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了?
原因
1、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
2、剥削加重
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
3、边疆不稳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4、西域得失
随着国内政局的的剧烈变化,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
扩展资料
唐朝的衰落
唐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走了下坡路。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最终爆发民变,唐朝经济重地的江南地区经过黄巢之乱打击,唐朝统治已名存实亡。
黄巢之乱后,把唐朝的经济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战乱中死去,皇位由其弟唐昭宗继位,迁都洛阳。
乾宁五年(898年),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唐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同日,宦官假传圣旨,说唐昭宗退为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号光化。
天复元年(901年),崔胤联合孙德昭打败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而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温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宣武节度使朱温入宫尽诛宦官。
天祐元年(904年),朱温发兵攻陷长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唐昭宗杀害。
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
朱温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讨淮河以南地区失利,所以提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
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首先,战争是很残酷的,它破话了唐朝前期积累下来的物质基础,也直接导致了土地的荒芜、人口的锐减,生产能力的下降。这些对唐朝的经济影响是很大的。
安史之乱导长安失陷,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意图突破这两个重镇而直取长安!
后来洛阳沦陷,但天险潼关却因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军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敌军有了回撤的打算。
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
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像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推荐于2018-10-27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残酷的战争严重破坏了开元盛世及唐前期积累下的物质基础。
2,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千里萧条”生产能力下降。
唐朝官方掌握的人口锐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大量人口为了逃避封建官府的徭役赋税,纷纷投靠地方地主或者归入僧籍。唐朝原有的财政赋税体系受到了严重冲击。
对周边政治军事格局上影响:
1,打破了唐朝的统一。此后,不仅河北、山东、列镇相望,即腹心之地亦分裂于方镇。
2,唐朝边防空虚。为了平叛,边防军不得不调往内地,吐蕃等少数民族乘机而入;安西四镇及陇右、河西走廊之地尽失。从此,唐朝不仅在西域的力量大为削弱,就连关中也不能确保无虑。北方游牧民族不断蚕食我国边境,边疆形势日益危急。唐朝无法再对西北屏障安西北庭进行的有效管理,早已臣服的西陲小国也乘机脱离唐朝控制,丝绸之路被截断。游牧民族利用中央政府和安史叛军的对立长驱直入内地,严重破坏内地经济,民族矛盾上升。
3,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势力不断扩大,战乱频起,生灵涂炭。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体系逐渐演变成为了以长安天子为核心的中央体系和以河北为代表的地方体系并存的格局。唐朝廷在名义上统治藩镇,管理藩镇的具体事务。甚至很难自由调动节度使的的职务,俨然成为独立王国。
“安史之乱”爆发,无数大臣、豪族都没有逃脱叛军的屠刀,门阀士族在这场战争中元气大伤。不过还好,剩下的幸存者依然可以把断裂的朋友圈重新连接,开启晚唐辉煌的大门。
(2018·新课标)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延续了唐朝的统治。