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3月26日)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 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实践意义
1、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的需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只要求孩子“成才”,而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却越来越淡漠。在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教育环境存在着许多问题:影视、网吧演绎着“武侠加爱情”、“黄色加暴力”;成人思想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都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的侵害。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
2、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人们在全球化中进一步误读东方,甚至走向西方中心主义。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没能占据应有的位置。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集体遗忘的尴尬,其结果就是使学生对我们民族的历史,不仅没有深刻而较全面的了解,反而凭空多了一份蔑视,这对民族精神是巨大的伤害。而民族身份认同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又显得尤为严峻。因此,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现代中国公民的需要。
四、实施原则
1、全面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在每一名学生身上得到落实,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2、整体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要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体系。
3、发展性原则: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不急功近利。
五、 建设目标
1、近期目标:明确“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指导思想,达成共识,研讨细化具体操作方案。
2、中期目标:通过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3、远期目标:
(1)通过诵读经典文化,使学生在中学阶段能够掌握1000条成语,300余首古诗词,熟练背诵《弟子规》、《大学》、《论语》等经典篇目。
(2)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一生优美的人格奠定基础;通过社会反馈,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学生明确知道应做一个怎样的社会人。
(3)培养和造就一批师德高尚,教学风格独特,具有人文素养的名教师。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 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实践意义
1、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的需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只要求孩子“成才”,而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却越来越淡漠。在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教育环境存在着许多问题:影视、网吧演绎着“武侠加爱情”、“黄色加暴力”;成人思想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都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的侵害。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
2、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人们在全球化中进一步误读东方,甚至走向西方中心主义。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没能占据应有的位置。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集体遗忘的尴尬,其结果就是使学生对我们民族的历史,不仅没有深刻而较全面的了解,反而凭空多了一份蔑视,这对民族精神是巨大的伤害。而民族身份认同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又显得尤为严峻。因此,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现代中国公民的需要。
四、实施原则
1、全面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在每一名学生身上得到落实,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2、整体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要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体系。
3、发展性原则: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不急功近利。
五、 建设目标
1、近期目标:明确“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指导思想,达成共识,研讨细化具体操作方案。
2、中期目标:通过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3、远期目标:
(1)通过诵读经典文化,使学生在中学阶段能够掌握1000条成语,300余首古诗词,熟练背诵《弟子规》、《大学》、《论语》等经典篇目。
(2)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一生优美的人格奠定基础;通过社会反馈,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学生明确知道应做一个怎样的社会人。
(3)培养和造就一批师德高尚,教学风格独特,具有人文素养的名教师。
2020-10-20 · 百度认证:青岛得助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展开全部
5—12岁是孩子最好的国学启蒙期,国学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习国学能够更好地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是文化的积累,同时还可以陶冶心性,如今电子产品让我们极少关注内心的修养,通过国学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沉淀下来,回归心灵,对于孩子来说从小的国学启蒙,可以规范孩子的德行,受益终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任何一种现代文明,都必须从传统中吸取营养才能获得长足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为其提供重要的思想来源。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才能造就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文化力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