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十八章 牙源性肿瘤
展开全部
是由成牙组织(dentalformativetissue)即牙源性上皮、牙源性间充质或牙源性上皮和间充质共同发生的一组肿瘤。包括真性肿瘤和发育异常。
牙源性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据我国六院校口腔组织病理教乎租研室统计资料,并参考WHO关于牙源性肿瘤1992年的组织学分类
一、牙源性真性和非真性肿瘤
(一)良性
1.牙源性上皮性肿瘤
(1)成釉细胞瘤
(2)牙源性鳞状细胞瘤
(3)牙源性钙化上皮瘤(Pindborg瘤)
(4)牙源性透明细胞瘤
2.牙源性上皮和外间充质性肿瘤,伴有或不伴有牙齿硬组织形成
(1)成釉细胞纤维瘤
(2)成釉细胞纤维-牙本质瘤(牙本质瘤)和成釉细胞纤维牙瘤
(3)牙成釉细胞瘤
(4)牙源性腺样瘤
(5)牙源性钙化囊肿
(6)混合性牙瘤
(7)组合性牙瘤
3.牙源性外间充质性肿瘤,含或不含非活跃性牙源性上皮
(1)牙源性纤维瘤
(2)粘液瘤(牙源性粘液瘤,粘液纤维瘤)
(3)良性成牙骨质细胞瘤(成牙骨质细胞瘤,真性牙骨质瘤)
(二)恶性
1.牙源性癌
(1)恶性成釉细胞瘤
(2)原发性骨内癌
(3)其他牙源性上皮性肿瘤的恶性型
(4)牙源性囊肿恶变
2.牙源性肉瘤
(1)成釉细胞纤维肉瘤(成釉细胞肉瘤)
(2)成釉细胞纤维牙本质肉瘤和成釉细胞纤维-牙肉瘤
3.牙源性癌肉瘤
岁帆兆 二、与骨相关的真性肿瘤和病损
(一)骨源性真性肿瘤
牙骨质-骨化纤维瘤(牙骨质化纤维瘤,骨化纤维瘤)
(二)非肿瘤性骨病
1.颌骨纤维异常增殖征
2.牙骨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1)根尖周牙骨质纤维异常增殖症
(2)巨大型牙骨质瘤(家族性多发性牙骨质瘤)
(3)其他牙骨质-骨异常增殖症
3.家族性颌骨多囊病[小天使脸样病(cherubism)]
4.中心性巨细胞肉芽肿
5.动脉瘤性骨囊肿
6.孤立性骨囊肿(创伤性,单纯性,出血性骨囊肿)
(三)其他肿瘤
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色素性突变瘤)
一、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
是良性牙源性上皮性多形性肿瘤,但有局部侵袭性,是常见的牙源性肿瘤,据国内六院校口腔病理教研室的统计资料,占牙源性肿瘤的59.3%,1979年Falkson首先报道,1927年Churchill正式命名。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提出多种分型意见,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是WHO牙源性肿瘤组织学分型(Kramer等,1992年),二是Gardner提出的临床组织分型。本书选用WHO分型,并结合国内资料和Gardner意见分三种类型,即一般型、单囊型和周边型成釉细胞瘤。
(一)一般型成釉细胞瘤(classicameloblastoma
又称标准型或经典型(classicintraosseousameloblastoma)或称实性型或称多囊型成釉细胞瘤
生物学特点:一是肿瘤沿松质骨的骨小梁间浸润生长,摘除后易复发(复发率约50%~90%)。二是肿瘤发生的部位影响预后,特别是下颌升支和上颌磨牙区
【临床特点】
1.年龄:常见于30~49岁,平均年龄40岁。男女无明显差异。
2.部位:下颌比上颌多见。下颌磨牙区和下颌升支部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上颌者,以磨牙区多见。
3.生长速度:肿瘤生长缓慢,平均病程6年左右。
4.症状:无痛性、渐进性颌骨膨大,多向唇颊侧发展。骨质受压则吸收变薄,压之有乒乓球样感。肿瘤区牙齿可松动、移位或脱落。
5.X线表现:单囊或多囊性破坏。肿瘤区牙根可吸收,可见埋伏牙。轿此
【病理】
肉眼观察:大小不一,可由小指头至小儿头般大。剖面部分囊性部分实性,囊腔内含黄色或褐色液体。实性区呈白色或灰白色。
镜下:分三种类型:主要类型、细胞变异、其他变异
1.主要类型:两型(滤泡型、丛状型)
(1)滤泡型(follicular)
肿瘤细胞形成或多或少的孤立的上皮岛。中心部类似成釉器的星网状层细胞,周边部围绕一层立方或柱状细胞,类似成釉器的内釉上皮或前成釉细胞。中心部可发生囊性变,囊腔大时周边细胞可被压呈扁平状。
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
(2)丛状型(plexiformpattern)
肿瘤细胞成网状联结,周边部细胞同滤泡型,中心部的类似星网状层的细胞比滤泡型者少。间质区可发生囊性变。
2.主要类型中的细胞变异
(1)棘皮瘤型(acanthomatoustype)
肿瘤上皮岛内呈广泛的鳞状化生,有时见角化珠形成。常出现在滤泡型中。
(2)颗粒细胞型(granularcelltype)
一般型成釉细胞瘤内细胞出现广泛的颗粒性变。颗粒细胞大,呈立方状、柱状或圆形,胞奖丰富,充满嗜酸性颗粒,在超微结构和组织化学上类似溶酶体。
3.其他变异:
(1)肿瘤细胞团邻近的结缔组织可出现明显的玻璃样变,某些可出现不良性钙化。
(2)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肿瘤内结缔组织显著增生,胶原丰富,排列成扭曲的束状,可见玻璃样变,肿瘤上皮岛或上皮条索位于纤维束之间。常见于颌骨前部。X线常见肿瘤区边界不清,类似骨的纤维性病损,摘除后复发率低。
(3)基底细胞型成釉细胞瘤:肿瘤细胞以基底细胞样细胞为主。诊断要与颌骨内腺样囊性癌相鉴别。
(4)角化成釉细胞瘤:肿瘤内出现广泛角化。一种罕见的角化成釉细胞瘤称为生*状角化成釉细胞瘤,其特点是肿瘤内有些微囊区衬以不全角化上皮并含有角化物,另外的微囊内为非角化上皮伴有*状增生
(二)单囊型成釉细胞瘤(unicysticameloblastoma)
临床和X线上类似含牙囊肿,多见于青年人,10~29岁之间,好发于下颌磨牙区。复发率低,约10%.
【病理】三个亚型:
第一型:部分上皮表现为相对一般性上皮衬里,部分表现为早期成釉细胞瘤的特点,即所谓的Vickers-Gorlin标准(简称V-G标准):
(1)囊肿衬里上皮基底细胞核染色深;
(2)基底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核远离基底膜,即极性倒置;
(3)基底细胞的胞浆出现空泡性变
第二型:衬里上皮类似第一型,但部分上皮呈结节状增生突入囊腔。增殖的结节由牙源性上皮组成,类似丛状型成釉细胞瘤。
第三型:壁成釉细胞瘤(muralameloblastoma),纤维囊壁上存在丛状型或滤泡型成釉细胞瘤
(三)周边型成釉细胞瘤(peripheralamelobladtoma)
是指局限于牙龈或牙槽粘膜内的成釉细胞瘤。常浸润周围组织,主要是牙龈结缔组织,但不侵袭下方的骨组织。有时见肿瘤下方呈浅碟状压迫性骨吸收。预后较好。完全切除后不易复发。
周边型成釉细胞瘤不易复发的原因:
1.部位在牙龈,易于早期发现。
2.肿瘤下方的密质骨对肿瘤生长有较大抵抗性,牙龈内致密结缔组织也较骨小梁间疏松结缔组织的抗性大,使肿瘤局限。
组织发生:原因不明,来源于牙源性上皮或牙源性上皮剩余或牙源性囊肿的衬里上皮。口腔粘膜上皮也可能发生此瘤。
二、牙源性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epithelialodontogenictumor)
又称Pindborg瘤,较少见。以往认为是成釉细胞瘤或牙瘤的一型。1956年Pindborg首先报告此瘤并命名。
良性但具有较成釉细胞瘤更明显的局部浸润性生长。术后有复发的报告。
【临床表现】
年龄:分布较广,20~60岁之间,平均40岁左右。
部位:下颌比上颌多见,最常见的部位是磨牙区。
症状:无特殊症状,仅见颌骨逐渐膨胀。
X线表现:不规则放射透光区内含大小不等的不透光团块。
【病理】肉眼:病变区颌骨膨大,切面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实性。可见埋伏牙。
镜下:
1.肿瘤由多边形细胞组成,常见清晰的细胞间桥。瘤细胞边界清晰,胞浆微嗜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清楚,核大,可见双核或多核。
2.瘤细胞呈片状或岛状,偶呈筛孔状
3.有淀粉样物质:圆形嗜酸性均质性物
4.淀粉样物可发生钙化,呈同心圆状沉积
5.纤维间质常见退变
【组织发生】
Pindborg认为来自埋伏牙的缩余釉上皮,也有人认为来自成釉器的中间层细胞
三、牙瘤(odontoma)
是成牙组织的发育异常或畸形,不是真性肿瘤。肿物内含有高分化的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由于这些组织排列不同分为混合性牙瘤和组合性牙瘤两种
(1)混合性牙瘤(complexodontoma):
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上下颌均可发生,前磨牙和磨牙区多见。活动性生长期常在牙齿形成期,并引起颌骨膨大。X线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放射透光区,其中可见放射阻射性结节状钙化物。
镜下:牙齿组织排列紊乱,互相混杂,而无典型的牙齿结构。生长有自限性,预后良好。
(2)组合性牙瘤(compoundodontoma)
由许多牙齿样结构组成。
四、牙源性腺样瘤(adenomatoidodontogenictumor,AOT)
过去曾认为此瘤是成釉细胞瘤的一型,但在临床和组织病理上均有其特点,现已分出为独立肿瘤,成为牙源性肿瘤中一种独立实体。
【临床表现】
症状: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症状。
年龄:较年轻,12~19岁多见。
性别:女性多见,男女之比1:1.9。
部位:上颌比下颌多见,上颌单尖牙区为好发部位。
据临床和X线表现,分为
滤泡型(含牙型)
中心型(骨内型)
滤泡外型
周边型(骨外型)
X线片上,滤泡型似含牙囊肿且常见不透光的钙化颗粒。周边型者仅见牙槽骨轻度吸收。
【病理】
肉眼:肿瘤较小,包膜完整。切面囊性或实性。实性部分呈灰白色,囊性部分大小不等,含淡黄色胶冻状物质或血性液体,可含牙。
镜下:肿瘤上皮形成不同的结构
(1)结节状实性细胞巢:细胞为梭形或立方形,形成玫瑰花样结构,中心有嗜酸性物质
(2)腺管状结构:立方状或柱状细胞,胞核远离腔面,腔内可有嗜酸性物和细胞碎屑
(3)小结节:多边形嗜酸性鳞状细胞,细胞间有细胞间桥和钙化团块以及淀粉样物质(又称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样区)
(4)梁状或筛状结构:见于肿瘤的周边或实性细胞巢之间。细胞圆形或梭形,核色深
(5)可见发育不良的牙本质、釉基质和牙骨质样物。肿瘤间质少。
肿瘤为良性病损,容易摘除而不复发
关于此瘤性质问题,意见不一。目前多数人认为此瘤不是真性肿瘤。
五、牙源性钙化囊肿(calcifyingodontogeniccyst,COC)
是一种较特殊的牙源性病损。以往多称为非典型性成釉细胞瘤。1962年Gorlin等首先作为独立的疾病报告并命名。本病具有囊肿的某些特征,又具有肿瘤的特征。
【临床表现】
年龄:分布广,高峰为10~19岁。性别无明显差异。
部位:上颌较下颌多见,也可发生在颌骨外的软组织。
X线: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放射透光区,单囊或多囊,腔内含大小不等的钙化物。
【病理】分三型(单囊型、牙源性影细胞瘤、牙源性影细胞癌)
1.囊性型(cysticlesion):
(1)囊性
(2)衬里上皮基底细胞符合Vickers-Gorlin标准
(3)基底层上方为星网状细胞,其中可见影细胞(ghostepithelialcell)
(4)临近基底层下方可见发育不良的牙本质
(5)纤维囊壁可见子囊,易可见影细胞
2.牙源性影细胞瘤(odontogenicghostcelltumour)又称为牙本质生成性影细胞瘤。具有成釉细胞瘤、影细胞和牙本质样结构。呈浸润性生长,易复发,患者年龄较大。
3.牙源性影细胞癌(odontogenicghostcellcarcinoma)既有牙源性钙化囊肿的特征,又有恶性细胞的特点和浸润性生长。术后复发率高。
COC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其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
牙源性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据我国六院校口腔组织病理教乎租研室统计资料,并参考WHO关于牙源性肿瘤1992年的组织学分类
一、牙源性真性和非真性肿瘤
(一)良性
1.牙源性上皮性肿瘤
(1)成釉细胞瘤
(2)牙源性鳞状细胞瘤
(3)牙源性钙化上皮瘤(Pindborg瘤)
(4)牙源性透明细胞瘤
2.牙源性上皮和外间充质性肿瘤,伴有或不伴有牙齿硬组织形成
(1)成釉细胞纤维瘤
(2)成釉细胞纤维-牙本质瘤(牙本质瘤)和成釉细胞纤维牙瘤
(3)牙成釉细胞瘤
(4)牙源性腺样瘤
(5)牙源性钙化囊肿
(6)混合性牙瘤
(7)组合性牙瘤
3.牙源性外间充质性肿瘤,含或不含非活跃性牙源性上皮
(1)牙源性纤维瘤
(2)粘液瘤(牙源性粘液瘤,粘液纤维瘤)
(3)良性成牙骨质细胞瘤(成牙骨质细胞瘤,真性牙骨质瘤)
(二)恶性
1.牙源性癌
(1)恶性成釉细胞瘤
(2)原发性骨内癌
(3)其他牙源性上皮性肿瘤的恶性型
(4)牙源性囊肿恶变
2.牙源性肉瘤
(1)成釉细胞纤维肉瘤(成釉细胞肉瘤)
(2)成釉细胞纤维牙本质肉瘤和成釉细胞纤维-牙肉瘤
3.牙源性癌肉瘤
岁帆兆 二、与骨相关的真性肿瘤和病损
(一)骨源性真性肿瘤
牙骨质-骨化纤维瘤(牙骨质化纤维瘤,骨化纤维瘤)
(二)非肿瘤性骨病
1.颌骨纤维异常增殖征
2.牙骨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1)根尖周牙骨质纤维异常增殖症
(2)巨大型牙骨质瘤(家族性多发性牙骨质瘤)
(3)其他牙骨质-骨异常增殖症
3.家族性颌骨多囊病[小天使脸样病(cherubism)]
4.中心性巨细胞肉芽肿
5.动脉瘤性骨囊肿
6.孤立性骨囊肿(创伤性,单纯性,出血性骨囊肿)
(三)其他肿瘤
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色素性突变瘤)
一、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
是良性牙源性上皮性多形性肿瘤,但有局部侵袭性,是常见的牙源性肿瘤,据国内六院校口腔病理教研室的统计资料,占牙源性肿瘤的59.3%,1979年Falkson首先报道,1927年Churchill正式命名。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提出多种分型意见,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是WHO牙源性肿瘤组织学分型(Kramer等,1992年),二是Gardner提出的临床组织分型。本书选用WHO分型,并结合国内资料和Gardner意见分三种类型,即一般型、单囊型和周边型成釉细胞瘤。
(一)一般型成釉细胞瘤(classicameloblastoma
又称标准型或经典型(classicintraosseousameloblastoma)或称实性型或称多囊型成釉细胞瘤
生物学特点:一是肿瘤沿松质骨的骨小梁间浸润生长,摘除后易复发(复发率约50%~90%)。二是肿瘤发生的部位影响预后,特别是下颌升支和上颌磨牙区
【临床特点】
1.年龄:常见于30~49岁,平均年龄40岁。男女无明显差异。
2.部位:下颌比上颌多见。下颌磨牙区和下颌升支部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上颌者,以磨牙区多见。
3.生长速度:肿瘤生长缓慢,平均病程6年左右。
4.症状:无痛性、渐进性颌骨膨大,多向唇颊侧发展。骨质受压则吸收变薄,压之有乒乓球样感。肿瘤区牙齿可松动、移位或脱落。
5.X线表现:单囊或多囊性破坏。肿瘤区牙根可吸收,可见埋伏牙。轿此
【病理】
肉眼观察:大小不一,可由小指头至小儿头般大。剖面部分囊性部分实性,囊腔内含黄色或褐色液体。实性区呈白色或灰白色。
镜下:分三种类型:主要类型、细胞变异、其他变异
1.主要类型:两型(滤泡型、丛状型)
(1)滤泡型(follicular)
肿瘤细胞形成或多或少的孤立的上皮岛。中心部类似成釉器的星网状层细胞,周边部围绕一层立方或柱状细胞,类似成釉器的内釉上皮或前成釉细胞。中心部可发生囊性变,囊腔大时周边细胞可被压呈扁平状。
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
(2)丛状型(plexiformpattern)
肿瘤细胞成网状联结,周边部细胞同滤泡型,中心部的类似星网状层的细胞比滤泡型者少。间质区可发生囊性变。
2.主要类型中的细胞变异
(1)棘皮瘤型(acanthomatoustype)
肿瘤上皮岛内呈广泛的鳞状化生,有时见角化珠形成。常出现在滤泡型中。
(2)颗粒细胞型(granularcelltype)
一般型成釉细胞瘤内细胞出现广泛的颗粒性变。颗粒细胞大,呈立方状、柱状或圆形,胞奖丰富,充满嗜酸性颗粒,在超微结构和组织化学上类似溶酶体。
3.其他变异:
(1)肿瘤细胞团邻近的结缔组织可出现明显的玻璃样变,某些可出现不良性钙化。
(2)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肿瘤内结缔组织显著增生,胶原丰富,排列成扭曲的束状,可见玻璃样变,肿瘤上皮岛或上皮条索位于纤维束之间。常见于颌骨前部。X线常见肿瘤区边界不清,类似骨的纤维性病损,摘除后复发率低。
(3)基底细胞型成釉细胞瘤:肿瘤细胞以基底细胞样细胞为主。诊断要与颌骨内腺样囊性癌相鉴别。
(4)角化成釉细胞瘤:肿瘤内出现广泛角化。一种罕见的角化成釉细胞瘤称为生*状角化成釉细胞瘤,其特点是肿瘤内有些微囊区衬以不全角化上皮并含有角化物,另外的微囊内为非角化上皮伴有*状增生
(二)单囊型成釉细胞瘤(unicysticameloblastoma)
临床和X线上类似含牙囊肿,多见于青年人,10~29岁之间,好发于下颌磨牙区。复发率低,约10%.
【病理】三个亚型:
第一型:部分上皮表现为相对一般性上皮衬里,部分表现为早期成釉细胞瘤的特点,即所谓的Vickers-Gorlin标准(简称V-G标准):
(1)囊肿衬里上皮基底细胞核染色深;
(2)基底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核远离基底膜,即极性倒置;
(3)基底细胞的胞浆出现空泡性变
第二型:衬里上皮类似第一型,但部分上皮呈结节状增生突入囊腔。增殖的结节由牙源性上皮组成,类似丛状型成釉细胞瘤。
第三型:壁成釉细胞瘤(muralameloblastoma),纤维囊壁上存在丛状型或滤泡型成釉细胞瘤
(三)周边型成釉细胞瘤(peripheralamelobladtoma)
是指局限于牙龈或牙槽粘膜内的成釉细胞瘤。常浸润周围组织,主要是牙龈结缔组织,但不侵袭下方的骨组织。有时见肿瘤下方呈浅碟状压迫性骨吸收。预后较好。完全切除后不易复发。
周边型成釉细胞瘤不易复发的原因:
1.部位在牙龈,易于早期发现。
2.肿瘤下方的密质骨对肿瘤生长有较大抵抗性,牙龈内致密结缔组织也较骨小梁间疏松结缔组织的抗性大,使肿瘤局限。
组织发生:原因不明,来源于牙源性上皮或牙源性上皮剩余或牙源性囊肿的衬里上皮。口腔粘膜上皮也可能发生此瘤。
二、牙源性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epithelialodontogenictumor)
又称Pindborg瘤,较少见。以往认为是成釉细胞瘤或牙瘤的一型。1956年Pindborg首先报告此瘤并命名。
良性但具有较成釉细胞瘤更明显的局部浸润性生长。术后有复发的报告。
【临床表现】
年龄:分布较广,20~60岁之间,平均40岁左右。
部位:下颌比上颌多见,最常见的部位是磨牙区。
症状:无特殊症状,仅见颌骨逐渐膨胀。
X线表现:不规则放射透光区内含大小不等的不透光团块。
【病理】肉眼:病变区颌骨膨大,切面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实性。可见埋伏牙。
镜下:
1.肿瘤由多边形细胞组成,常见清晰的细胞间桥。瘤细胞边界清晰,胞浆微嗜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清楚,核大,可见双核或多核。
2.瘤细胞呈片状或岛状,偶呈筛孔状
3.有淀粉样物质:圆形嗜酸性均质性物
4.淀粉样物可发生钙化,呈同心圆状沉积
5.纤维间质常见退变
【组织发生】
Pindborg认为来自埋伏牙的缩余釉上皮,也有人认为来自成釉器的中间层细胞
三、牙瘤(odontoma)
是成牙组织的发育异常或畸形,不是真性肿瘤。肿物内含有高分化的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由于这些组织排列不同分为混合性牙瘤和组合性牙瘤两种
(1)混合性牙瘤(complexodontoma):
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上下颌均可发生,前磨牙和磨牙区多见。活动性生长期常在牙齿形成期,并引起颌骨膨大。X线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放射透光区,其中可见放射阻射性结节状钙化物。
镜下:牙齿组织排列紊乱,互相混杂,而无典型的牙齿结构。生长有自限性,预后良好。
(2)组合性牙瘤(compoundodontoma)
由许多牙齿样结构组成。
四、牙源性腺样瘤(adenomatoidodontogenictumor,AOT)
过去曾认为此瘤是成釉细胞瘤的一型,但在临床和组织病理上均有其特点,现已分出为独立肿瘤,成为牙源性肿瘤中一种独立实体。
【临床表现】
症状: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症状。
年龄:较年轻,12~19岁多见。
性别:女性多见,男女之比1:1.9。
部位:上颌比下颌多见,上颌单尖牙区为好发部位。
据临床和X线表现,分为
滤泡型(含牙型)
中心型(骨内型)
滤泡外型
周边型(骨外型)
X线片上,滤泡型似含牙囊肿且常见不透光的钙化颗粒。周边型者仅见牙槽骨轻度吸收。
【病理】
肉眼:肿瘤较小,包膜完整。切面囊性或实性。实性部分呈灰白色,囊性部分大小不等,含淡黄色胶冻状物质或血性液体,可含牙。
镜下:肿瘤上皮形成不同的结构
(1)结节状实性细胞巢:细胞为梭形或立方形,形成玫瑰花样结构,中心有嗜酸性物质
(2)腺管状结构:立方状或柱状细胞,胞核远离腔面,腔内可有嗜酸性物和细胞碎屑
(3)小结节:多边形嗜酸性鳞状细胞,细胞间有细胞间桥和钙化团块以及淀粉样物质(又称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样区)
(4)梁状或筛状结构:见于肿瘤的周边或实性细胞巢之间。细胞圆形或梭形,核色深
(5)可见发育不良的牙本质、釉基质和牙骨质样物。肿瘤间质少。
肿瘤为良性病损,容易摘除而不复发
关于此瘤性质问题,意见不一。目前多数人认为此瘤不是真性肿瘤。
五、牙源性钙化囊肿(calcifyingodontogeniccyst,COC)
是一种较特殊的牙源性病损。以往多称为非典型性成釉细胞瘤。1962年Gorlin等首先作为独立的疾病报告并命名。本病具有囊肿的某些特征,又具有肿瘤的特征。
【临床表现】
年龄:分布广,高峰为10~19岁。性别无明显差异。
部位:上颌较下颌多见,也可发生在颌骨外的软组织。
X线: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放射透光区,单囊或多囊,腔内含大小不等的钙化物。
【病理】分三型(单囊型、牙源性影细胞瘤、牙源性影细胞癌)
1.囊性型(cysticlesion):
(1)囊性
(2)衬里上皮基底细胞符合Vickers-Gorlin标准
(3)基底层上方为星网状细胞,其中可见影细胞(ghostepithelialcell)
(4)临近基底层下方可见发育不良的牙本质
(5)纤维囊壁可见子囊,易可见影细胞
2.牙源性影细胞瘤(odontogenicghostcelltumour)又称为牙本质生成性影细胞瘤。具有成釉细胞瘤、影细胞和牙本质样结构。呈浸润性生长,易复发,患者年龄较大。
3.牙源性影细胞癌(odontogenicghostcellcarcinoma)既有牙源性钙化囊肿的特征,又有恶性细胞的特点和浸润性生长。术后复发率高。
COC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其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