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社戏》的赏析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展开
 我来答
山海轩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7-09-14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万
采纳率:72%
帮助的人:1.4亿
展开全部
  《社戏》精彩片断赏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通过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可爱形象,再现了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图景。
  月下出航,鲁迅先生运用白描手法,勾画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深夜归航,又以生动比喻描绘行船的情景,极富童话色彩。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中,孩子们的自由天性充分得到彰显,对此,不再赘言。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对“观看社戏”这个片段的评析都很简略。如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只有这样一句话:作者写看戏的情况,把角色的出场表演同孩子们的反应(语言、动作、心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写得波澜起伏,情景交融。是的,粗略地读去,许多人会以为“看社戏”段落,作者似乎没有像以上两部分内容那样,作细致逼真的描绘,以至于以为只是平淡的叙述,推动情节的发展,甚至只是为下文的“深夜归航偷豆”作一个铺垫,形成行文的波澜。难道这部分内容真的只是一个陪衬吗?笔者不以为然。
  从社戏的内容来看,的确不精彩:想看的没看到——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最愿意看的蛇精、跳老虎“等了许多时都不见”;看到的多是不感兴趣的——小旦“咿咿呀呀的唱”,老旦“是我最怕的东西”,偏偏“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来唱;当晚“算得最好的一折”就是“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被鞭打了。并不精彩的社戏内容,在作者笔下原汁原味地一一道来,要知道,这都是以一个孩子的眼睛来看的,非常鲜明地反映着孩子的喜好:喜打斗、爱热闹,要的就是“好玩”两个字!对自己的想法一点也不加掩饰,这就是孩子的率真和坦白!
  从孩子们的反应来看,社戏对他们的吸引力也是很小的:“疲倦了”,只想喝豆浆提神;“多打呵欠了”“只管自己谈话”,台上的表演已不入眼;双喜他们“破口喃喃的骂”,终于“熬不住”,在骂声中回转船头。这就是孩子,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没有任何顾忌,没有一丝虚伪,终于在戏还没有结束就扬长而去。虽然嘴上骂着,可一旦离去,情绪照样不受影响,如来时一样开心欢快。这就是孩子的单纯和透明!
  所以,我以为,高明就在于社戏本身并不精彩,而鲁迅先生却能出神入化地把“看社戏”的过程写精彩。同样还是运用白描手法,把角色的表演、孩子的心理紧密结合在一起,把整个看社戏的过程写得妙趣横生。如文中这样的一句话:“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学生们读到这一句时没有不笑的。为什么?为孩子真实而幼稚的心理,更为鲁迅先生毫不雕琢、简洁传神的文字。再如写老旦“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一个“竞”字,一个“不料”,把孩子对老且的不喜欢表露无遗,让人不禁为孩子的率直、坦诚甚至粗野发出理解的一笑。
  综上所述可见,“看社戏”的内容虽然没有诱人的色彩和丰富的听觉形象,但同样精彩纷呈,尤其是这群孩子天真质朴的性格得到了生动表现,有力地突出了作品主题,值得细细品味。
  如何使本片段的教学与其内容相得益彰,同样精彩呢?我的设计是:首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内容,明确是从哪两个方面写的。学生很快讨论得出,是从演员和观众两方面进行描写的。接着引出下面一问:写了哪些角色,观众对他们的表演反应如何?不急于回答,投影出思考题:
  根据上联,结合课文内容,请对出下联,看谁对得最好!
  上联是:老旦出台,扫兴。
  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很清楚,既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阅读情况,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前半句是角色方面,后半句是观众方面),还很巧妙地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本单元的诵读欣赏安排的是对联赏析),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也极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我设计的答案是:小丑登场,开心。上下联结合起来,概括了当晚社戏中两个最值得一提的角色的表演:前者为“最怕”,后者为“最好”,相映成趣,对仗也很工整。学生们先是小组内讨论,你一言,我一语,相互指点,共同推敲。然后是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有“小生上场,疲倦”“小生登场,想睡”“小丑被打,好笑”“小丑上台,高兴”“小旦咿呀,没劲”“老生打仗,失望”等。有的学生别出心裁,把没有看到的表演也概括出来了,如“铁头(老生)不翻(筋斗),没趣”“蛇精未见,难过”。当然,在学生回答时,还要求他们说出依据,并倾听其他同学的点评,这就必然要联系课文的具体内容和自己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达到对文本的有效解读。
  这一片段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教师课前应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作者意旨,并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行为,才能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充满活力的、凸现语文魅力的课堂!
ZHANGJH1981
2012-11-20 · TA获得超过56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0.1万
展开全部
这段文字从视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写出了夜的美,运用了比喻修辞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想看戏的急切的心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菲菲老师2020
2020-03-08 · TA获得超过41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3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4万
展开全部

老教师讲解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难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