验,闻一多力辞清华文学院院长职务,一付自命清流的名士派头,生活安逸家庭和美,进入中国上流社会。
1933年“七七事变”的炮声摧毁了闻一多清静的学者生活。闻一多随清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不久,政府决定三校继续西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与几位教授一起随学生步行团,长途跋涉三千里,步行至昆明。
刚到昆明的闻一多一心研究《诗经》、古代神话,不问时事,被人戏称为“何妨一下楼先生”。日本军队攻陷郑州长沙后,继续攻打贵阳,昆明形势十分危急,闻一多对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十分不满,开始参加学生组织的讲演会,十分善于演讲的闻一多颇受学生拥戴,并且极大鼓励了昆明的抗日热潮,闻一多也加入了改造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民主运动,极受国民党忌恨,但因云南省主席龙云支持民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也奈何不得闻一多等人。
1945年日本投降,北大、清华、南开复员北上,已经参加民主同盟的闻一多被选为昆明支部宣传部长,并主持《民主周刊》。国民党政府趁日本军队受降之机,调龙云的部队到越南河内,龙云不知有诈,国民党第五军和杜聿明的部队开进昆明,包围了省政府,逼迫龙云北上重庆调任闲职。国民党军统特务控制昆明,开始迫害要求民主的进步知名人士。
1946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大部分复员北上,昆明警备司令霍揆彰为讨好蒋介石,密拟黑名单,经国防部长陈诚同意后于七月十一日暗杀知名人士李公朴,昆明城里人心惶惶,许多人都力劝闻一多不要再在公众面前演讲,已知悉内情的朋友也告诉黑名单上排在李公朴后面的就是闻一多,闻一多明知有险,仍毫不畏惧,主持召开李公朴的追悼会,并当场怒斥捣乱的军统特务,发表了有名的“最后一次讲演”。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回家途中距离家门口仅十步之遥的府甬道被一群特务射杀,护送父亲回家的大儿子闻立鹤扑上去用身体护住父亲,被射成重伤。
全国各党派均十分愤怒,纷纷谴责这种暗杀行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斗士。原名闻家骅,号友三。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二月庐漫记》并创作旧体诗。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字三友,号友山,原名闻家骅,笔名闻亦多、闻一多,湖北浠水人,出身“世家望族,书香门第”,曾著有诗集《红烛》、《死水》,诗论《新诗格律》及学术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等。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